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谜语</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到了,除了放鞭炮、吃元宵、闹花灯之外,还有一种高雅的娱乐形式,那就是猜灯谜。灯谜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古,历代诗文中均有记载,应该是文化人的一种游戏。然而,没有文化的乡间俚语也不乏谜语,东北管他叫“破闷儿。”小时候,长夜漫漫,昏昏欲睡,老人们经常兴致勃勃的说给我们破个闷儿猜猜,于是都精神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灯谜,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p><p class="ql-block">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p><p class="ql-block">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灯谜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出现了音频、图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p><p class="ql-block"> 私下认为,灯谜伊始是口头文化,老头老太抽着旱烟,用口语谐音考孙子,脑筋活泛的还能自己制谜。世上大千万物,无不入谜,可大可小,包罗万象。</p><p class="ql-block"> 灯谜贵在“出得雅,猜得巧”,何为大雅,却隐在大俗之中。正所谓“荤破素猜”。</p><p class="ql-block"> 大安是灯谜之乡,七八十年代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市里是要组织灯谜晚会的,各个谜家把自己制的谜语挂出来,引出五数的猜谜者呐喊着谜底。那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有许多老学究参与制谜,我记得的就有刘翰章、魏志明、郑钧龄、李兆谦等文化教育名人每年不拉的出谜。我和史树忠、王金才、郑长颜、沈大成等青年也不甘寂寞,每年都出些谜参与其中。通宵达旦的做准备,买红纸裁成条,用毛笔写上,谜底则是自己秘密保存,绝不外泄。我们不光出谜,还互相猜谜,一条谜一毛钱奖励,活动一晚,几个人就能得到十余元的“巨款。”于是在后半夜把酒言欢,其情切切,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大安的一代老谜家应该是都作古了,他们的名字应该还在流传着。真正走出大安的当属郑长颜了,此公四十年制谜不已,频频在各个谜语大赛中拿大奖,位列于国家前三把交椅。</p><p class="ql-block"> 出谜要禁忌偏坳、佶屈聱牙,文不对题,故作高深,说出谜底,人们仍茫然不知道其意思。猜谜首要知识面丰厚,切忌胡猜乱想,内心细悟,豁然开朗,答案一出,四座豁然。</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种媒体的泛滥,灯谜这一古老的文化似乎淡化了,其实不然,这一独特的文化乐事,依旧保持着他的魅力,他属于古老灿烂的中华文化园中一朵奇葩,应该和唐诗宋词、对联汉赋一样,生命力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