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外滩!

金之牛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一月八号,整个上海市热闹非凡:天上飞机声轰鸣,宣告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的传单,雪片般从天空飘落,无数双手臂升向天空,接过红的、蓝的、紫的宣传单;地上锣鼓声喧天,无数庆祝人群扛着红旗彩旗,打着巨幅标语,从工厂、机关、学校涌出来,汇聚人民广场,汇聚外滩,汇聚南京路;黄浦江上,客轮、货轮、拖轮,汽笛长鸣,声震环宇。上百万身着兰灰黑及军绿色服装,佩戴着红臂章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同庆祝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上海外滩这一刻,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奔走相告,欢呼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伟大胜利,热闹场景旷古绝今,令人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这上百万的庆祝人群中,有几个来自南通某乡镇中学的学生,他们是“红后代长征队"的成员。上海市红卫兵接待站,将他们的住宿地,安排在汉口路十一号,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宿营地,便是闻名遐迩的上海外滩。懂不懂上海外滩并不重要,他们历经近两个月步行长征,从红色首都北京串联回来,自认为已成了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在百万欢庆人群中并不起眼,却无一例外地振臂高呼,直至哑了嗓子,他们高亢响亮却又带着稚气的喊声,迅速淹没在百万文化革命大军的混杂喊声中,在上海滩,他们留下革命印记了吗,历史,会为他们的革命行动佐证吗?只有天晓得!</p><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后,他们其中的一个,再次经过这里,与好多次经过这里不同的是,这次他在大门口照了一张像片,看着自己的照片,他无限感慨,不想人生从少年到暮年,竟是如此快捷,汉口路十一号的大门洞,几乎没有变化,而经过这里的人,却已白了少年头。</p><p class="ql-block"> 当年步行串联长征队的八个成员,已经不可能全员集中到这里合影,因为其中一个二十多年前便追随马克思去实现共产主义梦想了,剩余七人分处天南海北、都市乡村,忙生计的,疾病的,失联的,而大家都已年届七旬或者年近七十,即便有人愿意出资召集聚会,想要实现也比豋天还难。</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生终不能泥陷在感叹之中。这位老同志,只是想述说关于自己和外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人想述说上海外滩的故事,必须懂得外白渡桥的来历。苏州河是黄浦江入海前最后一条重要支流,因沿河而上可直达苏州故名苏州河。上海开埠时,苏州河下游没有一座桥梁,鸦片战争后,上海经济和城市规模迅速发展,建设桥梁已成一时之需,英国人威尔斯瞅准商机,买通租界工部当局,取得了筑桥收费的专属权,建造了第一座过河木桥,名为威尔斯桥,过桥仅对华人收费,每次两文铜钱。此举引起众多华人公愤,但因威尔斯有合同在手,且系其投资九千光洋所建,却也奈何不得。此时一位詹姓广东商人念及众多华人收入低微却要付费过桥,开设了义渡,专渡华人过河且不收费,相较于威尔斯桥要收费,义渡不收费,华人称其为白渡。1873年,当局在众人抗议呼吁声中,同意建造一座木桥让众人过桥,此桥建在威尔斯桥之西并免收过桥费,故名“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建造之后,威尔斯桥经营惨淡,年久失修不得不拆除,但威尔斯已嫌得盆满钵满。木桥使用年限不长,到光绪年间拆除木桥,由英国克莱佛兰公司设计建造了钢铁大桥,仍沿用旧名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全长106.7米,宽11.2米,两侧人行道3.6米,于1907年12月29日建成通行。这座大桥如钢铁巨龙般横跨苏州河上,气概非凡,从此成为外滩地标性建筑,在上海甚至全国,提起外白渡桥几乎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 我苐一次走上外白渡桥,便是串联长征住汉口路那次。一个乡下孩子,连角钢槽钢螺丝帽都不认识,怎么可能见过钢铁大桥?