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声,英语绽放(第三期优秀作品展播)

婷婷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十九中教育集团初一英语组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用英语传递非遗文化”活动,当英语遇上非遗,是文化的碰撞,更是传承的新篇!用世界语言讲述东方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非遗的深厚底蕴,让非遗之声响彻国际! 初一(11)班 白诺暄 宣纸制作<div>宣纸制作技艺起源于安徽省泾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制作过程包括皮料和草料两道主要工序,随后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完成。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以其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质,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是中国书画创作和典籍印刷的重要载体。<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17)班 吴昕洋 对联<div>春联,又称“春贴”、“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属于楹联中的节庆联。楹联作为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div> 初一(12)班 张梦汐 书法<div>书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2009年,中国书法成功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书法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实践,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融入了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心情志趣。<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21)班 陈苏横 蒙古呼麦<div>呼麦(蒙古语称为浩林潮尔,图瓦语称为Хөөмий)是一种古老的歌唱艺术,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新疆以及蒙古国、俄罗斯部分地区。呼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沟通的重要途径。2008年,呼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11)班 常为淇 针灸<div>针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17)班 孙雨桐 茶<div>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至少有四千多年。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1)班 王子睿<div>川剧变脸作为四川地区民间艺人在表演中创新出的一种独特技艺,川剧变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br></div> 初一(5)班 刘翰铎 端午节<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18)班 丁俊驰 端午节<div>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div> 初一(11)班 纪雨彤 簪花 ‌ 初一(17)班 隋昕儒 簪花<div>簪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簪花,又称戴花、簪戴、插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饰,通常由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这一习俗在中国已有两至三千年的历史,并且2008年泉州蠔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 初一(7)班 孙翊茗 中国剪纸<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4)班 王祺 中国剪纸 初一(13)班 徐湛 中国剪纸<div>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初一(16)班 马欣雅 打铁花 初一(2)班 孙乾皓 打铁花<div>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4)班 杨明付硕 冰糖葫芦 初一(14)班 李金灿 冰糖葫芦<div>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冰糖葫芦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具体级别因地域和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div> 初一(7)班 赵梓焱 活字印刷术<div>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过北宋毕昇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于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字印刷术不仅在中国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球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改变了此前手抄书的模式,加速了书籍的普及,为知识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初一(17)班 戴双涵 饺子制作<div>饺子的历史悠久,从汉代的“娇耳”到唐宋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再到明清时期的“饺儿”“扁食”,饺子的名称和形态虽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基本形态和制作工艺一直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饺子制作技艺在某些地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老边饺子的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边饺子是沈阳的著名特色美食,其煸馅制作技艺具有195年的历史,并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初一(2)班 苗梓钦 春节 初一(13)班 刘书含 春节 初一(19)班 刘凯宁 春节 非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英语是沟通的桥梁。在这次活动中,两者相遇,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英语讲好非遗故事,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