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本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赤脚医生工作以来,半个世纪己过过去,依然和乡亲们打交道,由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痔疮专科医生,先后接诊各类痔疮患者数万人次,为患者手术近二万例。从一个青年步入老年,回想过去仿佛还是昨天。</h3><div deep="9"> 1977年一1979年,江苏省东海县桃林公社桃东大队卫生事业在桃林公社党委桃东大队支持下,在桃林医院防疫组赵保树组长直接领导下,全大队十四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安排一位年轻优秀社员做卫生员,全年脱产。特别是春季全民预防疟疾价段,所有卫生员走村入户服抗疟疾的药。当时口号是,疟疾蚊子传,得病误生产,要想根治好,必须服8天。为此各生产队安排一名付队长和卫生员提着开水逐户送药。当时要求服药率按本村总人口不低于百分之90,为保障服药质量对每个服药人都要当面看服下肚,张嘴验收。平时卫生员要负责各种预防接种,包括流行性脑膜炎和乙型脑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霍乱,小儿麻痹症等疫苗接种和预防服药。特别是预防接种卡介苗要求适龄儿童年龄0一14岁,卡介苗接种前要做皮试,72小时后再观察结果无阳性反应才可以接种卡介苗,发现阳性或者强阳性反应者还要做流行病学调查。对有结核病接触史和疑似结核病感染者要分类上报。桃东大队人口多,适龄儿童多加上第一次接种卡介苗,好多家长不理解和陌生紧张情绪比较多,任务重,阻力大。连夜手写宣传单张贴各个路口大街小巷。在小学教师李廷芝的帮助下编排创作医生与家长一问一答形势与家长勾通,拿上自己收音机接上大喇叭反复耐心宣传卡介苗对人体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性可靠性,通过赤脚医生与卫生员几天几夜努力,桃东大队卡介苗疫苗接种率在全公社最高,多年后青状年结核病发病率为零。<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半世纪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为了总结回顾本人一生的行医路,对几十年来留下的照片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算是留给自己和后人们的一点记忆。</div> <p class="ql-block"><b>一、半个世纪从从医路</b></p> 1974年12月参加东海卫生学校举为期半年赤脚医生第四期培训桃林与石榴两个公社同学结业合影留念。后排右一为唐学刚。 <p class="ql-block">1975年3月,东海县卫校二班女同学分别留念.左1为唐学刚夫人郇长红。</p> 东海县卫生学校赤脚医生提高班结业留影。桃林公社共有3名学员参加,后排右起:唐学刚、郝德宝、王学银。<br> <p class="ql-block">1977年2月为落实毛主席6.26"指示精神徐州地委安排徐州市第四医院(前排右2)乔丽华医师到东海县桃林公社桃东大队传帮带普及新法接生培养(后排中间)赤脚医生郇长红,经过乔医师传帮带经她亲手接生具不完全统计一千余例新生儿无一例破伤风感染者。深受广大社员好评。后排左1为桃林镇桃东村乡村医生唐学刚。</p> <p class="ql-block">1978年桃东大队全体卫生员与桃林卫生院分管防疫负责人合影留念。后排左3为唐学刚。</p> 1978年桃林公社出席县卫生系统先进代表留念。后排右起唐学刚、苗利昌、赵振祥、孔现付、王学银、七埝村卫生员;中间左起:赵保树、葛怀俊、马步香、李树银、孙如勤、马玉飞;前排左起:刘庆明、惠一亮(已故)、孙景文院长、李保清中医师,东石村、西石村村干部。 1982年12月,江苏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劳动与职业病学第二期培训班东海县安排4人参加。中排左数第2位为唐学刚。 <p class="ql-block">1985年在桃林医院工作期间与防保组同志合影前排左起,赵保村组长,陶士军组长,卢庆常、马怀珍;后排右起:朱胜春,郇长红,唐学刚、石启开、 丁士云。</p> <p class="ql-block">本人自1985年2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县桃林镇卫生院打工24年,和同事们建立了良好感情。离别时分别外科主赵玉东、院办主任陈怀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有幸在《健康报》看到一则消息:河北省巨鹿县刘恒军主任,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让他们能自劳自食,解决家庭和社会压力,免费举办培养残疾人治疗痔疮专科培训班。当时,本人肛肠专科病人较少,遇到的许多难题都靠书本解决。为了提高本人医术,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本人多次写信希望能借助这次培训班参与学习。于是,得到了他的同意。但作为健康人要交纳700元学费。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本人筹措1300元钱,带着煎饼、咸菜踏上了求学路。这次专业学习,对本人后来所从事的痔疮专科治疗工作起到很大帮助。</p> 1988年第二次去徐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学习。下图右起:唐学刚、汤主任、杨主任、王雨。 <p class="ql-block">恩师80寿辰前去祝福。今年已经93岁。这里本人(左1)和夫人(右1)和王老师夫妇合影留念。</p> 这是王老师八十寿辰时本人和他们夫妇俩的合影。 <p class="ql-block">1990年江苏省中医肛肠学术会议在江苏常州召开,后排右起第11位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1990年11月,全国肛肠专科医院管理专题研讨会,在桂林181医院举行。照片后排左起第3位为作者唐学刚;第4位,孙家林主任,前排左起第6位李润庭主任,辽宁沈阳肛肠病医院院长;前排右起丁一山(原海军专科学校校长);前排右起史兆歧教授(消痔灵注射剂发明人,为世界肛肠病治疗做出巨大贡献)。</p> 1993年东海县桃林健教中心第4期乡村医生培训班结业留念。第2排左起第5位为作者。 1993年首届基层外科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本人撰写的《基层医院开展肛肠科的体会》被收入论文集。 1993年江苏省肛肠学术会议在扬州召开。前排左起第5位汤良庚主任;第七位丁泽民教授;第十一位李柏年教授;第2排左起第4位阎家骅; 右起第2位东海县中医院肛肠科周树荣主任;后排左起第2位丁一江教授;第6位唐学刚;后排左起第1位张敏(南京同学)。 <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26日,我邀请进修单位——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陈贵川主任(前排右起第4位)到东海县石榴镇卫生院为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外科医生传授肛肠科有关技术。后排左起第6位为作者唐学刚。</p> 1993年在庐山会议会址留影。 <p class="ql-block">江苏省连云港市肛肠专业委员会第1次代表大会,于1993年2月举行。前排右起:孙家林主任(本次会议发起人);第3:赣榆区土城乡医院院长;中间(女)张茂香主任(市医院肛肠科创办人);后排右:阎家骅(.赣榆海头镇乡村医生);后排左1唐学刚。</p> <p class="ql-block">1994年去赣榆土城医院参观学习期间在抗日山合影留念。前排左1:医院副院长;左2:阎家骅;后排左起中间王院长、唐学刚、石新春。</p> 1994年8月到江西南昌参加新技术学习班电离子操作培训,后排左起第4位唐学刚。 1994年到河南新密市肛肠病研究所学习注射术治疗疝。后排右起第1位张光田所长,左起第1人唐学刚。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桃林镇桃东村卫生室和同事合影。 1995年11月,第八届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江苏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肛肠病治疗中心、南京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承办。后排右起第15位为唐学刚医师;第17位是盐城市大丰县中医院肛肠科王应东主任。 1997年院长带领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去花果山参观 <p class="ql-block">1997年在无锡参加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暨第7次学术交流大会。前排左起第5位汤良庚主任(徐州市中医院);第8位:丁泽民教授;第11位:李柏年教授;第12位丁一江教授;第15位:王业皇教授;第3排左起第4位唐学刚;后排左起第3位:严家业骅。</p> 1997年出席县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左起陶士军院长;朱光合主任,马连兰、郇长江、王学银所长、韩竹付、何淑南。 <p class="ql-block">1999年11月,江苏省中医药协会第8届肛肠学术会议在徐州隆重举行。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后排左起第8位。</p> 2002年在连云港参加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学术委员会暨肛肠新理论、新技术讲习班。前排左起第4位张茂香(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第5位张正荣(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第9位王业皇教授;第2排左起第1位陆建良主任;第2位孙志勇主任(东方医院);后排右起第1位唐成。 2005年在徐州。前排左起第5位王业皇教授;第2排左起第9位唐学刚;第10位滕友荣主任(东海县中医院);右起第3位张正荣主任;第4位张茂香主任;第三排右起第8位刘代林主任(新沂市中医院);后排右起第6位孙志勇主任(东方医院)。 2006年参加肛肠科国际论坛,与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著名治肛瘘专家李柏年教授合影。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我进修导师丁泽民教授合影。丁教授是全国中华肛肠科协会主任委员、肛肠世家第8代传人。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上海全国肛肠科著名解剖专家张东名教授合影!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美国某医院副院长合影。