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密列探秘:湮灭在密林中的神庙废墟

二泉松

<h1><font color="#39b54a">写在前面</font></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早在中国元代,周达观写了一本《真腊风土记》。这是一部介绍现在柬埔寨地区的古国真腊(首都吴哥)历史文化的古籍,正是这部唯一记录吴哥王朝的史书,使湮没在热带丛林近千年的文明有了被发现发掘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819 年《真腊风土记》法译本在巴黎面世,一时被人们视为天外奇谈而一笑置之。然而也有许多欧洲人像500年前的周达观一样喜欢探险,他们捧着《真腊风土记》陆续来到暹粒探秘吴哥。1861年1月, 法国博物学家亨利· 穆奥为寻找新的热带动植物标本来到了这一片原始丛林,发现“远比古希腊古罗马留给我们的任何东西都要伟大”的吴哥窟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一个残破的规模庞大的寺院,遍布被古树及树根盘踞的围墙、高塔、佛像和石雕的废墟。倒塌严重,到处是坍塌下来的凌乱砌石,残垣断壁被盘根错节的植物枝蔓紧紧缠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穆奥大力宣扬看到的一切,"一见到吴哥寺的刹那,人们立刻忘却旅途的疲劳,喜悦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间犹如从沙漠踏足绿洲、从混沌的蛮荒进入灿烂的文明。”他的关于吴哥窟的观察手记和手绘图张,让沉静了几百年的古王朝在历史上又“复活”起来。斯时,吴哥才被人刮目相看,而亨利· 穆奥也常被误认为是吴哥窟的发现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吴哥窟“复活”后,被陆续发掘修复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但是大部分旅游者都没能去到吴哥窟范围以外40多公里处的“崩密列”,这里是和吴哥窟差不多大小的一片古寺废墟,种种原因使它还没有像吴哥窟一样被发掘整理,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荒蛮的原样。人们认为崩密列是真腊的第一座宫殿,之后的建筑都是以它为原型来建造的。所以,看了吴哥窟而没到崩密列,那还不算真正了解真腊古国的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是2015年1月去的柬埔寨,所幸不同于大部分来暹罗旅游的人,看过吴哥窟又去了崩密列“探秘”,深被震撼。后来几年的旅游都写了游记,唯独对吴哥窟尤其是崩密列不敢动笔。及至看了《中国文化遗产》 2018年第4期所刊《柬埔寨吴哥大型建筑遗址:崩密列初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合著)一文,才对铭记中的崩密列有了更多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录了吴哥王朝的人文习俗,《伊本.白图泰游记》是这位摩洛哥人记载宋元时代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关系的重要文献,《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中国南方河山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马可波罗游记》则记录了他在中国、波斯和印度的所见所闻……这些历史上的游记都很著名很重要。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字又是文明发展的载体。很多人用文字记录的所见所闻,都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建于12世纪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朝代,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地方。它不属于吴哥景区范围内,从暹粒到崩密列约45公里,沙石路,我们找了一辆“嘟嘟车”,一路尘土飞扬,颠簸了约一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临近时,道路拐进一片森林,原生态的雨林。</p> <p class="ql-block">上:崩密列倒塌的南门,已无法进入,门口二侧立有七头蛇神娜迦。下:从南门看我们来时的路。</p> <p class="ql-block">七头蛇神娜迦。娜迦naga是印度神话中居住在地下的蛇神,一般被描绘成上半身为人形,有三头、五头、七头、九头不等。蛇神除了拥有剧毒和再生的能力外,更被人们作为掌管生死的神灵来崇拜。