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博物馆掠影

峰高云海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p><p class="ql-block">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生活60年,来过、路过成贤街可还没有仔细浏览过国子监。2017年6月9日我在17点静园之前进入国子监,因时间关系只能匆匆浏览一下,未能看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展览。</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p> <p class="ql-block">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大门集贤门</p> <p class="ql-block">  进了太学门就进入国子监第二院落了。</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暹罗、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太学门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  辟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称为“临雍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在国子监里,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大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这棵“吉祥槐”。</p><p class="ql-block"> 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p> <p class="ql-block">  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p> <p class="ql-block">  博士厅是国子监主管教学的博士(主任级老师)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为灵台,也称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队、集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由持敬门可进入孔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奇树</p> <p class="ql-block">  相传此柏植于元代,后树干中心空、粉尘堆积,飞鸟衔桑葚于树上不慎落入空心中,又长出桑树,因此得名“柏上桑”。</p> <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2017年6月15日发表在新浪博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