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解小语(五)

至正者静

<p class="ql-block"> 第五单元</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法]罗丹</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圣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缤纷多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搭船的鸟,变色的草地,开合的蒲公英,与火车赛跑的“王子”,家乡的杨梅等等,到处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美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笔者认为,符合道的就是美的。美景有以下几个特征:阴阳和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应时而变,循环往复等。</p><p class="ql-block"> 如何去发现美?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老子说:“为大于其细也,图难于其易也。”从细节入手,看得细,听得细,闻得细,尝得细,摸得细,想得细,前六识充分发挥其功用,察微至精,去华取实,大美就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第15课 搭船的鸟</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为大于其细也,图难于其易也。”</p><p class="ql-block"> 抓住细节,往往是文章写得生动的首先方法。文中写道:“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他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这段话中的“冲、飞、衔、站、吞”等动词把一只机巧伶俐的翠鸟写得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技巧反复朗读,并适当仿写片断,可以迅速掌握细节描写这一方法。教师还可举一反三,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都是从“细”处着手,所以老子的“为大于细”的思想处处可用。</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二十六章“无难”。</p> <p class="ql-block"> 第16课 金色的草地</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万物负阴而抱阳。”</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p><p class="ql-block">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p><p class="ql-block">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p><p class="ql-block"> 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的总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也不例外,“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 则脏为阴,腑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p><p class="ql-block"> 所以天人是合一的。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兄弟俩为什么喜欢在金色草地上玩耍、蒲公英的花瓣为什么会一张一合、草地为什么会变色了。</p><p class="ql-block"> 鼓励学生去寻找万物的阴阳,就是在发现美。</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五章“中和”。</p> <p class="ql-block">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p><p class="ql-block"> 我爱故乡的杨梅</p><p class="ql-block"> 这两篇习作也是从“细”处着手,从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着手,把小狗和杨梅写得生动、具体,如“最花”“最漂亮”“哼哼叫”“汪汪叫”“新鲜红润”“细腻柔软”“甜津津”“又酸又软”“酸倒”等词,都让人觉得具体可感。</p><p class="ql-block"> 只要学生掌握了运用感官的方法,并且注意事物的变化,“我眼中的缤纷世界”就自然呈现在眼前,基本的写作就问题不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