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三亚一提起小渔村很多人都知道,听说这里是疍家人的聚居地,现在内地候鸟人群来三亚大多都旅居在小渔村。</p> <p class="ql-block">南边海渔村是鹿回头岭下的一片居民社区,小渔村依山傍海,山的背面是大东海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清晰记得十年前第一次去小渔村,是沿着<b>鹿岭路</b>从高低不平的石阶路走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渔村。</p> <p class="ql-block"><b> ——视 频</b></p><p class="ql-block">从三亚市海上巴士码头远望小渔村,那座最高的山就是鹿回头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再度造访“小渔村”,其目的是看看十年后这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沿着<b>南边海路</b>向前走去,这是一条平坦的公交车大道,通往三亚国际游艇中心、鹿回头山庄、半山半岛帆船港等旅游观光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三亚的每天都是以徒步的形式,去找寻自己想去的景点。所以,走走停停,看看拍拍是乐在其中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这个所谓的公园,其实就是路边一个稍微宽敞一点的空地,有几十位候鸟老年人在练歌曲。</p> <p class="ql-block">横卧着这么大的醒目牌子,是因为配合斜对面那著名的“三亚国际游艇中心”。</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p class="ql-block">徒步造访小渔村</p> <p class="ql-block">沿着“南边海鹿岭公园”这侧道再向前行走几分钟,就是“小渔村”了。</p> <p class="ql-block"><b>南边海渔村</b></p><p class="ql-block">哇塞,好高大的门牌坊啊!由北向南,道路两侧的农家小高层楼房,鳞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着,一路拍着,一路注意路标,一路谨慎的躲闪着电动摩托车,一路注意那高低不平的脚下路。当下已经是老眼昏花的年纪了,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啊。</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逛街道,很多店铺还是大门紧闭,因为在三亚大多都是夜生活。</p> <p class="ql-block">那就让小渔村商铺的招牌一展风采吧</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一巷</b></p> <p class="ql-block">——猪脚饭</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二巷</b></p> <p class="ql-block">——灌汤包</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三巷</b></p> <p class="ql-block">——桂林米粉</p> <p class="ql-block">——椰香人家</p> <p class="ql-block">——后安粉汤</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四巷</b></p> <p class="ql-block"><b> ——视 频</b></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五巷</b></p> <p class="ql-block">——土家酱香饼</p> <p class="ql-block">——怡馨公寓</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六巷</b></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七巷</b></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p class="ql-block"> 一巷——八巷 </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八巷</b></p> <p class="ql-block">——疍家蛙王子</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九巷</b></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十巷</b></p> <p class="ql-block">三亚市南海学校</p> <p class="ql-block">南海社区</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十一巷</b></p> <p class="ql-block">世纪超市</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十二巷</b></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去鹿回头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十二巷菜馆</p> <p class="ql-block">——海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酒盒子速配</p> <p class="ql-block"><b>渔村路十三巷</b></p> <p class="ql-block">——陵水酸粉</p> <p class="ql-block">数完了三亚小渔村十三个巷口的牌坊标识,不等于脚步踏遍了小渔村的十三个巷子。这纵横交错,东西南北,高低错落的十三个巷子,将会容纳下几十万候鸟大军啊?