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乱峰颠上一荒城,</p><p class="ql-block"> 念说蛮王旧有名。</p><p class="ql-block"> 战马不嘶人已殁,</p><p class="ql-block"> 月明叼斗静无声。</p><p class="ql-block"> 清·韦清兰《叹望谟蛮王城》</p><p class="ql-block"> 望谟蛮王城位于桑郎河峡谷东边,与峡谷西面的孔明山遥遥相对,南边脚下是良田千顷桑郎大坝。</p><p class="ql-block"> 因“蛮”“郎”等字及这里是牂牁江下游等缘故,很多人便把古城与神秘的夜郎古国联系起来。特别是蛮王城附近的“桑郎亭”“王母亭”等代“亭”字的地名,让人想起刘邦起事之前的官职——泗水亭的“亭长”,这些地名应该很古老,说是与夜郎古国有关,也不无道理,但手头没有资料,自己却“信”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按《史记》的记载,从夜郎古国沿牂牁江顺流而下,可达番禺。夜郎古国的国都曾经在珠江支流牂牁江的岸边。蛮王城遗址虽在珠江支流北盘江北岸山上,但这里除了桑郎大坝,四周都是喀斯特大山,不仅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且严重缺水,说它曾经是夜郎的边鄙,应该没问题,说是夜郎的中心城池,则难以令人信服。</p><p class="ql-block"> 对面即为孔明山,蛮王城是否为三国时代的遗迹?这也缺乏根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孔明南征,七擒孟获。尽管贵州民间有很多传说,也留下两座孔明山(望谟桑郎孔明山和从江东朗孔明山)、一条亮江(流经黎平、锦屏)等与诸葛亮有关的地名。但因无确切的文字记载和可靠的文物证据,史学界未予认可。蛮王城建于何时,是谁建的,依然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望谟蛮王城由城基遗址和外围城墙两部分组成。外围城墙呈撮箕状,长度将近两公里,沿前山后山山脊及两山之间的垭口修建,下方的开口处是悬崖峭壁的桑郎峡谷;城基遗址长60米、宽40米,位于“撮箕”中央的一处平台上,不仅避风向阳,还有充足的水源。</p><p class="ql-block"> 现存外围城墙高一至三米不等,宽约一米,由不规则的石块垒砌而成,未使用石灰之类的粘合剂。保存较完好的墙体,位于前山和后山的薄刀岭脊上。</p><p class="ql-block"> 让人费解的是,前山和后山连接处,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山上也有城墙遗址,三山之间的两个关口,却是土墙;蛮王城与油歪苗寨之间的水井湾,也有一道关口,关口也是土墙,两侧山上才是石墙。难道土墙比石墙更牢固?我猜测,原来这些关口,应该有城门,而且城墙比山脊的厚,应该是两边为规整的石料垒砌,中间夯土,后来石料被拆除,只剩下城墙中间的夯土部分,所以现在看起来是土城。</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喀斯特岭脊,不仅薄如刀刃,而且又高又陡,即使没有城墙也难翻越,在岭脊上垒砌石墙,与其说是阻挡敌人翻越,不如说是消灭敌人的“武器”。因为这些石头往下滚,咕噜咕噜就直接滚到山脚,比炮弹的威力还大。据当地人说,以前石墙还要高,是他们小时候在山上放羊,没事就蹬城墙的石头玩,看谁的石头滚得远,所以现在城墙变矮了。这一说法印证了我的猜测。</p><p class="ql-block"> 从山脊城墙石头风化程度来看,城墙修建的时间不会超过二百年。在此期间,这一带发生较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为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贵州的咸同年间各族人民大起义。太平军曾多次进入贵州,晚期的残余部队甚至直接参与和指导贵州的民族起义活动。</p><p class="ql-block"> 纵览记载贵州咸同之乱最全面的史料《平黔紀略》,“桑郎”一词在书中共出现二次。一次为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二十一日,“回贼久据贞丰下江四冲,土弁王元兴亦叛,据王母亭,略罗斛桑郎境......八月初六日,贞丰陷。”另一次是同治二年(1863)正月初十日,“贞丰贼破桑郎亭,窜罗苏,署罗斛州判郎汝瑊募练百人,同汛千总赵琛,外委胥得仁出防。罗斛州无城,十六日,贼遂入,汝瑊走定番。”</p><p class="ql-block"> 桑郎亭今桑郎镇,王母亭今望谟县城,罗苏今罗苏村,罗斛今罗甸,定番今惠水。1861年七月二十一日,贞丰东南一带久为回民起义军所控制,因当地守军王元兴叛变投降起义军,起义军的势力一下扩大到北盘江北岸的桑郎一带,八月初六日攻陷贞丰城。1863年正月初十日,起义军再次控制桑郎一带,然后继续东进罗苏,在元宵节的第二天攻陷没有城墙的罗甸。通判郎汝瑊逃跑到惠水躲难。