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梁启超的教育智慧——《荒野上的大师》(张泉著)读书笔记

谷振国

<p class="ql-block">  在《南渡北归》中让我对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丁文江等一代大师在战乱中坚守学术理想、传承文化薪火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总想找机会了解更多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命运沉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荒野上的大师》(张泉著)是一本不错的选择,这本书以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为脉络,串联起了中国现代学术拓荒史,他们一起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无数第一:地质调查所的丁文江、翁文灏等一起奠基地质学、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王国维、梁启超等四大家一起培育人文学脉,史语所的傅斯年、李济主持殷墟发掘重塑上古史,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破译中国古建筑密码,他们共同全景式展现了战火中学者以科学方法重探文明源流、守护文化血脉的壮阔史诗。</p> <p class="ql-block">  全书读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梁启超教育孩子的事例。特别是对梁思永和梁思成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最关键的是引导一个人立鸿鹄之志,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最关键的是志向要符合国家的需要,正所谓“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p> <p class="ql-block">  书中,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有几个生动的事例。他对每个孩子的培养,都贯穿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理念,像是精心雕琢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又以高远的志向引领他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  他对梁思永的期望,是那般炽热而深沉。在考古学尚在国内萌芽的年代,他就敏锐地鼓励梁思永投身其中,希望他能“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这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事业的期许,更是一位心怀家国的智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远考量。他深知,考古学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通过它,能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在他的支持下,梁思永远渡重洋,刻苦钻研,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考古学硕士,最终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对梁思成的教育,同样充满了智慧与温情。当他发现《营造法式》这本散失已久、蕴含着中国营造规则与智慧的奇书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远在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他迫不及待地将书邮寄给儿子,并在扉页上留下深情的寄语:“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这寥寥数语,如同一记警钟,敲醒了沉醉于西洋建筑之美的梁思成。正如文中所述,“父亲的礼物却把梁思成引向一条反顾东方的路”,让他意识到,在追求现代建筑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梁思成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建筑,深入研究,用一生的时间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个事例,只是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的冰山一角。梁启超有九位子女,个个成才,各有所长,这背后离不开他独特而深邃的教子之道,在子女们成长的道路上,梁启超始终以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和深沉的父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激发他们的潜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与家国情怀。他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爱国精神、渊博学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子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的激昂宣言萦绕在耳边,他将民族复兴寄望于青年觉醒,而在家庭教育中,他将这种宏愿具象为对自己子女的学术期许与文化托付,其教子之道实为《少年中国说》的实践注脚,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子女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同时,他的教子之道也给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引导子女选择专业方向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才华和品格、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