走在这座桥上,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叹:我回去必须告诉没到过上海的人,我到过上海外滩,我见过外白渡桥,铁螺丝有那么大,钢梁有那么粗,铁桥有那么长,让同是乡巴佬的人们隨着我的叙述长长见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喜欢站在外白渡桥上看苏州河里来往的船只,有突突突冒着黑烟带着一长串木船的拖轮,有运送旅客的小火轮,有大大小小的木帆船,木船经过外白渡桥时,船工们手忙脚乱却有条不紊的下帆、升帆尤其有看头。在那段不长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走上大桥,在这里看黄浦江里的船只,看外滩高大雄伟、风格各异的建筑,看奔腾不息的苏州河黄浦江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好奇,那么有吸引力,就连鼓噪耳膜的汽笛声,有轨电车走过桥上隆隆的轰鸣声和电车上铛铛的铃声,也觉得悦耳动听。乡下人进城,就是那么傻气!</p> <p class="ql-block">  这种帆船在六十年代的苏州河里并不少见。</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外白渡桥要建成钢铁大桥呢,它可不单单是为了好看,而是根据当时有轨电车和汽车通行的需要,必须建一座钢铁大桥,木质桥是不可能承受有轨电车重量及强烈震动的。我有幸曾经生活在上海有轨电车年代,坐过多次有轨电车,1975年经过上海时,得知有轨电车将被拆除,富有怀旧心情的我,赶紧坐了一趟3路有轨电车,这是我在上海最后一次坐有轨电车经过外白渡桥。</p> <h3>  这是最早出现在苏州河上的大木桥威尔斯桥,其后又有了木质外白渡桥。</h3> <p class="ql-block">  上海大厦就矗立在外白渡桥边,它建成于1934年,距今八十多年历史了。上海大厦是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原名百老汇,解放后上海人民政府将其改名为上海大厦,是上海市著名五星级涉外酒店,高度和层数仅次于国际饭店。从我见到上海大厦以来,外观从来没有改变,任何时候它的端庄、挺拔、大气都没有落伍于时代。</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是黄浦江的主要支流,也是上海开埠以来最重要的运输河流,一向交通繁忙,船只穿梭来往是苏州河的常见景象。如今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快捷,苏州河的运输业务好多被陆上交通取代,不过水路运输稳当便宜,使得船运至今仍并未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从上海开埠以来,苏州河便书写着一段段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记录着上海人民为解放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这是一条不屈的河,不朽的河。而苏州河河水从清到混,从混到黑,从黑到臭,又从臭转黄转清,则又是一部上海人民与环境斗争的历史,如今的苏州河与七八十年代相比,不再混黑,不再恶臭,又成了深受上海人民喜爱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黄浦公园的历史也很悠久了,地处当年的租界内,系洋人所建,为的是让上海租界内和上海滩众多洋人休闲,读小学时听老师讲过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辱华故事,便发生在这里。如今,祖国繁荣富强,人民扬眉吐气,弱国受欺凌的历史一去不返,但作为华夏子孙,不能忘了这段屈辱史。</p> <h3>  黄浦公园景观。</h3> <h3>  黄浦公园景观。</h3>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深受人们敬仰爱戴的陈毅元帅。</p> <h3>  这幅照片便是人民英雄纪念塔的铭文,请仔细展读。</h3> <h3>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建成于一九九三年,地址为外白渡桥边,黄浦公园内。</h3> <p class="ql-block">  从南京东路口拍摄的上海东外滩部分集景,举世闻名的东方明珠塔在此可以拍到全景。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高468米,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是当时全国和亚洲最高建筑。</p><p class="ql-block"> 作为小老百姓,我们与大多数人一样,预料不到浦东的发展会如此迅猛快速,如此引导潮流,如此领袖群伦。