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踏山,想去松树多的地方转转,北京香山公园被我们选中。结果除了去了知松园,沿路看到了不少亭阁,更是第一次看到了《雨香馆》、《香雾窟》。</p> 知松园 <p class="ql-block">知松园景区取意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景区内一二级古树100余株。</p> <p class="ql-block">在知松园巨大的古松树下仰望,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世界。古松的枝干虬曲盘旋,树皮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阳光透过浓密的松针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松针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p><p class="ql-block">站在树下,抬头望去,树冠高耸入云,仿佛连接着天地。那种宏伟与苍劲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感叹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古松的根系深深扎入大地,仿佛在默默汲取着大地的力量,支撑着这片天空。</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时间仿佛静止,心灵也变得格外宁静。古松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力量,仿佛在提醒我们,生命虽短暂,但精神可以如古松一般坚韧不拔,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p> 知时亭 <p class="ql-block">知时亭的原亭建于清代,为三层六角亭,在亭的最顶层设有自鸣钟,宝顶上安置有铜制鎏金凤旗一面。知时亭是乾隆皇帝为表达对太后孝顺之意而修建,其名包含有“见时知几、适时而动、顺天应时、珍惜光阴”的寓意。</p> 雨香馆 <p class="ql-block">三层庭院,古朴典雅,乾隆帝曾在此赋诗。</p> 上山沿路风景 香雾窟 <p class="ql-block">香雾窟位于香山的半山腰,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其地理位置较高,四周绿树掩映,环境清静优雅,草木芳香弥漫,因此得名香雾窟,意为芳香密布的静室。香雾窟由三座院落和一个观景台组成,建筑风格独特,包括垣坊、城关、游廊、殿宇、楼亭等,精巧别致。这里有茶室,路过的人可以到这里休息。</p> 香炉峰 <p class="ql-block">本想爬到香炉峰,但到一半时间限制只能返回。估计到峰顶还有500米。</p> 回东门的路上 <p class="ql-block">松林中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时隐时现,即使从小在北京长大,时常游览香山,每一次游览,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韵味,仿佛永远也转不尽。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夕阳的余晖,香山总能给人带来宁静与美好。</p> 再到香山公园 <p class="ql-block">2025.2.23再到香山公园,从南线走。途径双清别墅、香山寺、来青轩。</p> 双清别墅 <p class="ql-block">在双清别墅里原为清代皇家园林静宜园的松坞云庄,乾隆十年(1745年)营建时已形成包括佛龛、石屏、双清泉等在内的景观。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静宜园后,这些石刻可能散落于废墟中。</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熊希龄在香山创办慈幼院时,将双清别墅改建为私人宅邸,并从附近收集古物点缀庭院。佛龛及对联可能为熊希龄从香山寺废墟中移来,因复建后的香山寺北侧石券门两侧发现了内容完全相同的对联。</p><p class="ql-block">石屏佛龛与对联:西侧石屏刻有乾隆御笔对联“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识宗风”,融合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至香山,毛泽东在此居住和办公至9月23日,双清别墅成为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筹备期的核心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生活极为朴素,卧室仅有一张木板床,衣物补丁累累。他穿补丁衣服会见民主人士的故事成为佳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作风。</p> 香山寺 香山寺后苑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后苑是香山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依山势而建,融合了园林与寺庙建筑的精华,主要建筑及景观包括以下内容:</p><p class="ql-block">1. 眼界宽殿</p><p class="ql-block">作为进入后苑的起点,眼界宽殿是一座敞厅式建筑,视野开阔,可远眺香山寺全景及周边山色。此处还连接着南北两侧的长廊,形成过渡空间。</p><p class="ql-block">2. 薝蔔香林阁</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后苑中心是一座三层的六方亭式楼阁,各层匾额分别为“薝蔔香林”(一层)、“无住法轮”(二层)、“光明莲界”(三层),曾是乾隆皇帝品茶休憩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附属建筑:楼阁后方为水月空明殿,通过假山蹬道相连,殿名取自“水月禅境”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3. 青霞寄逸楼</p><p class="ql-block">- 位置与功能:位于后苑最高处,是俯瞰香山寺及北京城的绝佳观景点,天气晴朗时可远眺玉泉山、万寿山甚至奥林匹克塔。</p><p class="ql-block">- 建筑结构:为两层楼阁,虽内部暂未开放,但其外部的飞檐翘角和依山势而建的布局极具气势。</p><p class="ql-block"> 4. 环山长廊与假山叠石</p><p class="ql-block">- 长廊:南北两侧各有46间游廊,沿山势蜿蜒,彩绘精美,纵深感强,既是连接各建筑的通道,也是拍照打卡的热点。</p><p class="ql-block">- 假山与石刻:后苑内假山叠石错落有致,蹬道旁有乾隆御笔“抱云挂月”石刻,兼具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5. 其他特色景观</p><p class="ql-block">- 水月空明殿:位于薝蔔香林阁后方,环境幽静,曾是乾隆皇帝禅修之所。</p><p class="ql-block">- 蹬道与牌楼:假山间的小径和“永安”牌楼等细节设计,体现了寺庙与园林的巧妙结合。</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后苑通过“眼界宽—薝蔔香林阁—青霞寄逸楼”的主轴线,结合环山长廊、假山叠石、御笔题刻等元素,形成层次分明、空灵秀雅的园林式寺庙布局。这种“前街、中寺、后苑”的独特结构,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极为罕见,展现了清代皇家园林与佛教文化的深度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