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到教育局专家设计的作业,把孩子们做晕了头,很简单的事情,把孩子们绕糊涂了</p> <p class="ql-block">感慨美国的孩子数学教具太丰富了,却为什么让受教育者对“数”理解起来那么难呢?我开始怀疑美国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幼儿,我们上学的第一件数学作业就是回家用秫秸穿一个秫秸串,要有一百颗秫秸段。也就是从一起步数到一百。</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六十年代,这是我们师生唯一的教具,然而不出一个星期,所有的小朋友都会数到一百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的老师是民办教师,叫苗春,没有学位也没有论文。但他是我们小朋友的智多星;教我们算数好像也没那么难,小朋友们学得都挺好呀!这秫秸串儿,渐渐也就被闲置了。</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写字,所有数学题都是孩子们自己手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作业本是自己从商店买的一张白纸,裁成32页,订成的本子。叫32开。所以那时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订作业本的技术能力。</p> <p class="ql-block">作业本没有任何格子,孩子们就用一页画有格子的纸垫在下面,叫“垫格”。算数作业用横格“垫格”。语文作业用方格“垫格”。“垫格”多是孩子们自己画的。</p> <p class="ql-block">后来,商店里来了方格本,小朋友们省吃俭用买一本,也舍不得用。就留着一张一张地撕下来做“垫格”。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能看到我们整齐规范的作业。</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都知道我们使用的纸都是造纸厂的工人叔叔用秫秸做的,大家都非常节约用纸。正面写完了就接着写背面。</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们和秫秸也很有感情。除了青的时候可以吃甜杆。干黄了还可以玩儿。</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都用蘸水笔写钢笔字。我们都会自制蓝黑钢笔水。买一片墨水精片三分人民币,放入墨水瓶倒满凉水,盖好盖子晃动几下。一瓶蓝黑墨水就可以使用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会别出心裁地用秫秸杆做蘸水笔杆。选一段可心的秫秸,插上笔尖就做好了。你别说,还真的挺好使呢!</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会用秫秸做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如盖簾。</p> <p class="ql-block">各色装干粮的容器,通风干燥</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刷锅的炊帚。你见过吗?手机字库里没有这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帚”字,说明做手机汉字的工程师,是不曾用过“</span>帚”<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扫地的“笤帚”,我们小时候无论在家还是学校用的扫地的工具都是它。手机字库里这俩字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笤榻”是“笤帚”的别称。中原方言是指大多用高粱、糜子做的扫除杂物的工具。其实我们塞北也叫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笤榻”。</span></p> <p class="ql-block">“扫帚”用来扫院子、大街的大型除尘器。不过这不是用秫秸做的。这里提到,是因为有的人把“笤帚”也叫“扫帚”,以示区别。</p> <p class="ql-block">他用的是“扫帚”,不是“笤帚”哦😲……</p> <p class="ql-block">那个物质不足的年代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好带?</p> <p class="ql-block">这个富有的时代为什么孩子都这么难教呢?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专家们的指导的有问题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本来很让人引以为傲的算数教学模式被专家们否定,却盲目地学习美国人的教学方法,确实很可惜啊。国情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可惜的是我们的专家丢失了因材施教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照片主要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