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的美篇

林林

<h3> 我的小学<br> ——二三事<br> <br> 序<br> <br>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哟,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我们这一辈》 <br> 听着听着低沉浑厚的男中音的歌声,两眼不自觉地湿润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与共和国同年岁,跟着父辈经历了新中国的建设和伟大变迁,也吃尽了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苦也罢,甜也罢,都已经成为过去,但旧事忘不了,过去的事情不时的一幕一幕呈现出来,回忆起许许多多的往事,想起我的小学的二三事…… 。 <br> <br> 大跃进诞生了黑旺铁矿<br><br> 1958年.我国进入大跃进时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br>。我的家乡淄博市又传来喜讯,经过国家的勘探在淄川区东面黑旺和西坡村周边发现了一座大型的露天铁矿,储存量丰富面积广含铁量成分高。山东省从各地组织和急调大批干部工人进行建设这座新型的矿山——山东黑旺铁矿。前后有几千人投入了开采建设生产,在这山岭起伏,人烟稀少的大山中,建设成了一座新型的矿山,象一座独处的新型城区。<br>淄川的黑旺这一地区,四十年代是淄川的廖河区,山岭起伏,村庄零星座落,炊烟袅袅,树木郁郁葱葱,白云缭绕,是打游击的好地方。黑旺村则是淄博市的最东端,与潍坊益都(今青州)搭界,以淄河为分界线,淄河以东是益都的庙子村,淄河以西是淄博市淄川区,往南面是淄川区的太河,往北面则是临淄区。我的父亲曾在这一带工作战斗过,曾任廖河区区长和八路军淄川区独立营营长,对这一带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熟悉,群众基础好,市领导把父亲派到这里建设新型的一座矿山,在当时也是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寄托了深厚的重任和希望。<br><br> 沸腾群山中建设了小学校<br> <br> 在这荒凉的大山中,建起一座新型的矿山,几千人的投入开采生产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困难极大,没法想象,哪一样哪一件件都不可缺少,没房住,盖人字棚、挖窑洞、盖砖瓦窑洞房,没水吃,组成挑水队,工人们每天要去二十多里路远的淄河挑水,太阳晒,编一个柳条草帽戴在头上,每人挑一副水桶,晃晃悠悠,像极了电影中的游击队员队伍……。机器轰鸣,开采挖矿,人间烟火,欢歌笑语,虽生活极其艰难,但对祖国的热爱,建矿山,出好铁石,练好钢,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大跃进的激情热潮,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荒凉的山岚,变成了沸腾的群山。可是大人们却最担心的心事,是孩子要有学上啊,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成了难题。<br> 我的小学,共上过三个学校,转学二次。第一个小学,是张店的沣水小学,不到学龄的我 ,因对学校喜欢好奇,没经过父母的同意跟着邻居的大哥哥,偷偷通过学校测试报了名,上了一年级。第二个小学是黑旺村小学。是随父母调动搬迁到百里以外的农村小学,搬迁时是父亲单位的一位叫刘敬灿(译音)叔叔,他是个木匠,推着吱吱嘎嘎独轮车,一边是放行李,一边是让我坐着,就像电影支援前线送公粮的那种手推车,几辆车一起搬家,在崎岖山路行走了一百多里路,才到了目的地。那时矿山还没有建成宿舍,寄住在黑旺村农村的草屋里,这是我转学上的第二个小学黑旺村小学。第三个小学是两年后,矿山热火朝天的建设盖起了楼房、学校、宿舍及各种设施,我们家也从黑旺村搬到了铁矿北山宿舍,转学到了黑旺铁矿职工子弟小学。那时应该上四年级了。我们的学校开始由于同学人员参差不齐,年龄不一,学校同学不到30人,都集中在一间大教室里学习,一年级至三年级共三个班,每班竖排一行,就像现在的幼儿园一样,老师按年级顺序上课。老师的名字叫马英奇,是一位说东北普通话的女老师,声音非常好听,我们非常尊敬她,她的爱人是矿上的技术员,马老师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培养无数的人才。她退休后,学生们经常去看望她。六年级我们这个班同学一共八个人,课桌就是乒乓球桌,八个人围一桌学习做作业。 黑旺铁矿职工子弟小学,在建矿三、四年后,才成立起来,我们这些互打乱闹的孩子才有了自己的学校,有了归宿 。大人们终于能安心工作,有了笑脸。<br>这期间,我们这些无人管束的孩子,也有时偷瓜摸鱼,下淄河游泳,与邻村孩子扔石头打群架,儿时的调皮捣蛋,嘻笑打闹 无所不做,最高兴的事是每月能看到一场露天电影,但每逢重大节日,矿上组织文艺汇演,我们小学生也排演节目参加文艺汇演,节目演出精彩,受到职工家长的赞扬好评 。 <br><br> 报名去益都上中学<br> <br> 1964年,我12岁,在黑旺铁矿职工子弟小学毕业,在这偏僻远离城市大山中,离淄川城有六十华里,交通极其不便,公共汽车每天最多也就两班,还不定时,哪时候生活紧张,舍不得花钱坐车,大人如果遇上有事去城里,也要下步行走。远离繁华的城市,上中学成了难题,我们六年级的毕业班共八名同学,我和同学李家民年龄最小。又没经过在外独立生活的锻炼经历,经过父母与学校的再三商讨考虑,决定跨地区就近到东面二十几里路的潍坊市益都的中学去学习读书,也就是在朱崖的益都四中上初中,现在想想,如果真的考上就读,我的简历可能会重新改写了……。 <br> <br> 四、险遇洪水 返校继续读书<br> <br> 7月份考学报道的时间到了,我和同学李家民信心十足的拿好介绍信和各种报道手续,背着背包 ,拿着盛着洗漱用具的脸盆,去益都四中报名并进行复习和迎接考试。当我们兴奋的步行来到淄河,只见宽宽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淄河,几天的暴雨,山洪暴发,太河水库破堤泄洪,洪水翻滚,汹涌澎湃,激流涌下, 一浪接着一浪的波涛汹涌而来,一道道激流滚滚而下,哗哗的波涛水流声,震撼山谷,并传来轰轰山中回声,洪水中冲刷着树枝木头,甚至还有家具木箱,横七竖八,随水流而下,偶尔还有鸡鸭家禽漂流上面,我倆站在河边呆呆的望着水面,试探着走到水中,几个趔趄,险些冲到,吓的赶快跑回河边,惊恐的看着激流的洪水。连续三天,望而却步,无法过河,只好返回家中。<br> 听老乡讲,我们遇到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暴雨引起洪水爆发,并冲垮水库淹沒了上游的一个村庄…。<br> <br> 考取了淄博市十五中学<br> <br> 第二年1965年,我倆考取了离家60华里路的淄博市第十五中学。那一天,去学校看榜时,正值空中下着倾盆大雨,我倆中榜考取一时高兴,唱着歌徒步冒着大雨行走在公路上返回家中,看的路人,不解其意,目瞪口呆,意为是两个小傻子。<br> 小学的故事就写这些吧!谢谢你能理解和阅读。<br>  <br> 董曰强于2025年正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