1993年,杨浦大桥在建之际,我到过浦东,就住在杨浦大桥脚下,那时浦东还都是低矮的民房,破旧的街道,泥泞的道路,而距市井不远,便是广阔的农村。浦东大开发之初,市区拆迁户不愿落户浦东,有人甚至喊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口号抵制拆迁,他们把浦东看成凄凉蛮荒之地。有谁想到20多年后,浦东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成为上海、中国、亚洲甚至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用寸土寸金已不足以表达陆家嘴地坪的珍贵,而该用寸土万金来形容了。我记不清到过东外滩多少次,即便如此,每次到这里,也还是抑制不住内心油然而生的为祖国自豪,为人民扬眉的兴奋之情,想想旧黄浦公园的辛酸往事,怎能不发出"我爱你,中国"的肺腑之音?</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上海海关大楼,曾几经拆建,现在的这座大楼建成于1925年,与邻近的汇丰银行大楼同为八层,其顶上四面朝外三层楼高的海关大钟,声闻数十里,也是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海关大钟发出的东方红音乐,悦耳动听,催人奋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和中国人,朝着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伟大目标抵砺前进。而运行了九十多年的报时钟声,与标准时间的误差,从来不会超过两秒,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以欧式为主,外滩属于公共租界,融汇了多国文化和建筑特点,走在中山东一路,与漫步在伦敦:,巴黎,罗马等欧洲都会城市感觉差不多,当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走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反倒是没有尊严的。我的养父年轻时在这里拉过洋车,受过洋人的多次欺凌,为了赚铜钿图生计,不得不低声下气侍候各种各样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也经历过眼睁睁看着帮助推洋车的孩子被洋人一脚踹开却敢怒不敢言的场景。我走上这块土地已是祖国解放十七年后,早已沒有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现象,所以外滩给我的印象是美好的:整洁,漂亮,卫生,文明还加上内心的仰慕和向往,一切都是那么文静,那么井然,那么神圣。</p><p class="ql-block"> 从十七岁时串联住外滩到今年,52年间,我到过上海外滩无数次,亲历外滩和上海的巨变,很庆幸我能成为上海巨变的历史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好多人可能似曾相识,就是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几十年里我多次乘坐大轮船,大多数以上海为起点或终点,南通到上海,大连到上海,福州到上海,上海到厦门,宁波,舟山,上海到南京等,也有既来又往的,上海上船或靠岸的码头有十六铺码头和大达码头。最远的航行是从大连到上海,两夜一天,多少海里忘了,票价却记得很牢,九块四毛钱。那是7500吨位的客轮,我两次乘坐都没遇到什么风浪,快速而平稳,尤其船上的歺厅、舞厅、电影院、浴室配套齐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也是我苐一次真正与大海接触,天是蔚蓝色的,海水很深,几乎是墨绿色的,雪白的海鸥不远不近地跟隨着游轮翻飞翱翔,偶尔天空出现一些白色的云朵儿,造型也特别具有想象力,只有在这样的大型客轮上,才能真正领略朝霞和晚霞的魅力,置身于蓝天白云和广阔大洋之中,才明白大自然的伟大,也感悟到自身力量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  十六铺今非昔比,与几十年前相比,除了地名不变,黄浦江水的奔腾不变,黄浦江内的船只穿梭来往不变,其余的变得我完全不认识了。1969年、1970年,我插队落户时与生产队的两位朋友曾连续两年到江南买猪苗,从青浦县苗猪市场买的猪苗,用柳条筐装好,车运到十六铺码头,等候上海开往南通的客轮搭载,运气好的话当天晚上可以上船运走,运气不好就需多等一天甚至两天才能运走,如果不能及时运走,后果是很严重的,猪苗在码头上呆着又冻又饿会减轻重量,甚至冻病冻死,每减重一斤意味着我们要多一块二毛多的损失,三四十口小猪,减重五六十斤是细笔儿帐,为防止减重,猪贩不得不煮一些白米青菜稀饭来喂猪,精料喂猪才能防止掉膘,但也增加了饭猪成本。两年贩猪,头年很顺,第二年在十六铺码头等了两天,掉膘加饲料成本,差不多没赚到钱。