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之旅(三)岳麓山

追梦

<p class="ql-block">岳麓山,古名灵麓峰,亦名麓山,是衡山的主要山峰之一,“岳麓”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岳麓山景区面积5.28平方千米,位于湘江西岸,是较为难得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2002年,麓山景区被正式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的古树名木种类丰富,包括晋朝的罗汉松、唐代的银杏、宋元的香樟、明清的枫栗等‌。这些古树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还为岳麓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走进岳麓山深处,爱晚亭如诗如画般静候你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那古朴的亭子在时光里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游岳麓寺》的诗中写道“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以高远的视角,描绘出岳麓山的高耸险峻以及登山道路的蜿蜒曲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且略带清寒的氛围,松杉成林,道路在林间隐现,风雨中更显山寺的孤寂,给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长沙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岳麓山脚下,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呢!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自宋代建立以来,就一直是儒家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书院内的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让人一走进就能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可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呢!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就曾经到访过这里,和张栻一起会讲,吸引了四方学子,让岳麓书院的声名远扬。从岳麓书院走出的名人真不少,比如彭浚,他是嘉庆十年的状元,文章才华出众,书法也刚劲有力,在文坛上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还有陶澍,他早年求学岳麓书院,深受书院经世致用学风的熏陶,后来成为清代经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政绩斐然。曾国藩也是岳麓书院的学子,他凭借在书院积累的学识与智慧,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成为晚清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也毕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农业开发、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分别是湖北武昌凤凰山麓一座木构牌楼的名句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副对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p><p class="ql-block">嘉庆年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悬于岳麓书院山门,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此对联因岳麓书院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攀登岳麓山,于我而言是一场心灵的朝圣。山间静谧,鸟鸣悠悠,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满是岁月的温柔。在岳麓书院感受千年的文化传承,站在山顶俯瞰长沙城,城市的繁华与山林的清幽交织,让我明白生活的节奏要张弛有度 。我们需要时常停下脚步,去感受自然,去缅怀历史,去思考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