</p><p class="ql-block"> 《平黔纪略》虽然没有记载蛮王城,但说到了蛮王城所在地桑郎亭。回民起义军一战桑郎亭就能攻陷贞丰,再战桑郎亭就能攻入罗甸,可见桑郎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虽然没有提到桑郎亭头顶上的蛮王城,但此时的蛮王城,势必为义军所控制。</p><p class="ql-block"> 蛮王城始建于何时,虽然无法考证,但最后一次维修、扩建,毫无疑问是在清朝咸同时期。这些城堡,一般开始为地方财主或土司的避难场所,被攻破后成为起义军的据点。</p> <p class="ql-block"> 桑郎亭,正前方王桑郎河峡谷,右边为蛮王城,这边是孔明山。</p> <p class="ql-block">桑郎峡谷里的水电站大坝。</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后面的油歪苗寨。</p> <p class="ql-block">罗斛至桑郎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后的第一道防线——水井湾关口。关口位置是遗留下来的是土墙,两边山上是石墙。</p> <p class="ql-block">罗斛古道。</p> <p class="ql-block">古道一段。</p> <p class="ql-block">罗斛方向的崇山峻岭。</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后山关口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东边地貌。</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前山。</p> <p class="ql-block">前山与背后小山之间的关口。</p> <p class="ql-block">关口之外。</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后山——古龙岭。</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前山。</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下方桑郎河峡谷。</p> <p class="ql-block">奇驴怪线队友。</p> <p class="ql-block">古城暗香。</p> <p class="ql-block">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墙如长城。</p> <p class="ql-block">城墙沿山脊而上。</p> <p class="ql-block">前山城墙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城基遗址所在的山谷,避风向阳,水源充足。</p> <p class="ql-block">前山和后方靠山。</p> <p class="ql-block">后方古道旁的峻岭。</p> <p class="ql-block">后山半山上的溶洞,是一个斜向上的朝天洞,可用于军事指挥场地。</p> <p class="ql-block">从古龙山俯瞰后关口及前山。</p> <p class="ql-block">后山关口。</p> <p class="ql-block">艰难攀爬古龙山。</p> <p class="ql-block">古龙山西边的山冲。</p> <p class="ql-block">古龙山岭脊石墙(北)。</p> <p class="ql-block">古龙山岭脊石墙(南)。</p> <p class="ql-block">古龙山背面的一处凹陷地(麻窝),可以作为苗寨村寨跳芦笙舞或斗牛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开始风化的石墙。</p> <p class="ql-block">蛮王城后关口。</p> <p class="ql-block">古龙岭长城。</p> <p class="ql-block">古龙岭西边的又一道山脊。</p> <p class="ql-block">上山不易下山也难。海哥在前面,我提醒他小心暗洞。</p> <p class="ql-block">这些喀斯特大山,发育很多溶洞,我们下山时在草丛中遇到一个直径不到一米的竖井,我扔个石头下去,几秒钟才到底。</p> <p class="ql-block">这块圆形的玉米地,圆心处是一块巨石,感觉很神秘。</p> <p class="ql-block">站在古龙岭之颠环顾蛮王城四野。</p> <p class="ql-block">桑郎亭里横跨桑郎河的七星桥,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桥长62米,宽7米,为七孔石桥,故称“七星桥”。与荔波小七孔桥是姊妹桥,汽车可以从桥上通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