2025年1月16日杭州富阳龙门古镇、龙鳞坝、东梓关村一日游

孙中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6日我与彭叶、章校堂自驾富阳一日游,这是第一站—龙门古镇。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离杭州市中心38公里,地处秀丽的富春江南岸,环境优美。龙门古镇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存着浓郁的宗族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太婆桥是我们游览古镇的第一个景点,该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变迁,桥头的一棵樟树已有数百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据传在100多年前,这座桥刚建成时,没有名字,此时刚好有一支娶亲队伍经过,工匠们拦下花轿,要求新娘子为石桥起名,否则不让过桥。新娘子是一位才女,她即兴说了一句:“新新娘子新新轿,千年太婆万年桥。”工匠们觉得这个名字既喜庆又寓意天长地久,于是放行,并给这座桥命名为“太婆桥”。‌</p> <p class="ql-block">  龙门溪是人工开挖的,贯穿古镇南北,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  建于龙门溪边的耕读世家又名“耕读堂”,为明代孙权第47世孙孙孟骞所建,面阔三间,为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  孙孟骞,名伯玉,号春山,明末崇祯甲申年选贡。孙孟骞堪称一代硕儒,厅堂取名“耕读堂”,寓意“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以此作为家训,这也成为龙门孙氏的核心思想之一,千年传承。明亡,孙孟骞重民族节气,闭门谢客。当时的礼部尚书向朝廷奏荐他,但他坚不仕清,以诗酒自娱,诗有古烈之风,恐清文字狱,尽毁其稿,至死前三日,口授零章断句,汇成集子,以表其一生慷慨胸怀。</p> <p class="ql-block">  古镇老街,龙门古镇的主要街道,路面由鹅卵石铺成,两旁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展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  居易堂”的匾额《妊姒遗风》就是旧时富阳县徐县长为表彰这户人家姑嫂和睦所立。</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明代的砖砌牌楼,庄重大气,雕刻精美,牌楼名为“工部牌楼”,其上有“冬官第”三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叫三省六部制,由隋炀帝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又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即工部别称,龙门古镇的这座牌楼纪念的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工部官员孙坤。</p> <p class="ql-block">  孙坤,字景佑,号素庵,是孙权第四十一代后裔。他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自幼勤奋好学,考中秀才后进入县学就读,并在永乐乙酉科考中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后进入工部任职‌。</p> <p class="ql-block">  在工部任职期间,孙坤负责督造郑和下西洋所需的八十余艘宝船,并在限期内完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立下功劳。此外,他还被派往秼陵(今江苏南京)宝船厂施工,成功组织一万余工匠按时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  庆善堂是一座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是当地居民聚会、议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龙门书屋前的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  龙门书屋位于古镇七房厅,是初建于明、重建于清的诚一堂旧址所在地。白墙黛瓦的书屋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目前藏书逾万册。</p> <p class="ql-block">  书屋内部陈设既保留传统民居的结构风貌,又彰显网红书店的时尚气质,设立自助阅读、潜心写作、交流讨论、儿童阅览及咖啡休闲等灵动空间,还专设龙门特色区,展示古镇“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镇中以卵石砌筑成墙面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孙氏祠堂又叫余庆堂,初建于宋朝,是孙氏家族庆典、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的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祠堂里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  孙氏祠堂,堂名为“余庆堂”,因袭了“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观念,古镇一直信奉着“积善人家庆有余”的持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  孙氏祠堂是古镇的最主要建筑,私塾也开在祠堂里,墙上挂满了“状元”、“进士”、“举人”等科举中第的匾额,耕读传家的祖训𨒂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砚池是一口大池塘,位于龙门古镇的中心,形状宛若砚台,因此得名。砚池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古镇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砚池的水质清澈,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洗涤和灌溉,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水质。</p> <p class="ql-block">  砚池水随着小弄小巷穿过七房厅、老街、八角井,最后到龙兴桥处流入剡溪。</p> <p class="ql-block">  我和彭叶在砚池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和校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山乐堂,民国初年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中有天井采光的走马堂,后堂有天井和渔池,山乐堂与明代建筑截然不同,正厅前檐,门厅后檐和左右厢房前檐,门窗棂边以雕刻展现飞禽走兽、渔樵耕读人物和二十四孝、三国和水浒故事。</p> <p class="ql-block">  明哲堂,始建于明代,为孙权第48世孙孙润玉(人称五阿太)所建的议事厅,故俗称“五边厅”、五边门。</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当时农耕器具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里怱怱转了一圈后,我们又回到了太婆桥。