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p><p class="ql-block">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唐末开始称“元宵节”,宋又称“灯夕”,清朝也称“灯节”,在国外称The Lantern Festival。</p> <p class="ql-block">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许多传说,最早的记载是祭祀太乙说,流传较广的是道教“三元”说,根据这个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有很多习俗,主要习俗有开灯祈福、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放烟花、祭门、祭户、合家团聚等活动。</p><p class="ql-block">此外,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元宵节活动各有特色,如有游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走百病、迎紫姑等传统民俗表演。</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南亚等华语地区每年元宵节也会举行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一般是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四夜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十八为“落灯”。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向上苍祈求雨水丰沛、农桑丰收。《史记·乐书》有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点灯观灯传统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兴起</p><p class="ql-block">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p> <p class="ql-block">隋</p><p class="ql-block">“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有闹花灯耍百戏的习俗。</p><p class="ql-block">《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yù]上书隋文帝描述了民间元夕活动的热闹情景,奏请隋文帝下诏禁断元宵节闹花灯耍百戏。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恢复了元宵闹花灯耍百戏,且多次于节日时微服前往观看并参与庆祝活动。当正月万国来朝,隋炀帝下令将使者留至十五日,一起闹元夕。《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隋朝的元夕闹灯仅在京城进行。</p> <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到唐初,受道教影响,元宵又称上元,即“上元节的晚上”,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渐渐地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唐高祖李渊即位,禁止了元宵节的百戏散乐,但闹花灯仍举行。诗人崔知贤在《上元夜效小庚体同用春字》中描述了上元夜有灯,有歌舞,人们观赏游玩直闹到天明。</p><p class="ql-block">元宵夜鼎盛时期是在唐中宗李显登基以后,当时的盛况在《大唐新语》卷八,[24]《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都有详细记载。睿宗、玄宗时的盛景与中宗时比起来更胜一筹,《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制作百枝树灯,高达八十尺”,“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除了看灯,还有乐舞百戏。《旧唐书》卷三《睿宗本纪》记睿宗出内人连袂踏歌。《朝野佥载》记唐玄宗让宫女以及民女“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就生动描述了兴庆宫前观灯歌舞的盛况。在《太平广记》《玄怪录》中还记载了唐代的元宵花灯已经从京城普及到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盛唐时,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古人称夜为“宵”,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唐末才出现。</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元宵花灯照样在闹。李商隐就在《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中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盛况和乡间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五代,元宵节热闹依旧。《旧五代史》卷七《太祖本纪》: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卷四八《末帝本纪下》:“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张灯,帝微行置酒于赵延寿之第。”</p><p class="ql-block">卷七七《高祖本纪》:“壬戌,是夜以上元张灯于京城,纵都人游乐,帝御太宁宫门楼观之。”</p><p class="ql-block">卷八十《高祖本纪》:“是日上元节,六街诸寺燃灯,御乾明门观之,夜半还宫。”</p> <p class="ql-block">两宋</p><p class="ql-block">宋朝元宵节张灯的时间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民间有’钱王买了两夜灯”的说法。</p><p class="ql-block">《谈苑》说“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夜是也”。《铁围山丛谈》卷一、《燕翼诒谋录》卷三也有同样的说法。南宋理宗赵昀,把元宵节张灯时间增加到六夜。《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p><p class="ql-block">宋代开始,“元宵”一词开始出现在文献典籍中。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有“元宵煮浮元子”的句子,北宋《东京梦华录》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在宋时,元宵节流行一种叫鏊[ào]山的灯景,将许多彩灯扎架而起,叫鏊山,又叫灯山、彩山。灯山上彩绘神仙故事,皇宫里的灯山还有各种喷泉造型。宋以后,元宵节也称灯夕。宋时的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传柑。苏轼有诗:“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qú]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并作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p> <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元代有“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元宵节是城市公共性表现最强的节日,东华门外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描写了南方的元宵节,明人谢肇淛说:“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dài]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游人士女,车马喧阗[tián],竟夜乃散。”明人张岱也在《陶庵梦忆》中记述杭州龙山放灯的情景。明代全面复兴宋代元宵节制度,张灯时间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天。</p><p class="ql-block">民间观灯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p> <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元宵节又叫灯节,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张灯日子缩减为四到五天。[6]清中期前,北京灯节在正月十三至十六。晚清,北京东四牌楼到地安门的灯会最热闹,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等;天津的灯节,“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遍地歌舞”;苏州的元宵节,家家户户敲锣打鼓,“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p> <p class="ql-block">现代</p><p class="ql-block">到现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p><p class="ql-block">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胞,同样会在元宵节进行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元宵节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重要习俗</p><p class="ql-block">吃元宵</p><p class="ql-block">“元宵”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令食物。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做成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着丰收和睦的日子如环无端没有尽头。</p><p class="ql-block">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唐代称为面茧、圆不落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宋代称为圆子、团子。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叫它“元宝” 。</p> <p class="ql-block">赏花灯是元宵节里的重要庆祝活动。 每逢元宵节各地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现如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常于元宵节或举办大型灯展,展出全国各地特色彩灯,供人们观赏。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冰灯展览,用冰雪制作成的彩灯造型。 </p> <p class="ql-block">话灯联</p><p class="ql-block">每逢正月十五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灯联的出现,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赏月</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们月亮的变化作为计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历法体系,而每个月圆之日都被称为望日。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个最完满的月圆之日,尤其具有特殊的心理暗示甚至图腾崇拜的意义。元宵节又称元夜、元夕。元是开始,在汉字寓意中,元也是善,元还通圆,预示着圆满的生命、圆满的欢欣、圆满的日子。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赏一年之中的第一轮圆月,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猜灯谜</p><p class="ql-block">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的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测,最早始于宋代。</p> <p class="ql-block">舞狮子</p><p class="ql-block">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时,狮舞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内影响</p><p class="ql-block">2008年,胜芳元宵灯会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胜芳镇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p><p class="ql-block">2012年,张家界元宵灯会被评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五大节庆文化品牌之一。2014年永定区因元宵灯会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年元宵灯会有张家界阳戏、高花灯、泼水龙、鬼谷神功、杖头木偶戏、永定大戏、草狮子、三棒鼓、九子鞭、花灯、土家赶酒火等数十项国、省、市、县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p><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甘南地区的东山转灯、黑龙江黑河的瑷[ài]珲上元节、山东淄博的花灯会、北京密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等26项地方性元宵节俗,已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序号:978,编号:Ⅹ-7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