传说中它们居住在地下,拥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间罕有的宝石。吴哥文化受印度教文化影响深远,所以到处可以见到蛇神娜迦。三头五头的娜伽常见于普通建筑,而七头娜伽多见于重要的寺庙和宫殿,如大小吴哥寺、皇宫园林等,九头娜伽则很鲜见。</p> <p class="ql-block">这个五头娜迦是柬埔寨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蛇神石雕。据说这个石雕在崩密列倒塌时,较早地被泥土掩埋,所以被完整保存了下來。现在小吴哥前的蛇神石雕就是参考它修复的。</p><p class="ql-block">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里这样描述蛇神:其内中有金塔 ,国主夜则卧其上。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系女身。每夜见国主,则先与之同寝交媾,虽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用现在的白话说就是:王宫中央有一座金塔 ,国王每天夜里上塔休息。当地人都说塔内有一个九头蛇精,是真腊国的守护女神。每晚来见国王,都要和国王同寝交媾,即使是国王的妻子也不敢擅自进塔。二更时分,国王才能从塔中出来和妻妾同睡。</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蛇神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寻找入口时看到的还存有房屋框架的废墟,和之后看到的建筑物相比,这已算是比较完整的了。</p> <p class="ql-block">尽管我已经想象了这里的古老和损毁,没想到崩密列竟以如此严重的倒塌、破败,如此大规模隐藏在密林中的废墟迎接我们。</p> 这是古老城池的外围,分不清巨大的古树和凌乱的废墟究竟哪个更久远些。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废墟旁修建出一条木栈道,便是入口。</p> <p class="ql-block">倒塌的南门。</p> 完全没有路,这一道栈道供游客跨过乱石堆。 <p class="ql-block">走完栈道上升的台阶,会穿过遇到的第一个石门。别看石门摇摇欲坠,倒塌下来恐怕还须几百年。有老外拿着资料在对照着观看,是否就是那本《真腊风土记》?</p> <p class="ql-block">我踏着湿滑的青苔,小心翼翼地穿过石拱门,从高处看南门内侧,脚下是南门倒塌下来的乱石岗。</p> 南门门洞 <p class="ql-block">从这一堆乱石的大小、形状和上面的雕刻,不难推测当初的南门有多雄伟精美。不过,崩密列的正门是东门,应该更加壮观吧。</p> <p class="ql-block">栈道引导我们前行,二旁全是断墙残垣和长满苔藓的大石块。如果没有这条栈道,我们将在乱石堆中穿行、跳跃、翻越。</p> <p class="ql-block">建筑损毁严重,枝蔓缠绕,花格是典型的吴哥特色。。</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密林的缝隙,在斑驳的石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光影斑驳,苍凉而富含魅惑。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远处传来不知名鸟类的啼鸣,为这片废墟增添了几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前方围墙外的树干上长出的分支跨过高墙,一些分支缠绕着墙体,一支分支居然远远地伸到栈道这里扎下根来。</p> 从这方向看,以为是一棵大树倒在了墙上。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分支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墙赖树而不倒,树依墙而蛮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来在网上看到的一张照片,树木在这院落里肆意横行,跨墙穿缝,绕柱攀梁,甚至可以飞越到远处扎根,野蛮生长。</p> <p class="ql-block">刚说过幸亏有栈道便于行走,一会儿就没了栈道。大家只能又跳又蹦,爬上爬下,艰难行走在乱石堆里。</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现在是旱季,没水。</p><p class="ql-block">在柬埔寨语义中,“崩”是莲花池的意思,“密列”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从前,这个和尚常从“崩”这个地方走出来化缘,起初人们并未太在意,因为随着小乘佛教在柬埔寨的传承,出家人逐渐增多了。