</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來到今天的第二个景点—湖源龙鳞垻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  该景区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湖源溪绿道与环金线交叉口西南角,这里景色堪比小桂林,让你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p> <p class="ql-block">  龙鳞坝‌位于富阳区湖源乡新一村和新绿村之间的富春江支流壶源溪中段,龙鳞坝横跨壶源溪,坝体呈“V”字型,形似抽象的“鱼尾”,俯瞰时又如龙鳞般错落有致,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湖源廊桥地处富阳东南深处,这座老桥横跨壶源溪快30年,如今,五孔拱桥之上,多了五个朱红亭台。湖源廊桥为五孔桥,以167米的跨度成为富阳最长的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时属枯水期,也是景区的淡季,故游客极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砌好的砖路和石头路两条路可供你选择。砖路下游的小格水池清澈且浅,是孩子们玩耍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湖源新一村原名樟村,我们在此进了午餐。随后逛了村中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鹅卵石砌成的老房子,墙面的塗层大多剥落,中间只留有一小块画有窗框和猫眯的壁画,让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  坐落老街深巷中的留白书屋,古色古香的外立墙面,朴素典雅的木栏门窗,仿佛一所古代私塾。遗憾的是大门锁着,没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门缝拍的,书屋还是二层的,屋内错落有致摆放着许多书架,还有圈椅、条案、画桌、茶桌、青瓷等,古朴自然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樟村老街上还有值得一提的一条过村暗渠,这条暗渠南北走向,约160米,并且连着约180米的村外明渠。暗渠与老街依附,南接壶源溪,北接溪田、水田两百多亩,由原石和鹅卵石砌成,稳重坚固、结构合理实用。渠中有凹埠,每个埠以5—7级石阶下渠沟,可取水可洗涤,现在有名有姓的凹埠只存老桑树凹埠、李家凹、洪家凹、潘家凹、程家凹 5个。这是李家凹埠。</p> <p class="ql-block">  洪家家凹埠。</p> <p class="ql-block">  潘家凹埠。</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  从老宅窗口拍的湖源廊挢和壶源溪。</p> <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画家董邦达曾在这里当过私塾先生,墙上这首《壶源山题壁》诗,即为其在湖源时所作。</p><p class="ql-block">闲庭春鸟数相呼,又见先生教旧徒。</p><p class="ql-block">白酒只堪浇块垒,青巾终不老头颅。</p><p class="ql-block">欣看空际云飞去,笑问穷途梦觉无?</p><p class="ql-block">坐对好山为写照,雨中试学米於菟。</p> <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40分我们去到了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富阳东梓关村。东梓关村,位于富阳场口镇西部,是沿富春江的一个古村落,上接桐庐、建德,下承富阳、钱塘。地理位置独特,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文化底蕴深厚,因郁达夫所著的同名小说而闻名,是两府、两县、两镇的中心点。</p> <p class="ql-block">  越石庙位于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庙凸头的富春江边,相传始建于北宋时期,明万历年间《许氏家谱》中有明确地点标记,清朝时期又经过了多次重修扩建,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越石庙整体布局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由前殿、戏台、厢楼、天井、正殿组成,占地339.3余平方米。庙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柱子采用青石板材,庙外山墙嵌有石碑。</p> <p class="ql-block">  庙内供奉的土地公公为东梓关村许氏家族的始迁祖许彧‌。</p> <p class="ql-block">  越石庙内的戏台保存完好,台前石柱子刻有一副对联:“皇唐新曲谱、优孟古衣冠”。据东梓关老一辈所言,越石庙建成后,百里范围内的越剧“嘀嗒班”都会来东梓关演戏。</p> <p class="ql-block">  庙外仍保存有一段清嘉庆年间的石刻围栏。栏板用蒿浮雕工艺刻出“双狮戏球”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凭栏看到江心的小屿,便是作家郁达夫笔下有着凄美传说的姐妹山。围栏下方庙湾为古时“官船埠”。自古以来上至桐庐、建德,下至杭州、绍兴的船常到东梓关停泊。到明清时期,政府的官船常到此庙湾上手的水埠避风夜泊天〝官船埠”因此而得名。这株古樟生长在越石庙凸头石塔上,已有八百年树龄,树身之大需三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  东梓关村仍遗留了近百座明清古建筑,散落在村中核心的大长塘附近。</p> <p class="ql-block">  安雅堂坐东北朝西南,由正房、厢房、院落、天井组成,占地面积约597平方米,整体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四周用高墙围起,称为“封火墙”,从外部看,黑瓦白墙,飞檐翘角高低错落、层叠有序。</p> <p class="ql-block">  安雅堂正房面阔五间,为传统砖木二层结构楼房,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后檐柱牛腿雕有花鸟图案,十分精美。上世纪中叶,一位善于医治跌打损伤病症的中医骨科名医张绍富在安雅堂坐诊。</p> <p class="ql-block">  现在安雅堂张绍富曾经坐诊的地方建成了“张绍富医德馆”,门外有三副黑底金字的柱联,都是为医者治病救人的高尚风格而歌功颂德。 </p> <p class="ql-block">  安雅堂的中堂上挂的是华佗像,相对的楹联是:“医隐山林托蹟远,仁昭古今惠民深”,两旁的柱联是:“求古训神农有术,博采众方医德无私”。 </p> <p class="ql-block">  长塘是村子的中心景观,许多大户人家的老屋围绕而建。池水清澈,白天可观房屋倒影,夜晚则可欣赏灯光。</p> <p class="ql-block">  东梓关村的清代建筑主要有许家大宅、许氏六八房和安雅堂。通过了解这些建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东梓关村的历史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许大房是许秉常的住宅,始建于1843年。许秉常是一位举人,曾在北京任四品学官。这是一座三合院,三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43平方。</p> <p class="ql-block">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在东梓关村怱怱转了一圈,就启程返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