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东狗”与蝌蚪纹狮子牛腿

金柏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传奇“东狗”与蝌蚪纹狮子牛腿</b></p><p class="ql-block"><b>记者吴旭华</b></p><p class="ql-block"> 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瑞兽,也是东阳古民居建筑构件中最常见的纹样。尤其是厅堂檐口柱子的牛腿上往往雕刻着形态各异、风格多元的倒挂狮子,这类牛腿因此又被称为“狮挂”。</p><p class="ql-block"> 若问东阳古民居建筑牛腿上的狮子雕刻有多少种类型,即使是业内人士也未曾留意。年逾七旬的金柏松历时数年,走遍市内古民居,最终给出答案:东阳木雕的狮子雕刻至少有三大类型,分别是传统抱球狮子、笑面狮子、蝌蚪纹狮子。</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蝌蚪纹狮子出现于清代咸丰年间,1916年后基本断代。”研究东阳木雕二十多年的金柏松,当他第一次站在南市街道安儒村锄经堂前,檐下纹饰独特、神采飞扬的蝌蚪纹狮子牛腿,让他顿生发现新大陆的激动。更令金柏松开心的是,循着这对狮子牛腿,他还成功破解了困扰业界多年的问题——“雕花状元”刘明火的师父“东狗”是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追寻“东狗”,打捞一段传奇</b></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是因为寻找‘东狗’,才邂逅了蝌蚪纹狮子牛腿。”说起这份因缘际会,金柏松连称机缘巧合。</p><p class="ql-block"> 2021年开始金柏松转向了民国时期木雕名家的研究,开始《东阳木雕·民国六大家》的撰著。往事不可追。以前的雕花匠因为“匠不立传”而无从溯源,史料和家谱对他们的记载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且错讹甚多,而约略知晓他们的后人也相继谢世。这让金柏松每天都生活在“与时间赛跑”的焦虑里。</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东阳木雕界三大巨匠,分别是“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状元”刘明火、“雕花宰相”黄紫金。其中刘明火过世最早,后来他的“状元”头衔被后人“替补”给了“雕花榜眼”楼水明,以至于沉寂多年不为人知。金柏松经过艰难的寻访发现了刘明火上卢杨溪十八间、义乌佛堂吴棋记民居等传世佳作,其融西方现代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于一体的雕刻技艺,个性鲜明的兼工带写“半工写体”风格,堪称东阳木雕“画工体”巅峰大家。</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位巨匠师承何人?位于南市街道梨坑村的刘明火故居前有方简介牌,上书“14岁拜本村雕花匠‘东狗’为师”。“东狗”姓甚名谁?金柏松询问了刘明火健在的两个儿子和孙辈后代,均不知其详;问遍村中老者,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直到去年7月,金柏松拜访安儒村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蒋泰灯时:“他提到安儒村有两幢古建筑的雕饰是刘明火的师父刘明光把作,我瞬间兴奋起来,这可不正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么?”原来,2017年刘明火老家梨坑村建设文化礼堂,请蒋泰灯为其整理史料,通过研读《梨川刘氏宗谱》,蒋泰灯弄清楚“东狗”其人,“东狗”即刘明光。</p> <p class="ql-block">  生于1853年的刘明光字瑞裕,乳名东狗。幼年读过几年私塾,稍长拜师学习木雕技艺,天性聪颖的他善绘图擅雕刻,以狮子雕刻闻名,其行雕区域在东阳南乡和义乌佛堂、金东孝顺一带。刘明光一表人才,气质俊雅,颇受业主喜爱和尊敬,业务全年爆满。