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常春藤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年”的感受不再像儿时那样的浓烈。儿时正处物质匮乏的年代,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地瓜丝粥配萝卜干、咸菜、豆酱,住着旧瓦房,点着煤油灯,玩具自己制作……最盼望的是过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到来之前,大人们总得忙前忙后。人再穷,年总要过,总得给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吧;总得做些米粿吧;总得割上几斤猪肉,切几小块当供品,剩些炸肉卷吧;总得贴春联,再买几张年画把漏沙的墙壁糊上吧……做为小孩子可没考虑这些大事,过新年,穿新衣服,吃香喷喷的肉卷,还能得到几角压岁钱,有事没事总到大祠堂遛一遛……</p><p class="ql-block"> 大祠堂前有口南门塘,过年前,大队会派人抽干水,把鱼儿装上箩筐,倒在埕地上分给各家各户。那时还是集体经济,每家能分上一两条胖头鱼,我便帮着大人把鱼提到家。春节过完那就盼着元宵节,那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大祠堂戏台会演大戏,有人早早地用破草席加大石头、板凳等占好地,划好地盘,看大戏那是视觉盛宴,有人还为占一小块地盘大打出手。元宵节白天“扮大仙”大戏开演,整个大祠堂人挤人,常把大人背上小孩子的鞋子挤掉了一只,如果幸运的话,戏台角有好心人把捡到的鞋挂在那里;大祠堂西边屋檐下猜灯谜,我还小不会猜,只能羡慕地看着猜中的人拿走奖品。现在善长猜谜语,偶尔会去凑一下热闹,把猜中的奖品送给小朋友便离开;埕地中央“攻炮城”,那时的游戏规定只能用一发一发的小鞭炮去攻高悬的“炮城”,不像现在可以整串整串地扔,即使可以的话,也没那么多的钱去买呀;小商贩贩卖各种零食:棉花糖、糖余甘串、吹塑糖老鼠、孙悟空……口袋没钱买,只能咽咽口水,在旁观看;祠堂内更是春光无限,按照习俗:凡是哪家一年内有新婚或添丁(生男孩)的,都要到大祠堂内挂灯,向老祖宗报告。于是,祠堂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穿灯咖,生懒叭”这句本地俗语便是那刻最流行的一句话吧。俗语意为到大祠堂悬挂的花灯下走走,可以祈祷人丁兴旺。这样热闹的场面乐坏了小孩子,他们除了一天三餐和晚上睡觉的时间在家,其余的都贡献给大祠堂了。</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年味已远去,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照例会去大祠堂走走,去寻找那份纯真,那份回忆……</p> <p class="ql-block">“攻炮城”的奖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