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琼花飞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364538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3, 33, 33);">味道能穿越时光,把人带到最温暖的过去。每个人的味蕾都珍藏着很多有关亲人,有关家乡的记忆,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勾起我们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span></p> <p class="ql-block">在物资匮乏、经济拮据的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要有耐心和智慧来克服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物资稀缺的困难,将每一分资源都用到最好的地方。我的妈妈美丽善良,勤俭持家。她心灵手巧,让我们姐弟三人每年春节都能穿上她亲手裁剪、细心缝制的新衣服;她吃苦耐劳,每年从春天开始拆洗旧毛衣后重新编织,让一家五口每年在寒冷的冬天都能穿上新编织的毛衣毛裤。她慧心巧思,能用最普通的食材烹饪出各种珍馐美馔,其中藕泥肉丸子就是她独创的,如今世上再无人能复制的美食。</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常德。这个秀美的南方小城水系发达,物产丰饶,莲藕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菜。莲藕的做法千千万万,无论是清炒、炖汤,还是炸制、糖渍,都各具风味,深受老少喜爱。然而,在我心中,最好吃、最令人怀念的是妈妈做的藕泥肉丸子。那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承载着我童年的温暖记忆。</p><p class="ql-block">妈妈做藕泥有她独特的方法。她不用刀,也不用任何其它的工具,而是用做米浆的擂钵。她挑选出最鲜嫩的莲藕,削去薄薄的外皮,然后握着整段莲藕,代替木棍,在擂钵里缓缓碾磨。莲藕在粗糙的钵底来回打转,逐渐化作细腻的藕泥,泛着微微水光,透出淡淡的清香。那一圈圈推磨的动作沉稳而柔和,揉进了妈妈的细腻与柔情,也揉进了儿时的味道和家的温馨。藕泥做好后,妈妈将藕你和肉馅均匀搅拌,再用温火慢慢炸至金黄。藕泥肉丸子外酥里嫩,既有莲藕的清甜,又有肉香的醇厚,一口咬下去细腻柔滑,香气四溢,满是家乡的味道。长大后,走出家乡的我再也没有尝到过那样的藕泥肉丸子。这个熟悉的味道虽已渐行渐远,但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无法替代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旧时的声色光影也渐渐模糊。但味蕾拥有最真挚而持久的记忆,它牵引着乡愁,也串联起对亲人的深深思念。这样的记忆不仅不会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反而会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浓烈,如同家乡生生不息的茉莉花,在心田深处恣意生长,馥郁不散。每次看到馄饨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最喜爱的饺儿面。因为它承载着我对家乡,对姨奶奶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姨奶奶出生在解放前,曾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在那个大多数女性没有文化的年代,她却是女子私塾毕业的学生。她举止优雅,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她无儿无女,视我们姐妹如亲孙女般疼爱。她教我们礼仪,教我们接人待物,还常常带我们去餐馆吃饺儿面。那时经济条件差,经济水平低,能在外面吃上一碗饺儿面是难得的奢侈。姨奶奶毫不犹豫地把这份美好留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饺儿是常德人对馄饨的爱称。饺儿面一半是饺儿,一半是面。吃起来是馄饨的味道,但价格只有馄饨的一半。那时的饺儿面货真价实,乐口消融。用鸡蛋和面,手擀的饺儿皮和面条。汤底则用猪骨、虾皮慢火熬制,清鲜醇厚,入口便是满满的暖意。撒上一撮翠绿的葱花,再点缀几滴香油,便是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人间美味。每次去姨奶奶家探望她时,她就会牵着我们的手,笑意盈盈地带我们去餐馆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儿面。她坐在一旁,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她总是轻言细语地叮嘱:“慢点吃,别烫着。”那声音温柔而慈祥,如今依旧萦绕耳畔。</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妈妈和姨奶奶已离我而去,但那一盘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满足与幸福的藕泥肉丸子;那一碗香气四溢、情深意重的饺儿面却被定格在了味蕾里。</p><p class="ql-block">除了藕泥肉丸子和饺儿面,味蕾里还储存着很多很多美味记忆。每一个记忆都饱含着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这些美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延申着我们舌尖上的味蕾记忆。这些悄悄被埋藏在心中的味道,将味蕾和思念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时时刻刻被它牵绊。午夜梦回时,儿时熟悉的味道无声无息的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怀念至极。那些延续了半个世纪、伴随着我成长的味道充满着岁月的回忆,也是我童年里最美的味道。这些牵动情怀的 “味道” 代表着过去,纠缠着不舍,寄托着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