</p> <p class="ql-block">——衢州鸭头</p> <p class="ql-block">——生滚牛肉米粉</p> <p class="ql-block">——大骨头牛蛙锅</p> <p class="ql-block">——红油凉拌菜</p> <p class="ql-block">——老上海馄饨</p> <p class="ql-block">——大碗麻辣烫</p> <p class="ql-block">——南海海鲜批发</p> <p class="ql-block">——三姐椰奶清补凉</p> <p class="ql-block">——疍家渔民合作</p> <p class="ql-block">——疍家烧烤</p> <p class="ql-block"><b>——视频 </b></p><p class="ql-block"> 九巷——十三巷</p> <p class="ql-block">从十三巷又折返回来,临近大门牌坊时自拍一张照片,留作此行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南边海渔村造访的主要目的:一是看看小渔村的发展变化,二是寻找一下疍家人的历史文化。虽然在匆匆之中,但是足矣看出往日的渔村、渔民,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在旅游事业的腾飞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回报。</p> <p class="ql-block">大门牌坊的左边就是南边海公路,惊喜的发现我想探求疍家历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三亚疍家文化馆</b>就在小渔村的后面,遗憾的是尚未完善开馆。</p><p class="ql-block">写的是:</p><p class="ql-block"><b>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项目</b></p><p class="ql-block"><b>疍歌传习所</b></p><p class="ql-block"><b>三亚市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中心</b></p> <p class="ql-block">从前祖祖辈辈靠着打渔为生的疍家渔民,群居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三亚市内,鹿回头山脚下的小港湾。另一处是三亚西岛,岛上有一个疍家渔民群居的“小渔村”,待我有机会定去拜访。</p> <p class="ql-block">实地影像/红煜</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红煜</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1日于三亚市港门村</p> 相 关 介 绍 <p class="ql-block"> <b>疍家</b>又称艇户,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世代耕海为生,不在陆地上置业。</p><p class="ql-block"><b> 疍民</b>是一个以舟为室、视水为路、浮生江海的群体,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产生了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p> 点 开 链 接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QLLgVkVaMRBanUcI8_A0Q" target="_blank">《三亚疍家人迁徙史》/海南人大</a></p> 往日疍家人照片 <p class="ql-block">这组照片在我的美篇《三亚海上书房》这部作品中提到过。</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摄影家杨威胜几年间拍摄记录</p> <p class="ql-block">1 疍家人渔船集中停泊在三亚出海口的场景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摄于2005年4月30日三亚水居巷</p> <p class="ql-block">2 三亚渔港码头是海南省产销两旺的重要渔港</p><p class="ql-block">——摄于2016年1月23日三亚渔港码头</p> <p class="ql-block">3 疍家女人从此船跨越到另一条船的功夫了得</p> <p class="ql-block">4 在时代的交汇口,现代游艇的奢华与传统渔船的老旧,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摄于 2015年2月7日三亚埃德瑞游艇码头</p> <p class="ql-block">5 三亚水居巷拆迁,为渔民渔船服务的打铁铺撑着遮阳伞坐在打铁</p><p class="ql-block">——摄于2013年4月4日水居巷</p> <p class="ql-block">6 每当渔讯到来,疍家渔民驾驶着渔船穿过三亚城区驶向大海</p><p class="ql-block">——摄于 2010年4月6日三亚南海渔村</p> <p class="ql-block">7 春节前夕,疍家人购买各种过节食物用品在渡船码头待度</p><p class="ql-block">——摄于 2010年2月7日 三亚水居巷</p> <p class="ql-block">8 疍家人的渔船更新换代,这是拆卸旧渔船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摄于2007年5月20日三亚南海渔村</p> <p class="ql-block">9 疍家人在海岸边搭建的疍家棚,就是通过这样的栈桥下海</p><p class="ql-block">——摄于2005年3月9日三亚南海渔村</p> <p class="ql-block">10 停油在埃德瑞楼盘水域的疍家渔船</p><p class="ql-block">——摄于2006年4月19日三亚水居巷</p> <p class="ql-block">11 昼家人日落而渔。