赚钱亏本不说,我们陪着苗猪在码头上多呆两晚,又冷又饿,还得上心给猪苗笼加草墊盖,防止冻死冻病,那份揪心劲就更别说了。所以我对十六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p> <p class="ql-block">  十六铺客运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长江客运和沿海客运都已经基本不存在,但游轮业务却方兴未艾,以前没坐过客轮的以后坐游轮去游山玩水会有更丰富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西外滩最繁华地段是从外白渡桥到十六铺这一段,尤以北京路、南京路、延安踣、金陵路等几条街为最,所谓逛外滩,多指去这一带了,当然包括这些路的最繁华地段。这幅图片是刚拍的南京东路东段步行街街景,应该是全中国最繁荣、最热闹、最漂亮的街景之一吧,近一二十年里,这个地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永安公司,解放前就叫永安公司,公司合营后,改名上海第十百货商店,改革开放一段时间后,改名华联商厦,现在又改回永安公司老名,装修风格也更符合现代潮流。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即使卖白开水也能赚大钱,逛这条大街,购物时可不能以传统消费观念和普通地段的物价来衡量,否则你没一样东西买得下手。</p> <p class="ql-block">  从上海一百门口朝西拍过去,可以清晰看到国际饭店。上海国际饭店也是中国最鼎鼎大名的建筑之一,与20年代美国摩天大楼的建筑风格一致,落成于1934年,是当时亚洲最高建筑,共24层,其中地下二层,地面高度83.7米,这一建筑高度记录,在中国保持了整整半个世纪。国际饭店是上海著名历史建筑,也是上海文物保护单位。乡下人第一次去看国际饭店时,听人说抬头仰望国际饭店最頂端帽子都会掉下来,还特意将帽子往下压了压,去过之后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不过连三层楼都很少见到的乡下孩子,嘴巴张开成〇型可一点也不夸张。</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上海外滩是年轻人谈恋爱的最好选择地点:江风习习,灯火点点,汽笛声声,霓虹闪闪,多么富有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到外滩去谈恋爱,固有浪漫的一面,更多的人也是出于无奈。当年上海人平均居住面积我无法得到官方统计数字,只能用拥挤不堪来形容,无论是住棚户区的,还是住石库门的,情形都差不多,即便有私房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上海的哥哥,结婚时花700元,买了一个8平方米的搁楼房,从两人发展到四人,还是那一间,来了客人打地铺,还可以塞下两人,我哥是个十分精细会打理的人,他居然在搁楼上还搞楼中楼。八年后,八平方米的搁楼房卖了600元,他买了合计30平方米一楼一底的小楼房,就象住进别墅一样开心和滿足。而他新搬地方有一户邻居,一家三口住着大约只有三四平方米的庇间,真有点惨不忍睹。好多家庭无法为恋爱人提供空间,单位管理又严格,于是电影院、公园甚至路边就成了许多热恋情人的约会地点,外滩这么好的地方,成为首选约会地点是理所当然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一对对热恋男女,旁若无人的悄声细语,相拥相抱,有点过分的亲热举动,往往看得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处男血脉贲张,面热心跳,我们把这一幕幕场景叫做看西洋景。</p> <p class="ql-block">  外滩,汇聚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故事,即便我曾多次到过此地,始终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知道的和亲历的外滩故事讲述出来,为朋友们贡献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博众人一乐。</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这部美篇文章创作於2018年,写成后得到我们那位“红后代长征队"队长的极度赞许和极高评价。队长是我的同班同学和朋友,他妻子是地道的上海人,他们都亲身见证上海的变迁,都有身临其境的深切体会。今天再度推荐这部美篇作品,是为了怀念两年前故去的队长和三年前另一位离世的队友,愿他们带着美好的青春记忆,在天国生活得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