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br> 《天童山中月夜独坐》是清代诗人易顺鼎所作,原诗为“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这首五言绝句虽短短二十字,却勾勒出空灵澄澈、静谧悠远的意境,尽显诗人在天童山中月夜下独坐的心境。<br> <br> 开篇“青山无一尘”,描绘出眼前的青山洁净无比,不染丝毫尘埃。这既是实写山间清新纯净的自然环境,远离尘世喧嚣与污浊,让人仿若能看到月光下,山峦的轮廓在静谧中清晰显现,山岩、树木、花草都被月色洗净铅华;又暗喻诗人内心渴望的纯净之境,尘世纷扰如浮尘,在此刻被全然隔绝于青山之外,诗人的心灵也似这青山,褪去俗念,开始沉浸在空灵氛围之中。<br> <br> “青天无一云”承接上句,将视野从青山扩展至青天。广袤苍穹之上,没有一丝云彩的遮蔽,使得月光毫无阻拦地倾泻而下。天空的澄澈与山间的静谧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极度开阔、明朗的空间感,让诗人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在这无云的青天下,人愈发渺小,却也更能贴近自然的本真,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与自身的宁静,仿佛世间万物都在这清辉下袒露无遗,只余一片纯净天地。<br> <br> “天上惟一月”,将焦点聚于高悬天际的那轮明月。在空旷无垠的苍穹与寂静山林之间,月亮成为唯一的主角。它洒下银白光芒,照亮了黑夜中的山峦,宛如一盏天灯,给这清冷世界带来柔和光辉。月亮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向来寄寓着思乡、孤独、高洁等多重情感,此处独悬之月,既点亮了诗人眼前之景,又映照出其内心的孤独。诗人独坐山中,唯有这月相伴,恰似他高洁遗世的心境,在尘俗难染的天地间,与月共守一片清幽。<br> <br> 末句“山中惟一人”,由景及人,将诗人自身形象嵌入这天地月夜图中。在偌大的山林里,万籁俱寂,所有人世纷扰都隐没于夜色,仅诗人独自静坐,面对自然万象。这“一人”的孤独并非落寞,而是在与天地、与自然深度对话后的超脱。诗人于此时摆脱世俗羁绊,在独处中聆听内心声音,在静谧中感悟生命真谛,尽享这份遗世独立的惬意,让灵魂在自然怀抱中得到滋养与升华。<br> <br> 全诗用词简洁质朴,不事雕琢,以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四句皆两两相对,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于平淡中见深远意境,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敏锐的捕捉力与超凡的心境体悟,引领读者踏入那片清幽的天童山月夜,共品孤独静美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