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英雄神仙<br><br>王志成<br><br>在莽莽秦岭南麓的紫柏山中,有一处融避暑洞天、宗教人文胜地于一体,集南方园林之秀丽与北方殿堂之雄伟于一身的陕南最大古建筑群。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这里,傍山依水,终年云霭缭绕,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郁郁葱葱,山风拂过,空谷传音,可谓人间仙境。东汉末年,自张良的第十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追念先祖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和超群拔俗之德,修建起这座“汉张留侯祠”始,这里就成为文人墨客,官宦名流,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拜谒观光的胜地,使这座深山中的古庙日显声隆,历代不衰。个中原委,除了此处风景绝佳外,张良其人其事当是后人追慕的不二动因。<br>一<br>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年轻时便胆略过人,曾雇力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天下震惊,后加入刘邦的反秦起义队伍,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连刘邦也不得不承认:“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故张良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恢弘的眼光和非凡的谋略,佐策刘邦入关,斗智鸿门脱险,明烧栈道,暗度陈仓,力主定都关中等,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被封为留侯。但他深知身为刘邦的臣子,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帝王权术,故不留恋权位,乃“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这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抛却人间万事,专心悟道参禅,伴赤松子悠游。而三杰之一的韩信,由于功高震主,且又不知韬晦,最终落了个“未央宮月刃光寒”。另一位“人杰”萧何,晚年也只能采取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下策来“自污”清名,以换取刘邦对他的放心,苟且自保余生。相比之下,高下自分。<br>正因为如此,后人对张良推崇备至。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通,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幅,无不寄托了对这位“功成不居”先贤的追思和仰慕。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冯玉祥将军在此也留下:“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的楹联。殿堂立柱还饰有历代众多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都凸显了对张良的敬仰。<br>尤须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通醒目的红字石碑,上书四个苍劲挺拔的颜体榜书“英雄神仙”,署名为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时在己未(1919年)仲秋。蹊跷的是,这位民国初年的地方军阀,在兵败解甲归田后,晚年隐居于开封,竟也皈依了佛教,吃斋念佛成了居士。管某虽一介武夫,官声尚可,但从其题词可看出,对张良颇为崇拜。后来之归宿,是否受张良影响,我不得而知。但由于这四个字言简意明,最能与张良的一生相贴切,把昔日运筹帷幄,无比英雄的“帝王之师”,和隐居深山如闲云野鹤般悠哉的“神仙”绝妙地联系在一起,确能概括张良一生的行藏。的确,能做到如此超凡脱尘的,历朝历代又有几人呢?从而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故游客多喜欢在此碑前留影。这通碑也几乎成了张良庙的代名词,因为只有张良,才配称这四个字,舍此其谁?<br>是啊,英雄叱咤风云,呼风唤雨,故英雄多和神仙相联系,如神武等,英雄还有不“神仙”的?初一想也对,但仔细一想,又未必,英雄并不都神仙,不是也有英雄末路一说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不是就在乌江自刎了吗?这真可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筹笔驿怀古》)。所以,这既要看天下大势,也要看各人的运筹和造化。<br>二<br>其实,纵观中国封建历史,英雄、功臣又有几人能善终的。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文种,到西汉的韩信、彭越、英布,再到南宋的岳飞,直到明英宗时被冤杀的于谦,崇祯时被冤杀的袁崇焕等等。历史上英雄、功臣不得善终的事例可谓多矣!多得足可以排一个长长的名单。算起来,宋太祖还算仁慈,只用了个“杯酒释兵权”的招数,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没有要功臣的脑袋。<br>历史上,但凡文臣武将被君王用作前驱,为其夺取江山建立新朝拼杀之时,一般君王都能“礼贤下士”,巧舌如簧,百般笼络人心,如不惜拜将、赐爵,推衣解食等。因为此时正值用人之际,故君王能和大家“同甘共苦”,其目的无非是让这些“功狗”感恩戴德,从而为其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以巩固壮大自己的阵营,战胜敌方。一旦天下坐定,则翻脸无情,背信弃义,同室操戈,对这些开国功臣,轻者削职,重者杀头,先前的八拜之交,滴血结义等统统抛之脑后。<br>这是为何?自与巩固封建皇权密不可分。因为身居皇位之后,皇帝的猜疑之心也就随之而生。只有将功高望重的臣子预先打压、削弱甚至除掉,皇位才可以安稳而坐。何况江山底定之后,这些功臣良将们对新朝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反而对新的皇朝最具威胁性。