后来,当人们发现密林深处有一座宏大而破败的寺庙时,却再也找不到密列和尚了。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崩密列”,并将密列和尚尊为了“神”。</p> 这个龙头形的排水口我没有看到。说明崩密列还有复杂的排水系统。 <p class="ql-block">莲花池旁的石门。我大喊一声"芝麻,开门吧,"石门静悄悄,纹丝不动,暗号不对!</p> <p class="ql-block">石门上精美的莲花石雕。也许,正是这莲花石雕人们才给这里取名“崩”吧。</p> <p class="ql-block">石门门楣上的雕刻中有毗湿奴神像,由此专家推断该寺庙是用来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保护之神)的。</p> 在废墟的乱石中,在残破的建筑物上,仍彰显着崩密列石雕艺术的熠熠光芒。 <p class="ql-block">我抚摸着石壁上的浮雕,阿普沙拉女神像虽已残缺,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她们舞动的身姿被时光凝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雕如今清晰度尚好,更多的因长期受到侵袭、风化,已经模糊不清,可能再过些时光它们就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园中园“田”字形布局,四个小院规整方正,期间有围墙隔离,围墙之间还有通道。为何而建,由谁享用,已不得而知。大慨“园中园”的称谓也是后人给取的。</p> 夹弄。 <p class="ql-block">在废墟中穿行,我时常需要手脚并用。有时钻进狭窄的通道,有时攀爬陡峭的石阶。每一处转角都可能遇见惊喜:或是突然出现的石雕,窗棂,或是阳光透过缝隙形成的奇妙光柱。这些意外的发现,让探索充满乐趣。</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这一垒石堆上的青苔尤其显眼,几乎覆盖了所有石块,似乎要用千年的柔情来抚慰冰冷的残骸?</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中央区域同样一片狼藉。整个崩密列,树木和建筑物几乎融為一体,穿行其间完全感觉不出这里曾經是一座寺庙城池,而彷佛置身于丛林之中。待到了高处,俯看乱石堆中的殘屋,才隐约能勾勒出一些建筑物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中央塔已不复存在。令人惊叹的是中央殿堂的穹顶,尽管部分坍塌,精妙的建筑结构依稀可见。古高棉人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仅凭石块的尺寸精准来堆砌,创造出了如此宏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央塔在二道围墙之内,为整个崩密列的正中心,四个方向都有出入口,俨然城中之城,应是崩密列最重要的建筑物。然而,眼前竟是一堆乱石,建筑物的痕迹荡然无存,从坍塌的石块的大小和数量看,可知当时该是何等的壮观,如今又是何等的惨烈!</p> 中央塔的二道围墙,一道已大部倒塌。 <p class="ql-block">细小的枝蔓钻进墙缝,枝蔓随岁月茁壮生长,挤压墙体。时间一到,高墙便瞬间崩塌。</p> <p class="ql-block">看不完密林中四散的石堆,也找不到一条可走的路。你要看景就找稳固的地方站停,你要前行那就看准了或跳或爬或跨,小心别踩到了青苔滑跌。虽然有规定不能踩石块,很多地方其实完全做不到,除非你视而不见绕道而行。 </p> <p class="ql-block">唯一看到的一座像桥的建筑,也许雨季时下面是条河,上面可以走人,柱子粗壮而有特色。</p> 横梁侧面的浮雕清晰可见,非常精美。 <p class="ql-block">此桥通往一幢已倒塌的建筑物,入口已被封闭。(注:波尔波特执政的最后阶段曾在崩密列疯狂地埋下了无数地雷,据说我们去时已扫雷完毕,但危险区域仍封闭着。然而还是看到有胆大的老外进入这些区域,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p> <p class="ql-block">沉思者。这是一位在桥面上已默坐良久的当地人,他在想什么?回忆他爷爷给他讲过的崩密列故事?寻找真腊王朝的历史痕迹?叹息被岁月冲刷殆尽的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完全是我遐想而已。人家不过是给人当向导,累了休息一会。当地人生活艰难,“靠山吃山” ,许多大人小孩游荡在废墟间,寻求当向导的机会赚点小费。崩密列对他们祖祖辈辈来说早已熟视无睹了。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崩密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更在于它与当下生活的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爬满了藤蔓植物的藏经阁坐落在崩密列的东北方,更有一棵大树几乎用所有的分支拥抱着它。