这是渔船迎着落日出海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摄于2007年5月7日摄干三亚湾</p> <p class="ql-block">12 疍家女人有着超常的平衡能力,在海面上踏着浮木行走如履平地</p><p class="ql-block">——摄于 2007年5月7日三亚渔村</p> <p class="ql-block">13 昔日水居巷的疍家女孩,在疍家棚前晾晒衣服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摄于 2007年5月4日三亚水居巷</p> <p class="ql-block">14 疍家人借助一块泡沫板,就能在水中摆渡前行</p><p class="ql-block">——摄于2007年5月7日榆港渔村</p> <p class="ql-block">15 三亚铁炉港的疍家鱼排养殖场</p><p class="ql-block">——摄于2009年9月12日三亚铁炉港</p> <p class="ql-block">16 每年的端午节疍家人都进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p><p class="ql-block">—摄于2010年6月16日三亚榆港渔村</p> <p class="ql-block">17 一位疍家老伯在摆渡船头睡着了</p><p class="ql-block">——摄于 2007 年 6月22日三亚南海渔村</p> <p class="ql-block">18 南海渔村疍家人办的“昌盛船舶维修厂“在维修渔船</p><p class="ql-block">——摄于2013年5月26日南海渔村</p> <p class="ql-block">19 这是连通三亚水居巷和榆港渔村横亘着三亚河出海口,这是渡船码头</p><p class="ql-block">——摄于 2007 年 5月 13日 三亚榆港渔村</p> <p class="ql-block">20 亚河上停泊的登家渔船和提岸廊桥休闲的人们</p><p class="ql-block">——摄于205年3月5日三亚河</p> <p class="ql-block">21 在三亚市有关部门举办的疍家渔歌大赛上,疍家阿婆倾情演唱“蛋歌</p><p class="ql-block">——摄于2014年6月10日三亚榆港社区码</p> <p class="ql-block">22 蛋家渔民出海前向商贩购买录像光碟,以打发在海上漂泊的单调枯燥时日</p><p class="ql-block">——摄于2016年4月2日三亚渔港码头</p> <p class="ql-block">23 疍家女人性称开朗,有时当着客人的面载歌载舞</p><p class="ql-block">——摄于 2010 年8月10日三亚榆港渔村</p> <p class="ql-block">24 三亚水居巷的蛋家女人,拎着一筐刚买的肉菜食品,走下水中的梯子和泡沫筏。</p><p class="ql-block">——摄于 2007年6月3日三亚河</p> <p class="ql-block">25 昔日每年的端午节疍家人都要在疍家棚下的海水里洗“龙水澡”</p><p class="ql-block">——摄于1996年6月 16日</p> <p class="ql-block">26 从三亚大桥望去,疍家渔民的渔船和栈桥与远处林立的高楼群</p><p class="ql-block">——拍摄 2007年5月4日</p> <p class="ql-block"> 我为何拍摄记录疍家人?</p><p class="ql-block"> 杨威胜</p><p class="ql-block"> 我在海南三亚工作生活了40多年。年轻时我常去海岸码头,遥望着世代漂泊海上,朝夕与海相伴,以渔为业,以船为家,耕耘大海,渔歌唱晚的特殊人群。他们追逐渔汛游牧于海洋就像渔民部落,是驾驭与耕耘海洋的水手勇士,被称作“疍家人”。面对既熟悉又陌生还有几分神秘的“疍家人”,我充满无比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脑海里时常冒出各种疑问:他们为何称作“疍家人”?究竟从何而来?在海上怎样生存?是当地土著民族吗?他们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为了寻找答案,我多方询问并寻找收集有关疍家人的资料。后来我学会了摄影,逐决定把疍家人作为拍摄题材,用形象的摄影语言记录和讲述疍家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疍家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和他们的先辈们,在远古的南海上开劈了“丝绸之路”,为宣示维护我国南海的领土领海主权做出了贡献。在当代,他们对海南的经济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推动了当地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三亚从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渔港小镇,蜕变成一个国内外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疍家人与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不能忘却疍家人远去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疍家人是生活在水上人家的统称。疍家人又称疍民,他们不是独立的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属于汉族的一个支系。据《疍民的研究》陈序经著(民国商务印书馆)载文:“……查民的艇舶形状像蛋之半剖形,上盖以蓬,又像其它之一半,艇形如蛋故艇家,也叫疍家……諸蛋艇为家,是曰疍家。”这便是疍家人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海南疍家人自秦汉时期,大都从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迁徙而来。据清光绪《崖州志》记载:“疍家人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海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唯辑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也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海南疍家人已分布在海南岛各处港湾。