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汤圆

书林

<p class="ql-block">每到正月十五前后,妈妈面带笑容,舂糯米,晒米粉,炒汤圆,包汤圆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那时七八岁的我,跟着妈妈去马庄人家舂糯米,妈妈提着一大桶准备好的糯米,我跟着妈妈后面,走过大场,穿过西沟,来到了马庄。</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那是两进的大瓦房,一进大门,就听见咯嗵咯嗵有节奏的舂米声,看见李家大妈低一脚高一脚舂米的样子。那个年代没有机器加工糯米的地方,只靠人力把糯米一点一点舂出来。在这家大瓦房院内,放有一个石窝子(石臼),上面架着一个长长的大木郎头,一头连着三四米长的圆木头,用来脚踩的。这就是前辈子传下来的传统的舂米工具。</p><p class="ql-block">等李大妈舂完糯米,就挨到我们家了。妈妈一次放进石窝子两三斤米左右,妈妈一只脚站在凳子上,一只脚踩着木头的一头用力的一脚一脚踩着,高一脚低一脚,有节奏的踏着木头,另一头是个较重的大木郞头,一下一下就像鸡叨食一样打在石窝里,循环往复把米舂碎。妈妈一边脚腿要使劲踩,一边用小扫把石臼边缘上蹦出来的米粒扫进石臼里。妈妈不停的舂米,我不时的给妈妈递一下小扫把。妈妈一脚又一脚像石磨磨米一样,不知道舂了几个钟头,我看妈妈脸上流下了滴滴汗珠。</p> <p class="ql-block">隐约记得妈妈把糯米洗净放在一个圆圆的大竹扁里,在太阳底下凉晒几个小时,准备好。要冲完这好几斤糯米,妈妈浑身上下,腰背腿脚都累酸了。舂好的糯米粉稍湿还须在太阳底下凉晒干,不会坏,能食用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早上,妈妈给我们炒汤圆。炒汤圆能否炒好,和汤圆粉很关键,要和得不硬不软,搓成圆形的细长条,然后用刀均匀切成小块,撒点米粉,将其滚圆,那是实心的汤圆,全部滚圆就可下锅炒了,少放点油,多炒几下,再放糖放水,温火煮开便可品尝了。妈妈做出来的炒汤圆又精又有味,特别甜香,那不一样的味道至今还留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如此美味汤圆的糯米粉,来自南方的优质糯米稻。每年生产队长的舅舅都要安排一块专门的糯米稻田,是专给每年过年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用的,每家每户都能享受到这糯米稻田丰收的喜悦。糯稻田里给予足够的农家有机肥料,精耕细作,与晚稻同时下秧种植。糯稻的秧苗要比晚稻的秧苗略粗壮一点,到了生长过程和稻穗成熟的时候,糯稻要比晚稻个头高出十多公分,稻谷要比晚稻细长且暗红。小时候走近糯米稻田的时候,远远就能闻见糯稻浓浓的稻香,我们端在碗里汤圆甜美的味道,那是来自糯米稻天然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记得每年二月二那天,妈妈给我们包青菜大汤圆子,妈妈先把青菜挆碎,有时会放点香干,拌出来的味道更香,用滚水把汤圆粉烫熟,和好揉劲,包好一个个大大的汤圆,下在锅里漂起来特别诱人,一碗盛上两个,连汤带水吃起来那真香,回味无穷。真是二月二龙抬头,吃了妈妈大汤圆,就地有了精神头。</p><p class="ql-block">在马家滩的时候,妈妈还常包青菜大汤圆给全家人吃,回到大水坑母亲还专门装上几个大汤圆,让我们带回家吃。在咸阳妈妈还做过好几次菜馅的大汤圆,给大家品尝。这个大大的汤圆一直保留着妈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节,我与爱人和女儿一起回咸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妈妈从咸阳街上买来了元霄,听说是人工水磨磨出来的糯米粉,味道不错。过年那几天,我们每晚看电视到十点多,妈妈怕我们饿了,就每人下几个元霄端上来了,半晚上吃元宵,就是吃夜宵了。妈妈煮好的元霄,感到特别不一样的味道。我对爱人说:“感觉咸阳的元宵比银川的元宵好吃。”每次过完年回银川的时候,妈妈总是买上几袋元宵,让我们带回家吃。</p> <p class="ql-block">那圆圆的汤圆,有多少美好的瞬间。那里面,有岁月的沉淀,有儿时的记忆;那里面,有妈妈的味道,有妈妈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