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节前,我在“乐通天下”预约了从初一到初十的10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因有事耽误并没有看全。在已看过的几场音乐会中,让我最感震撼的无疑是彭家鹏麾下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当时就发了朋友圈,还一口气用八个“最”概括了我对那场音乐会的感受(如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当我看完香港中乐团的蛇年春节专场音乐会,在感到震撼的同时,更有一份深深的敬意与陶醉弥散于心中久久不开,连着看了两场(直播与回放)仍然觉得不过瘾……感慨良多,擢取一点与亲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港中乐团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是最较真的、成就也是最卓著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乐团对于中国民乐团的声部建设与美誉度提升所作贡献是功德无量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众所周知,香港中乐团是蜚声中外的大型职业民族乐团。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对外文化交流大使,乐团不仅在弘扬中华民乐经典和创编演绎现代民乐方面成果斐然,而且在民乐改革方面也是敢为人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民族乐器在低音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上存在明显短板是大家所熟知的。而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中国民族乐团低音乐器主要以西洋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倍大)所代替。虽说“洋为中用”不是不可以,但终究看起来有些“不中不洋”、不伦不类。不论是叫“中乐团”也好,还是叫“华乐团”也罢,总之有点勉强、显得底气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此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界尤其是民乐界关于民乐改革的呼声不断……其间也有一些可喜的改革成果,譬如比较有名的如革胡、键笙、新笛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吹管乐特别是唢呐已增加高、中、低音键唢呐等家庭成员,笙也增加了次中音、低音键笙等大型中低音乐器,使得民乐团管乐和中低音声部得以明显改善,但弦乐低音声部仍以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为一统天下,俨然占据整个弦乐声部的半壁江山——唯香港中乐团除外。这是为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致说几点原因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一,绝大多数民乐团包括中央民乐团皆迷信大提琴,缺乏改革之信心。再说,也有毛主席和鲁迅先生的话作为借口: 洋为中用,自家既然没有,那就拿人家的来用便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二,大提琴毕竟是产于欧洲的古老乐器,形制典雅,音色优美,演奏方法也已十分成熟,影响甚广。若要让大提琴演奏家或爱好者们放弃大提琴,岂非易事?况且乐器鄙视链上处于最末端的乐器便是胡琴,当然也包括革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三,利益链效应。——革胡尤其是环保胡琴系列可能触及到许多人或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这个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不大清楚也说不明白,在此就不展开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是回到香港中乐团的具体做法上来吧。他们团设有专职的乐器研究改革主任,还组建了乐器改革研究工作组。为了追求大型民族乐团的最佳声效,他们早在世纪初就提出并秉持“不改变传统乐器音色、演奏方法和基本形制”的乐器改革宗旨,并于2009年开始全面使用由乐团研发的“环保胡琴”系列,表现出香港中乐团改革弘扬中华民乐的非凡勇气与担当。通过拉弦组多场演出的试奏、调整和定型,完美展示出环保胡琴的高度可塑性和实用性,全方位提升了乐团的演奏音质。该系列成果于2012年荣获国家“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许是巧合,亦或是本场音乐会策划团队的刻意安排——音乐会选择了彭修文、赵季平等大师的经典曲目,其中以大段的革胡与环保二胡的solo及重奏,让观众非常清晰且十分过瘾地耳闻目睹了它们非凡的音质表现力,堪称天籁!无疑为中国民族乐器的现代化、民族化、国际化创制了成功范例,值得人们为香港中乐团点一个大大的“赞”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我个人观点,从民乐个体发声的独特性和与民乐团声部结构的贴合度来考察,革胡音质相比大提琴来更为细腻柔韧,低音区音质厚实,且瞬间爆发力稳定、穿透力强,堪与西洋大提琴媲美。更重要的是,它与整个环保胡琴系列的融合度更高,整体音效更佳。因此,新型革胡包括低音革胡已真正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不可或缺的底盘与压仓石。乃因此,中乐团“不中不洋”、“半中半洋”或“中西混搭”的帽子可以远远地抛到太平洋里去了。为此,我们应该向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的勇者与先锋——香港中乐团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热爱民乐的老顽童老巷青铜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二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写于成都天府新区滨江郦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