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上畅棕熙心想事成

<p class="ql-block">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活动节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明代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今天请大家跟随我们六一班同学的脚步,了解一下我们“发现”的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吧……</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这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源于汉文帝时期,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p><p class="ql-block"> 二是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他在正月上辛夜祭祀太一神,后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正月十五定为重大节日。</p><p class="ql-block"> 三是元宵节与道教的“三元”说法有关,道教文化中,曾将一年中的三个特殊日子分别定义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正月十五被称作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元”。掌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传说天官生性喜乐,所以在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要点燃灯火,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上元节的庆祝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演变,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四是‌源于佛教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明帝提倡佛教,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宫廷和寺院都要燃灯供佛,民间也纷纷效仿,形成了元宵节的张灯结彩习俗‌。</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源流</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从宫廷庆典到全民共庆。它的雏形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火把节与祭祀活动。古人于正月十五燃火驱邪、祈求丰收,这种原始信仰与农业社会的节令仪式,为元宵节注入了驱邪纳祥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有史书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庭前爆竹”“燃草驱邪”“饮椒柏酒”等习俗,并出现“剪彩为人”的装饰艺术。到唐宋时期元宵节达到鼎盛,唐代元宵节赏灯之风盛行,长安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夜禁解除三日,百姓通宵欢庆。至宋代,元宵灯会规模空前,苏东坡笔下“灯火钱塘三五夜”正是这一盛况的写照。明清时期,元宵节与春节习俗深度融合,元宵节成为春节的收官之作。《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挂千、踩岁、迎喜神等新俗,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表演遍及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 发展到今天,元宵节已是春节年俗的重要内容。从除夕关门守岁,到正月十五的普天同庆,不分男女老少都欢庆节日。2008年6月,元宵节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中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元宵节有许多传统习俗,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 1、‌赏灯‌:从汉代宫灯到宋代走马灯,再至明清的冰灯、纱灯,赏灯成为了元宵节的重要庆祝活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2、‌猜灯谜‌:起源于唐朝,到宋代传入民间并逐渐普及,据记载宋代文人雅趣,谜语藏于彩灯,雅俗共赏。如“一家十一口(吉)”“半部春秋(秦)”,既考验智慧,又传递汉字文化之美。</p><p class="ql-block"> 3、‌‌吃元宵(汤圆)‌:元宵的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幸福,宋代《武林旧事》称“乳糖圆子”,明清后南北分化,北方“摇”元宵,南方“包”汤圆。</p><p class="ql-block"> 4、‌舞龙舞狮‌:这一习俗与古代祭祀、驱邪的仪式有关,龙狮被视为祥瑞化身,舞动时鼓乐喧天,既有驱邪之意,也体现了团体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5、社火庙会:社火庙会上的“踩高跷”“跑旱船”,南方“飘色”、豫晋地区的“打铁花”</p><p class="ql-block">,民间艺人在巡游中演绎的历史故事,把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  1、袁世凯禁止称“元宵” </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 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这是因为袁世凯认为“元宵”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然而,这个禁令并没有得到执行,老百姓依然在民间流传“元宵”这个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思念家人而准备投井自尽,被大臣东方朔救下。东方朔了解到元宵的遭遇后,决定帮助她与家人团聚。他假装占卜,散布谣言称正月十五长安城将有火灾,只有让全城百姓做汤圆、挂灯笼、放烟火才能避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正月十五这天,长安城张灯结彩,百姓们也纷纷做汤圆、挂灯笼,最终平安无事。元宵也在这天与家人团聚,从此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吃汤圆、挂灯笼,庆祝团圆‌。</p> <p class="ql-block">  3、元宵节放烟花的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伤害人和牲畜,人们组织起来驱赶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惩罚百姓。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告诉了人们这个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天帝看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于是人们保住了生命和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p> <p class="ql-block">  4、宋朝吕本中《轩渠录》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司马温公禁看灯》</p><p class="ql-block"> 司马温公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妇人曰:兼欲看游人。公曰:某是鬼耶?</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在洛阳闲居,元宵节那天,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点得有灯,何必出去看?夫人说,顺便想看看游人。司马光说:那我是鬼吗?这个故事一方面表现了司马光的道学气,不想让自己的夫人抛头露面的去看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司马光的幽默:你不是想去看人吗,难道我不是人?</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元宵节热闹,人多。</p> <p class="ql-block">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元宵节在岁月的更换中如同“一轮明月”,照亮着过去,也辉映着未来。在如今的数字时代,元宵节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新时代的少年,要传承元宵节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让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魅力焕发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收集)视频:魏熙源 王晟丞 赵 尚</p><p class="ql-block"> 冯昱文 刘子墨 冯晨曦 张雯茜</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白如雪</p><p class="ql-block"> 合成: 张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