</p><p class="ql-block"> 蒋泰灯是《东阳蒋氏文化志》的副主编,对安儒蒋氏旧谱非常熟悉,他通过梨坑、安儒两个村家谱信息和老辈人的口述,进一步考证确认了梨坑村刘氏宗祠(1953年毁于台风)和安儒村锄经堂的雕饰,都是由刘明光把作。</p><p class="ql-block"> 梨坑刘氏宗祠由刘明火的父亲刘辉贤牵头重建。生于1849年的刘辉贤秉性忠厚,勤于稼穑,农闲时以制作砖瓦为生。他乐善好施,敦宗睦族之念甚强。1898年,他发动族人创建刘氏宗祠,刘明光作为族侄协助筹资选基并把作木雕装饰,规模宏敞、装饰富丽的刘氏宗祠敦伦堂于1903年落成。而这期间与刘明光的共事,也让刘辉贤见识了这位仅比自己小4岁的族侄的人品和手艺,于是把13岁的小儿子刘明火托付给刘明光。刘明火天资聪敏,情商颇高,他虽与刘明光同一辈份,但他自幼入塾读书,尊师重道,尊称刘明光为阿叔,深得刘明光喜爱,对其倾囊相授。</p><p class="ql-block"> 梨坑村和安儒村相邻。据安儒蒋氏旧谱记载,安儒蒋氏始祖蒋善法从南市街道横城迁居安儒后,娶梨坑刘氏为妻,从此两村世代交好。1903年春,刘氏宗祠落成,安儒蒋氏族中长老赴席致贺,亲见刘氏宗祠雕饰的鬼斧神工,遂邀请刘明光为安儒太房重建锄经堂把作木雕装饰。安儒锄经堂由安儒蒋氏太房所建,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族人一直筹谋重建,于1903年秋正式签订协议,向族人筹款。次年,刘明光携刘明火等入场开凿。至1906年锄经堂建成时,刘明火已掌握了东阳木雕基本技法,被刘明光视为得意门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拟形蝌蚪,创新狮子图式</b></p><p class="ql-block"> 重建后的锄经堂前厅后堂,用料粗硕,雕饰雍容。特别是中堂正门檐下的一对蝌蚪纹狮子牛腿,造型灵动威武,神采奕奕。狮子四肢蹬直,脚掌抓地着力,单节爪趾圆胖尖利,雄壮有力。螺髻纹加火焰纹鬃毛、尾巴,繁而不乱。小腿后侧雕饰一段精细的卷浪纹。狮子前肩、后腿、尾巴上螺髻纹后延伸出的蝌蚪纹,椭圆形的头细长的尾,宛若一群蝌蚪在游动,显得疏密有致,动感极强;蝌蚪的“头”部阴刻游丝纹,模拟狮子鬃毛的毛丝形态,细长的尾巴是对狮子鬃毛打绺状态的艺术化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硕大的金鱼眼球曾经镶嵌玻璃珠,如今珠子掉落,留下空洞,视之却依然炯炯有神,仿佛是特意“开光”。狮子口衔铜钱锦带,铜钱上刻有“光绪·丙午”文字,表明雕饰完成于1906年。</p><p class="ql-block"> 蝌蚪纹狮子并非刘明光首创。金柏松考证,这种纹样的狮子发轫于清道光年间,成型于清咸丰年间,东阳境内最早的蝌蚪纹狮子见于城区傅家巷6号、画水镇黄田畈村双魁堂。蝌蚪纹初始为谷粒状排列,逐步演变为粗壮的鲶鱼纹,再到长尾巴的集群蝌蚪纹。清光绪年间,这种纹样进入成熟鼎盛期,覆盖义乌、金华、缙云河阳等地,东阳境内主要集中在南市、南马、画水等地区。除了狮身蝌蚪纹,金柏松说,蝌蚪纹狮子还有四大特征:一是四肢全部蹬直着地,圆趾利爪;二是多为群狮,一只雄狮配一至五只幼狮,上安恬懋德堂中间两只主牛腿加上顶部刊头,居然有2大14小共计16只狮子,群狮起舞,蔚为大观;三是口衔铜钱锦带,常在铜钱上刻年款,如“光绪通宝”“宣统已酉”等;四是整体造型更丰满,纹饰更精细,更富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  在蝌蚪纹狮子出现之前,东阳木雕曾出现过两大类型狮子纹样。</p><p class="ql-block"> 其中,传统的抱球狮子是主流,这种狮子“十斤狮子九斤头”,大头大嘴大耳朵,眼睛滚圆,螺髻纹加火炬纹鬃毛和尾巴,狮毛呈绺丝状,后腿蹬直,前小腿前屈抱绣球或幼狮。代表作如义乌黄山八面厅。</p> <p class="ql-block">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还出现过“笑面狮子”门派。其基本造型和抱球狮子相似,但眼睛、嘴角上翘,铜铃状的圆眼变成了眯眯眼,“慈眉善目笑颜开”,喜气洋洋。目前所知的笑面狮子古建筑尚有十几幢,集中在湖溪镇郭宅、湖溪,巍山镇白坦、吴良,歌山镇上蒋、林头,磐安方前一带。其中以白坦务本堂的菊莊厅、三立堂最为经典。清道光以后笑面狮子断代。