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日本友人高野正博先生合影。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王业皇主任合影。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合影。 2006年参加中国(南京)肛肠外科国际论坛,与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史仁杰教授合影。 2006年6月,参加卫生部10年百项计划第8届中日友好医院安氏肛肠病治疗提高班,全体学员与安阿月主任合影。 2006年,参加党员教育活动时留影 2006年参加第1届中国肛肠科医师年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时与全体医师合影。 <p class="ql-block">2006年10月22日至24日,参加第1届中国肛肠科医师年会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6年带大儿子、儿媳妇去山东省庆云县医疗器械厂考察。左起右2为厂长。</p> 参加转岗培训与驼峰乡同学合影 2007年4月,参加东海县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班。图为一班全体同学合影留念。 2007年11月,参加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12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留影。 2008年8月15~17日,在河南郑州市参加便秘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第2排右起第4位为唐学刚。 2009年9月参加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年暨肛肠病新进展学习班,与全体代表合影。 <p class="ql-block">2010年在徐州参加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暨肛肠疾病诊治进展高新技术学习班。前排右起第2位杨光主任(徐州市中心医院肛肠科);第4位刘飞主任(南京市中医院);第8位丁一江教授;右起第3位金振庆主任(徐州市中医院);第2排右起第11张医师;第12位谭阳;第13位滕友荣;第15位唐学刚;第16位刘代林;左起第6位陆建良主任。</p> 2011年6月参加全国实用无痛肛肠手术及治疗培训班(第三次会议)。 2011年7月,江苏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驼峰乡全体同学毕业留念 2011年7月,江苏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曲阳乡全体同学毕业留念 2011年7月,江苏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桃林镇全体同学毕业留念 2011年参加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在兴化举办的肛肠学术交流会合影留念。 2013年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肛肠科陆建良主任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肛肠疾病的诊疗新进展研讨班。前排右起护士长陈主任、陆建良主任、徐州四院杨光主任;中医院院长、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孙勇主任、孙志勇主任;后排右二起:张振国、刘代林、唐学刚、滕友荣。 2013年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肛肠科陆建良主任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肛肠疾病的诊疗新进展研讨班。 <p class="ql-block">2016年由连云港市中医院承办的江苏省中医药肛肠专业委员会肛肠病微创技术诊断应用学术会议,在连云港市海州湾大酒店举办。左图左起:赵守亮、唐学刚、尹庆丰、唐成;右图左起:唐学刚、刘飞(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肛肠科主任)、陆建良(连云港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p> <p class="ql-block">2016年参加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无痛肛肠手术提高班留影。上图左起:李静,后左1张华;左2唐成;下图前右2唐学刚;右3李永奇教授;后右起唐成、李静。</p> 2017年,参加江苏省中医肛肠专业学术年会、徐州市中医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第2次学术研讨会,与新沂市中医院王主任合影。 <p class="ql-block">2018年项城学习痔全息注射技术,中间唐学刚。下图:杨教授为痔全息注射液发明人。</p> 2020年,市中医院陆建良主任举办的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微创技术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学习班上,与陆主任合影留念。 