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正德七年(1512年),在崖州(今三亚)的疍家人口为1593人,崖州成为当时海南疍家人口最多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散居在三亚的疍家人口已超过1万人。</p><p class="ql-block"> 疍家人自古就没有土地,长期居住在江海之上。辗转漂泊流离,曾经是疍家人亘古不变的生存方式。由于长年漂泊在海上,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疍家人便以传唱“咸水歌”的方式,相互间进行交流互动寻找认同感。因此“咸水歌”成为海上的歌谣,又称“海上民歌”。</p><p class="ql-block"> 疍家人虽有姓氏,但他们不设姓氏家族宗祠,彼此也不称兄道弟,而是以活动地域来维系关系,这便形成了人们所说的“江海社会”。他们虽依恋江海但又不能摆脱与陆地上人们的交往。在早年他们只能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获取必须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直到后来,才使用货币形式与陆地上的人们进行贸易交往,这充分表明江海社会与陆地社会经济文化有着相互依存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疍家人饱受朝廷官府和地方势力的压迫和排挤,被赶到江海上生活不得上岸。在明洪武年间,为了除去海上的盗匪隐患,官府开始怀柔招安收编疍家人。用其擅水性不惧风浪的长处,招做水勇军为朝廷所用,借以压制海盗加强海防。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下令削除疍家人的贱民籍,准许疍家人沿河海之滨落户。但是疍家人未能从往营贱民的阴影中走出,以致疍家人大都仍过着离海不离水,离水不离岸的生活,依旧以船屋为家,老少数代人都蜗居船舱之中。</p><p class="ql-block"> 疍家人在河海堤岸边上的居所叫“疍家棚”,这种“疍家棚”依傍水岸建造,一半在水上一半在陆岸,精木桩架栋核、置竹稻为顶壁,铺木板为地席,在临水的“疍家概”,棚里住人,棚下泊船,方便出海劳作。</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鼓励置家人上岸居住。三亚的疍家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上崔建房定居,由当时的崖县政府划出南边海(大山园)和榆港社区(成龙岛)两处人迹罕至的荒地,作为疍家人上岸安居的栖息之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疍家人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安居于海岸的疍家人群体,在时代的召唤下渐渐拆迁移居到安置地,面对疍家人即将改变的生活现状,我意识到:记录疍家人这一特殊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变化,具有社会学和历史意义。彼时,我使用光学相机拍摄积累了不少疍家人的影像资料,可惜在一次强台风袭击三亚时,被房屋漏水把胶卷底片全都浇湿而报废!从2005年起直到2016年的10多年间,我改用数码相机,重新开始全方位拍摄记录疍家人的影像,积累了有价值的疍家人影像2万余幅。2017年5月份由海南出版社正式编撰出版了《海南疍家人》画册。以纪实摄影的方式,将卷入时代风口浪尖的疍家人作为拍摄对象和切入点,这一题材无疑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变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后来我的拍摄范围逐渐扩大到海南岛沿海地区有疍家人活动的区域。十多年来,我从一个孤独的摄影者变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也不断深化了我对疍家人群体的认知。纪实摄影遵循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和现场性原则,随着时光流逝这些纪实照片中所蕴藏的实事求是力量必然会展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摄影人应当以记录时代为己任。我拍摄的疍家人影像已成为历史记忆。但愿这份记忆能珍藏在市民游客心中,成为现代三亚城市的人文底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资料/红煜</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7日于三亚市</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的冬季旅居三亚市,走在三亚桥上俯视三亚河渔船码头停泊的乌七八黑的,各种样式,不同颜色的渔船时,心里就思量“这船有些破旧,成千上百的停靠在这里,也看不出来啥风景”(后来在资料上得知,那渔船是疍家渔民的船,那就是疍家祖辈白天海上打鱼,晚上归来群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1年冬季走在三亚河上,过去的印象变了样,豪华白亮的载客游船占领了阵地,找不到印在脑子里的影子大有失望。 </p><p class="ql-block"> 2022年冬季走在三亚河上,大型游轮游艇出现在码头港湾。</p><p class="ql-block"> 2024年冬季旅居三亚湾,那银白色的宛如鲲鹏展翅般的“三亚国际游艇中心”坐落在港口中央。 然而,心底寻求乌七八黑那渔船的信念没有变,</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过后曾三次徒步去寻求那“小渔村”能否就是渔船人家的新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者留言/ 红 煜</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9日中午于上海浦东机场候鸟返乡转机等候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