</p> <p class="ql-block">  除了安儒村的锄经堂和风屏路20号十一间头,金柏松发现枫树岭陈氏宗祠,画水镇画溪谷贻堂、广业堂,黄田畈继志堂、顺德堂、蒋氏大宗祠、花厅东巷1号五间头,南马镇上安恬村懋德堂、达德堂、廿七间头、廿一间头的蝌蚪纹狮子牛腿,均为刘明光作品。其中上安恬达德堂的后堂前厅分别建成于1876年和1892年,后堂可能是刘明光师父的作品,刘明光参与制作。而前厅狮子造型壮硕古朴,纹饰粗犷简练,与懋德堂的狮子酷似,应该是刘明光作品。对此,蒋泰灯也表示认同,“刘明光私塾老师蒋穰年昔年经常为各村主持修订家谱,画溪王氏和黄田畈蒋氏的谱牌里都有他的作品,极有可能是由他介绍刘明光把作这些村的厅堂雕饰。”</p> <p class="ql-block">  目前所知刘明光的封刀之作是黄田畈顺德堂。顺德堂清末毁于火灾,1916年重建,中间两只牛腿上各雕刻有一大四小共10只蝌蚪纹狮子,雕饰精细,大气浑厚,狮子锦带铜钱上刻有“民国丙辰”年款。这一年,刘明光64岁,这对牛腿或许是他的封刀之作,同时也可能是蝌蚪纹狮子的断代之作。10年后,刘明光人生黯然谢幕。因为没有子嗣,他这一脉“香火”断绝,他的名声连同他的蝌蚪纹狮子逐渐被时光湮没。</p> <p class="ql-block">  “蝌蚪纹狮子是东阳南乡的一个雕花门派。刘明光既是这个门派的集大成者,也是绝唱者。”金柏松说,因为刘明光和他光大的蝌蚪纹狮子的发现,东阳木雕研究又往前推进了整整一代。目前所知,生于1874的郭金局被视为第一代,其徒弟杜云松为第二代;而出生于1853年的刘明光显然比郭金局还要早一代,刘明光早期作品画溪谷贻堂重建于1879年,郭金局早期作品兰溪姚村慎德堂雕饰完成于1917年,对东阳木雕著名艺人和他们作品的研究,已经上溯至清光绪中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懈绳武,独步“洋狮”一脉</b></p><p class="ql-block"> 刘明光去世后,他的雕狮绝技被徒弟刘明火迭代升华。</p><p class="ql-block"> 在安儒村有一幢俗称“枫塘下”的十一间头,建于1909年,由安儒蒋氏平房茂青、茂松、茂景兄弟所建。茂青、茂松常年在桐乡做竹编活计,赚钱后将钱交给在家的茂景建房,由刘明光把作木雕装饰。当时的刘明火已经是跟随师父6年的“半作”,技艺开始熟练,已能承担建筑物一些次要区域的雕饰工作。这幢十一间头的牛腿也雕刻了蝌蚪纹狮子,刘明光作品。但中间隔扇门上的锁腰板浅浮雕的人物头身比例达1:7,已经是典型的“画工体”,与其他雕饰风格明显不同。金柏松认为,这可能是刘明火操刀的早期“画工体”作品。</p><p class="ql-block"> 刘明火离开刘明光后先辗转于昌化、富阳等地的乡村揽活,1920年前后进入杭州仁艺厂,与杜云松同为把作师傅,在1924年省实业厅组织的“三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被誉为“雕花状元”。后来他到上海进入东阳人王盛彬创办的“王盛记”雕刻木器厂,担任把作师傅。在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上海滩西洋建筑装饰中的西方雕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洋狮”雕刻风格,形貌写实,气质威猛。其师父刘明光所传授的蝌蚪狮子纹,经其发扬光大,完成了从传统写意到现代写实的转型。他用上海滩行艺所得,在老家梨坑村建造了“石库门”青砖三层楼,其上木雕装饰均为他亲手所雕,至今还是村里的地标建筑。1937年日寇入侵上海后,“王盛记”歇业,受王盛彬邀请,刘明火把作王盛彬老家杨溪十八间头的木雕装饰,长梁巨栋上所雕刻的各类动植物均非常写实,又有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神韵,至今仍有部分构件保存于卢宅肃雍堂内。长年劳作令一代巨匠积劳成疾,1944年刘明火因肺结核过世。被他一同带走的,还有其师父“东狗”的传奇人生。所幸师徒两人的传世之作依然留存至今,而且均已进入文保序列,成为还原这段往事的“神来之笔”,幸甚至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刊2025.2.12《东阳日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