2020年,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微创技术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举办。右起杨光主任、唐学刚医师、张振国主任。 2020年7月,患者为唐学刚送来锦旗。 患者为唐学刚医师送来锦旗 唐学刚工作照 患者为唐学刚送来锦旗 与患者合影留念 五十载春秋转瞬即逝,从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家串户,到如今在痔疮专科领域为患者排忧解难,每一步都镌刻着与乡亲们的深厚情谊。那些在田间地头宣传防疫的日子,那些挑灯夜战守护健康的夜晚,都化作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整理这些老照片时,仿佛又听见孩童接种疫苗时的啼哭,看见村民服药后安心的笑容。行医之路,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初心如磐。这些泛黄的影像,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基层医疗发展的缩影。愿这份回忆,能为后人照亮守护健康的道路,也愿乡村医疗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b>二、学术研究出佳绩</b> <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九十年以来,潜心研究本职业务,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较好指导和行业工作。下面是发表在各医学期刊的医疗学术论文。</p> <p class="ql-block">一、医用胶治疗直肠脱垂13例体会</p><p class="ql-block">《临床外科杂志》1999年第三期172页</p><p class="ql-block">二、《医用胶治疗鞘膜积液34侧体会》</p><p class="ql-block">《中国男科学杂志》1999年第四期220页(220页)</p><p class="ql-block">《医用胶治腹股沟斜疝137例的体会》《中国男科学》杂志220页</p><p class="ql-block">四、《切扩术治疗陈旧性肛裂399例》《邯郸医学高等专料学校学报》447页,2000年12月第6期</p><p class="ql-block">五、《地方中草药熏洗治疗一期肛裂240例体会》《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校》第五期463页</p><p class="ql-block">六、《孕妇痔疮嵌顿坏死及时治疗的体会》《安徽中医临床杂志》第五期364页</p><p class="ql-block">七、《分娩时直肠脱出巨大息肉1例》《江苏中医杂志专刊》2002年69页</p><p class="ql-block">八、《旷量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37例》《中国煤炭工业杂志》2002年第五期351页</p><p class="ql-block">九、《肛瘘内结石一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第六期498页</p><p class="ql-block">十、《瘙刮疗法治疗肛瘘37例》《结肠直肠外科杂志》2007年第六期395页</p><p class="ql-block">十一、《结直肠肛门术后放置排气管注入药液654例临床体会搔刮疗法治疗肌瘤》《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08年第一期24页;</p><p class="ql-block">十二、《前马蹄型肛瘘的治疗附32例小结》《全国首届基层外科学术交流汇编》89页。</p> <b>三、岁月相濡“医”路行</b>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惊鸿一瞥。在从医道路上有幸认识了妻子郇长红。我们难忘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守护一方安康的纯真岁月。泥泞小路印满了我们的足迹,农户家中留存着我们的温暖,那些为村民排忧解难的日夜,不仅锤炼出为民情怀,更让我们体会到人活着的意义。 我们不忘记携手深耕痔疮专科的一个个日子;不忘学习路上挑灯夜读,诊室里的并肩作战的一个个睡意。我们既是生活里相濡以沫的伴侣,更是事业上相互扶持的战友,用专业与温情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阴霾。<div><br></div> 如今,我们已是子孙满堂。岁月沉淀的不仅是满墙的锦旗与患者的赞誉,更是携手走过风雨的坚定与从容。从赤脚医生到专科医者,从同事到夫妻,我们用一生诠释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浪漫,也为后辈留下了事业与家庭双丰收的美好典范。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热爱,终将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在时光里熠熠生辉。<br>人生总有终结,只要活着,我愿继续为乡亲们的健康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终身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