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双沪社区2025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举办南音汇唱,大嶝街道各社区南音社参加。</p><p class="ql-block"> 大嶝街道社区南音社发展概况: 多年来,翔安区南音协会历年举办南音演唱会,各镇街社区涌跃参加,许多青少年南音选手,获得演唱会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大嶝街道现有南音社:阳塘社区、双沪社区、田乾社区、嶝崎社区、东程社区和山头社区南音社。</p><p class="ql-block"> 翔安区大嶝街道社区南音历史代代相传,自上个世纪初就有南音演唱活动,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传承,由居民自发性的南音演唱一直沿下来,没有中断,已演变成一种乡村时尚。演唱更发展成种多样,有清唱、说唱、对唱、小组唱、自弹自唱、坐唱、表演唱等形式。</p><p class="ql-block"> 历年的春节各社区举办南音会唱。邀请兄弟社区参加,传承的南音这一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南音</p><p class="ql-block">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p><p class="ql-block">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4。</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