悟到这些,便不难理解为何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开国皇帝在建立新朝后狠心对功臣大开杀戒了。<br>笔者在拜将台一侧居住长达十年,可说是与淮阴侯朝夕为邻,有感于韩信的遭遇,曾以《拜将台》为题赋七绝四首:<br>一<br>叶老秋高谒将台,金戈虽远未消哀。<br>纵观千古君臣史,悲剧淮阴岂独开?<br>二<br>本乃流氓时运开,欲图霸业揽雄才。<br>刘家一旦江山定,自是元戎大限来。<br>三<br>泼皮胯下戏蛟龙,隐忍谁知一代雄。<br>刘汉江山缘拜将,可怜末路未央宫。<br>四<br>遍览汗青无应声,沉沉一惑久难明。<br>试观龙椅谁家坐,总有功高悲犬鸣。<br>在我国封建时代,文臣武将出生入死如果能够有幸成为国之功臣,可说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因为一旦如此,名留青史自不必说,封侯拜相也是常见之事。只不过,历朝历代的宫廷斗争险恶莫测,残酷无情,为争夺皇权,弑父杀兄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朝为座上臣,暮为阶下囚的更是司空见惯。何况作为开国重臣,更是稍有不慎就身首异处。可怜未悟透玄机者,至死也没能明白不得不死的真正原因。<br>有鉴于此,功成身退就成为封建时代功臣保命的一个常用之术。成功避祸的经典案例有范蠡和张良。范蠡在襄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飘然离去,成为史上著名的富商陶朱公,避免了像越国另一功臣文种那样脑袋不保的命运。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即隐于紫柏山,超脱于世外,得以在刘邦对功臣的大批杀戮中幸免。为此,笔者也曾赋一绝,以表达对这位先哲的景仰:<br>世人都道功名淡,谁见长安路绝尘?<br>犬忆东门时已晚,先机洞彻独斯人。<br>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古来官场凶险无比,但一代代的弄潮儿,还是如飞蛾扑火般地前赴后继、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这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行当。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内心深处的原始动机无非是:替天行道,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实现人生价值云云。正义与邪恶交织,高尚与卑劣混杂,世人难辨。但最终却由于时代环境和各人的修行不同,其结局也大相径庭。以至于荣极转悲,后世论此见仁见智就不足为奇了。就以张良“激流勇退”、“辟谷隐身”为例,人们大都以“功成不居”,“大勇大智”而赞颂,但也有一反传统思维,提出不同见解的。如郭加水的《留侯庙感怀》就坦言:“历代褒誉无一异,今朝评说应相宜。倘使世人皆效此,治国齐家可依谁?”明确表示不赞成消极避世,而要以“治国齐家”为己任,其担当精神显而易见。更有耿铁华的《过留坝张良庙》一诗,则更提出“吾宁刀下鬼,誓不退中流”的价值取向,公然向“激流勇退”发出不字!体现出一种大义凛然,不辞千难万险的气概和胸襟。岁月悠悠,星转斗移,人们已远去了当年帝王屠戮功臣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一幕,自然无从体会那时功臣朝不保夕的惊恐,更难设身处地理解功臣抛弃尊荣,隐匿深山的无奈。在当今祥和的环境下,以今人眼光评价千年人物,虽然略显得有点苛求,但作为一家之言,未尝不可。客观上,也为历史人物的评价注入了新意,丰富了张良文化的内涵。<br>以愚之见,若要深入探秘张良这位史上贤哲英雄神仙的人生轨迹,我倒感觉有一点至关重要的东西人们似乎还未窥见:窃以为留侯隐退,也并不全然为避祸,更有心事已了,视富贵乃粪土之所为。试想,对于他这个身负国仇、天纵英才的韩室贵胄来说,暴秦无道,天下共讨,求遇明主,荡平四海乃是情理之中,既然壮志已酬,至于身享荣华富贵,反倒不那么重要了!——这般洒脱淡远的境界,岂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参透的?无怪乎古今皆仰而赞之。<br>三<br>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今天,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张良其人其事已离我们远去,但为何今人对其萦怀的情结依旧不减,对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br>1、我国封建社会漫长,历代官场不乏冤案,以致延续到近现代。人们对历史上对民族和国家有过贡献的一些功臣、英雄虽然敬仰,但对于他们的遭遇却又无能为力,只好把同情转化为哀思。生命之可贵,生存之艰辛,古今人心相通。祭拜张良,即是应有之意,也暗含对这种悲剧在中华大地不再重演的祈祷和忧思。<br>2、张良居功不傲,功成身退的精神节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之一,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令后人千载遐思。<br>3、探秘心理。人们对这位“弃侯爵之尊,帝师之荣”,甘愿隐身这莽莽深山老林之中,过布衣素食生活的奇人,自然怀有极大的兴趣,欲亲到这神秘、空灵之地,一探究竟。<br>4、宗教文化吸引。张良庙历史悠久,庙内大量的匾联石刻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积淀,其书法和文史价值尤为专家学者和文人雅士所重视。同时,张良庙还是陕南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香火旺盛,被誉为中国三大神签地之一,道教文化浓郁,故也吸引着无数道教信众和道教研究者前往。<br>5、生态旅游,健身养生。紫柏山系陕西三大名山之一,绵延百里,山水相连,坦洞相依,雾霭缭绕,更有“紫柏云海”、“紫柏飞雾”、“紫柏夕照”、“紫柏冰凌”等景观著称于世。人们来到这里,置身于这世外桃源之中,感受绿草如茵,花繁林茂,百鸟欢鸣的自然气息,从中吮吸大自然的元气、真气、灵气,寄情于青山绿水,放飞心情,缓释压力,无疑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br> 2013年9月<br>(源自拙作《小草岁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