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爆竹,又称“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通过点燃竹筒或篝火,借由火焰燃烧所产生的爆炸声来驱赶邪气与恶鬼,传说中“年兽”便是因响声而退避。随着火药的发明及技术进步,放爆竹逐渐成为节庆及社会活动的常见习俗,尤其在春节期间,成为驱逐“年兽”和迎接新春的重要仪式。放爆竹的核心文化内涵包括驱邪避灾、祈求平安与迎接新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贴春联,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起源于古代“桃符”文化,最初用于驱邪避灾。五代十国时期,朝廷中的“桃符”开始刻字并悬挂,成为贴春联的雏形。宋朝,贴春联逐渐在民间流行,并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成为家家户户庆祝新春的标志性行为。贴春联的文化内涵深厚,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挑选春联,贴在门窗上,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除邪气、迎接好运。传统上,春联的贴法有一定讲究,通常上联贴在门框右侧,下联贴在左侧,横批则横跨门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每年春节,无数人跨越千山万水,回家过年,共享团圆滋味,度过这个温馨而难忘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夜饭体现的是亲人团聚的传统,不仅满足人们的味蕾,更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情感和价值。作为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年夜饭的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人重视家庭、尊敬长辈、关爱幼小的伦理观念却始终传承,并愈发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三十饺子初一面” ,深刻地道出了春节期间饺子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食用时间。大年三十晚上,当旧年与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新旧交替的神圣时刻,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热气腾腾的饺子。此时,“饺子” 与 “交子” 谐音,而子时,正是两年的交界点,仿若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往昔与未来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特殊时刻品尝饺子,其意义远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更象征着时间的更迭,寓意着人们告别过去一年的欢笑与泪水、收获与遗憾,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崭新一年的希望与挑战。饺子,宛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目睹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辞旧迎新的美好期许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