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的发现</p><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区发现的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距今约3200年一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一一古蜀王国的都邑,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并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8日、2025年2月1日,两次 临至金沙遗址观览。</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设立的博物馆,占地30万平方米,分为遗迹馆、陈列馆、文化保护与修复中心、园林区、剧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场馆特色</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外形都产采用了斜坡的方式,预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館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与园林区融为一体。金沙遗址博物馆成为了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遗迹馆</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摸底河</p> <p class="ql-block">首先从正门一进来就是金沙的遗迹馆,馆内原状展示了当年的挖掘现场。</p><p class="ql-block">遗迹馆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舒展平缓的弧形外观与室外清新纯净的景观环境逐渐过渡、 融合,形成了连续的空间变化。馆内无立柱大空间的构造保证了祭祀遗迹的完整性,大跨度钢结构形式将建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降到最低。</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近距离观察仍在进行的考古工作。</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遗迹馆后,跨过摸底河抵达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屋顶的设计融入了金沙和考古的元素,圆形标志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围绕着太阳神鸟图案的正方形则象征着考古中使用的探方。</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远古家园</p><p class="ql-block">陈列主旨是展现3000年前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采用高8.7米,长57米,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大型想象服复原半景画,包含有金沙晨曦复原景观,大型遗迹套箱展示。</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王都剪影</p><p class="ql-block">陈列主旨为展示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社会生活。展馆使用不规则的“碎片并接”形式,把考古发掘成果、场景复原和高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包括金沙先民生产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等。</p> <p class="ql-block">木骨泥墙建筑房屋</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发现了百余座小型房屋建筑遗址,皆以木(竹)骨泥墙形式修建而成,其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有方形或长方形两类,以单间为主,是一般居民的住所。</p><p class="ql-block">木骨泥墙建筑的修建方式为先平整地表,挖掘基槽,内竖密集的木棍(圆竹)以作支撑,再抹草拌泥,绎火烘烤而成墙体,最后再建屋顶。</p> <p class="ql-block">工具</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温暖湿润,河流纵横,沃野千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的良好条件。农业的发达又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生产用具,是当时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陶窑</p> <p class="ql-block">早期陶器</p><p class="ql-block">金沙陶器的器形高大,种类丰富,主要器型有小平底罐、高领罐、盆形器、器座、陶壶等。</p> <p class="ql-block">金器</p><p class="ql-block">金沙金器的制作采用了剪切、打磨、刻划、镂空等多种技术,体现出当时古蜀地区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铜器</p><p class="ql-block">金沙铜器以素面居多,部分铜器采用了墨绘、穿孔、铸纹、立体附饰等装饰手法。</p> <p class="ql-block">玉器金沙玉料大多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区,另有部分可能取自附近河滩。玉料呈色丰富多彩,玉工多依此特点因料施工。</p> <p class="ql-block">墓葬</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有多处集中的墓地。墓葬排列有序,均为西北一东南向。盛行仰身直肢葬和二次迁葬。以单人葬居多,也有少量夫妻合葬。随葬品多为陶、石器,个别有玉器和青铜器,一部分墓葬无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及贫富分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天地不绝</p><p class="ql-block">陈列主旨是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内容主题,通过厅中展示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再现古蜀国宗教祭祀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象牙</p> <p class="ql-block">玉璋</p> <p class="ql-block">石磬</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蛙形金器</p> <p class="ql-block">方孔型铜器</p> <p class="ql-block">锥形铜器</p> <p class="ql-block">饼型石器</p> <p class="ql-block">卜甲</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卜甲共计21件,其中最大的一件卜甲长50厘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之一,可能为古蜀国王或大巫师之类的人物用于占卜国家大事,表明金沙时期祭祀之风盛行。</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千载遗珍</p><p class="ql-block">陈列主旨是展示以“太阳神鸟”金饰为主的30余件金沙遗址出土的精华之最的文物。整个展厅的展陈设计都是围绕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展开的。</p> <p class="ql-block">商周太阳神鸟金饰</p><p class="ql-block">这是金沙遗址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这件金饰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p><p class="ql-block">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内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12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像太阳。外层图案由4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p><p class="ql-block">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商周大金面具</p><p class="ql-block">出土于2007年,这是同时期国内发现的体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p><p class="ql-block">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向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部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p><p class="ql-block">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p> <p class="ql-block">镂空喇叭形金器</p> <p class="ql-block">商周青铜立人</p><p class="ql-block">一件稀有的青铜器珍品,展示了古代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铜人形器</p><p class="ql-block">该 人形器作俯卧状, 颈部有一直径较大的圆孔,无头。 颈部与小腿处各有一对称小孔,可能为铆接固定或悬挂之用。人像身体正面 凸起,背面平整,可以平放在地上。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共出土两件,造型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铜面具</p><p class="ql-block"> 整器为一人面,以墨绘勾勒出圆眼和半圆形的嘴,并施以朱砂。此类器物 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其人面形象与祭祀区出土的人面形器以及玉璋上的人面图案非常 相似,推测应为古蜀文化中极具特殊意义的重要图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铜人头</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虎</p><p class="ql-block">呈现出灰黑色,上面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这些自然斑纹看起来很像虎斑,石虎的 姿态 是卧姿,颈部直挺,头部昂起,显得 威者而狞厉。从正面看虎口成方形,四角各雕有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有四颗门齿,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后面阴刻有两个目字形的眼睛和三角卷云状的耳朵,虎的口内、嘴部、胡须间、头顶耳间涂满了鲜艳的朱砂,使得细部特征表现的十分细腻。</p><p class="ql-block">这件石虎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被认为是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圆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石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该人像是跪姿,双手被反绑,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右分开,随后两股辫子直垂腰间。此类 人像目前在金沙已发现12 尊,出土时与石蛇、石虎、石壁等有规律的摆放在一起,应是用来祭祀的特殊用品。</p> <p class="ql-block">石 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该 人像眼睛以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 眼脸涂红彩, 眼 仁为白色,口内涂满朱砂。 其奇异的发式、脑后的发辫、 绑手的绳索交代了人像的特殊身份与地位, 匀称的造型及成熟的雕刻技艺反映了金沙石雕艺术的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 十节玉琮</p><p class="ql-block">高22.2厘米,外方内园,表面为青色, 质地温润,全身分为十节, 每节都雕刻有简化的人面纹。</p> <p class="ql-block">玉镯</p> <p class="ql-block">玉钺</p> <p class="ql-block"> 有领玉壁</p> <p class="ql-block"> 玉璋</p> <p class="ql-block"> 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p> <p class="ql-block"> 玉圭</p> <p class="ql-block"> 玉戈</p> <p class="ql-block">商周玉矛</p><p class="ql-block">长20.6厘米,宽4.65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透明。整体略呈细长柳叶形,窄体、尖峰、直面,器身与边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断面呈横六边形,小六边形平顶,通体打磨抛光,制作规整。</p> <p class="ql-block"> 凹刃玉凿</p> <p class="ql-block">园林区</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只是记录,备存自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