</p> <p class="ql-block">据说建造崩密列的国王把他母亲的棺椁安放在藏经阁。可如今皇太后的石棺却被抛弃在藏经阁外餐风饮露不知道有多久了。说是蛮夷侵占崩密列时,认定石棺里有宝物,把石棺从藏经阁里拖出来并毁坏了。我对此事存疑:古代高棉人擅雕刻,崩密列精美的石刻到处可见,唯独这石棺里外平整,一点纹饰也没有。其次,崩密列的建筑形制是个寺庙,一般不作陵寝用,难道学了西方的教堂?再者,就算是盗棺,也不用拉到外面来啊。所谓的“石棺”究竟做什么用的,有待考古学家研究。</p> <p class="ql-block">城墙古树被列为崩密列标志性景观之一。古树雄踞在城墙东南角塔楼上,已与塔楼连为一体,东侧的城墙已倒塌无存,不见原貌。</p> <p class="ql-block">古树高大蓬勃,似乎宣言:我既生长于此,便与塔楼共存亡!</p> 其实,像城墙古树这样的景观还有很多。 <p class="ql-block">“我是大王,此地非我莫属。”</p> 一夫当关。却连自己人都无法通行了。 莫非是要作什么才艺展演?一展就是千年。 又是一棵长在城墙上的大树。 <p class="ql-block">四周没有建筑物时,树木可以长得特别粗特别高。</p> <p class="ql-block">有些树干底部会长成许多奇怪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旁边如有建筑物,树木会毫不客气地去侵占它们,种种不可思议的侵占方式看得人们目瞪口呆。</p> <p class="ql-block">它们的枝蔓像章鱼的脚一样四处探索,像蛛网一样四处蔓延。</p> <p class="ql-block">枝蔓悄无声息地无缝不钻无孔不入,岁月流逝,它们便是攻无不克的胜者。</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儿的气候温暖湿润,种子无孔不入,一旦落地发芽,它们便以柔克刚,无坚不摧。</p> 它们把猎物或拥在怀里,或骑在胯下,或踩在脚下,如今它们统治着这片废墟,它们是王者。高高飘扬的绿叶是它们千军万马胜利的旗帜。 蛇神娜迦也只有仰天长啸,感叹岁月沧桑,时光湮灭了至高无上皇权。 这些照片是《中国文化遗产》上那篇论文的插图。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崩密列和1861年初现人世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有树更高大,枝蔓更茂密更野蛮,乱石岗上的青苔更浓厚。</p> <p class="ql-block">这是论文中的崩密列主体建筑分布图,图上的红字是我标注的,我走过了那些地方。别看图中布局规正,走进去宛如迷宫,大部分区域几乎没路,当时也没有导游引导,转得我云里雾里,晕头转向,进去了能走出来已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寺,曾是吴哥王朝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千百年来它像一位沉睡的巨人,默默地躺在密林深处。</p><p class="ql-block">崩密列遍体创伤,满目苍凉,它是吴哥窟遗址中最残破的,却是最震撼的存在。它是岁月沉淀的废墟之美,消亡赞歌。这种摩灭之美,是时间流逝带来的凋零和毁灭。</p> <p class="ql-block">也许这些大白墙还没来得及贴上精美的浮雕,它们表现了吴哥建筑的特色。</p> 西南角的塔楼。 <p class="ql-block">断裂的石柱,坍塌的墙壁,树木缠绕的残垣,青苔覆盖的废墟,令人震惊、遗憾、叹息。岁月冲刷尽辉煌和亮丽,但是废墟中的建筑构件还在,它们蕴藏着神秘的吴哥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我登上高处俯瞰整个遗址,丛林如海,古寺的轮廓在其中若隐若现。风穿过高高的废墟,发出低沉的呜咽,仿佛树木胜利的欢呼,又如逝者不甘的呢喃,还是时光的声声叹息?那曾经辉煌的王朝,那些战火与动荡,都已随风而逝。唯有这些沉默的石头,依然守护着古老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这座被密林淹没的城池,感觉格外神秘而庄严,时光仿佛凝固,过去与现在交织,残缺中蕴含着永恒的美。波尔布特时代的阴霾已经散去,据说如今正开始发掘修缮。崩密列以它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诉说曾经的荣耀,至上的王权,古老的文明,永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照片来自同行者和网络。这些照片仍不能反映出在崩密列现场給到游人的震撼和惊奇,也体会不到那种类似探险的艰难和乐趣,但愿在崩密列发掘修缮前,有兴趣者尽早亲历其景,去体会别样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