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的东北人

闲读牡丹

<p class="ql-block">无论你身居何处,不经意间会发现身边的东北人似乎多了起来。举两个亲历的小例子:二十年前出差于秦皇岛,发现当地的农贸市场等许多摊贩和店主都来自东北;七、八年前,我在燕郊体验了一番私立学校的趣味,发现学校招聘的年轻教师,很大比例来自于东北,且越靠北比例越高。几位老教师不仅是儿女在此安家立业,他们自己也是在燕郊买房安家,彻底离开了东北。夸张的是他们在“异乡”燕郊,还时常会碰到旧时一起在“宁古塔”的老同事,至于街上的店主和摊贩一说话带有东北味,则更是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东北人开始成规模性流散于关内各地,大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彼时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或改制私有化,大量下岗职工在当地生活无以为继,于是被迫开启了逆“闯关东”之旅。目的地近在京津冀鲁,远到江南华南乃至海南的天涯海角。</p> <p class="ql-block">此外,一茬一茬的新生劳动力大军包括大学毕业生,也因就业、收入及生活舒适度的多重考量,义无反顾的舍弃了东北,投入了他乡温暖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就连洗头泡脚,餐饮娱乐服务等许多疑似夹带缤纷色彩的行业,为招徕顾客,也以这个方位的年轻女性来加持助力,成为彼时社会的一大现象。“小姐”这个名词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异化的。</p><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的人口是否聚集兴旺,大致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自然气候,二是经济状况。东北地区相较于西北荒漠、青藏高原等地无疑算是好地方,只是寒冷这个特点无法改变。</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国有企业辉煌的年代,东北地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建国后,为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国家曾一度设立了14个中央直辖市,其中仅辽宁一省,就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本溪5个,让其他地方望尘莫及。那时的东北人也怕冷,但并未动去温暖南方的心思。可见是经济的优势战胜了气候的劣势。就像今天的挪威、瑞典等北欧高福利国家的人,可以去低纬度的温暖的世界各地去旅游度假,但很少考虑弃国籍而移民他乡。</p><p class="ql-block">气候寒冷和经济萧条都是足以让人无可留恋的“硬伤”,二者叠加自然是雪上加霜。过去,口外和关外都是地广人稀的荒寒之地。人们为谋生或为逃避天灾人祸,被迫背井离乡,或“走西口”或“闯关东”,只因那里的生存空间更大一些,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里的自然环境。所以人们大概总有客居之感,即使久居异乡,内心也终未认同其已变为家乡的现实地位,从而不愿扎根于此。</p> <p class="ql-block">东北地区的古镇、古村落相对较少,宗族祠堂文化与山陕、江南及华南相比几近忽略不计。所以人们对这片土地的乡愁情结、人文情怀,其根系是浅薄的,其脉络是虚弱的。一旦望得见远方的山更高,听说他乡的水更甜,立刻就会想到远走高飞,然后变卖完家当,对着遗弃的院落,眼泪不掉一滴的说一声:拜拜了您嘞,伙计!</p><p class="ql-block">老话儿说:故土难离!那是因为,从前故土那里除了祖宗,还有世代积蓄的田地和祖宅。如今,田地和房产只是有限的使用权,弃之换之均不足惜。</p> <p class="ql-block">如今,地球犹如地球村。移民国外已然不算新鲜事,家国情怀,乡土观念都在淡化之中。</p><p class="ql-block">人往高端走,水向低处流。人口迁徙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最简捷途径。东北人口流散现象不仅会持续,还有漫延外溢之势,直至呈现新的动态平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