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与梁平

思竹

<p class="ql-block">  伊莎贝拉·伯德,英国人,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最知名的旅行家之一。《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里,梁山(梁平)是怎样?图二是伊莎贝拉拍摄的百里竹海文家坝那座古桥,客栈虽已不再,桥却依旧述说着悠远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途径百里竹海荔枝古道,她写道:“竹是这些山口的特色,金色羽状的竹,有着金色的茎干在金色的羽毛下金光闪烁,深绿和浅绿羽状的竹,完美的羽饰与森林中的树木一般高,还有枝条向上柔如羽毛的竹,是高雅优美的作品,曼妙而精致…”“每个镇子和大村庄都有自己特色的丝纺产业、草编、制帽、皮装、铁和黄铜作坊、瓷器店…”竹器、竹家具非常普遍,靛青蓝色(我想是指蓝印花布)、雕刻和镀金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途径袁驿她写道:“它有条半英里长的街,街上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或染造红、黄色的纸…”这些纸就是用作木版年画的,家家户户过年都要贴上年画。“镇子外的溪流红得像血色,南来北往的苦力都挑着这种纸捆。”这里可以看出彼时梁平木版年画已非常受欢迎。他们通过古驿道将梁平木版年画销售到了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阅读《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部旅行游记,可以窥见彼时中国的风土人情,第三视角往往陈述更加客观。这不禁让我想到,在当代AI写作冲击的情况下,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呢?我想正是真实而有温度的记录,人的情感无可替代。如果没有纪实,也就没有人给AI 提供数据,AI 又怎样自我更新呢?正如这本游记,127年后,它成了一本史书。</p><p class="ql-block"> 古驿道是很好的旅游文化资源,它的文化价值随着古驿道申遗更加凸显。跟着“伊莎贝拉游梁山” ,每年都有大批徒步爱好者从各地赶来寻访。</p><p class="ql-block"> 我想,有必要在此补充介绍下作者伊莎贝拉·伯德,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和成功的作家,又是世界百大探险家之一。1879年起,伊莎贝拉先后到达中国的广州、东北、中西部,并著有《通向金色半岛的路》一书。1896年,为了寻访中国西部的神秘土地,年已64岁、多病缠身的伊莎贝拉·伯德从上海出发,乘外国的轮船经镇江、芜湖、九江至汉口,再由汉口经沙市到宜昌,乘帆船从宜昌起行,穿过壮丽的长江三峡,经奉节(夔州府)、云阳到达万县。</p><p class="ql-block"> 她从万县走陆路经梁平(梁山县)、渠县、营山、南部到达阆中(保宁府),再经苍溪、剑阁、梓潼、绵阳、彭县、灌县到达成都。之后再由灌县经汶川(威州、理番厅)、理县(杂谷脑)、米亚罗到达马尔康的梭磨,再从梭磨返回成都。由成都乘“乌榜船”(四川人称为“乌棒”)沿岷江顺流而下,经眉山、乐山(嘉定府)、宜宾(叙州府)、泸州到达重庆,在重庆买舟东下返回上海。她沿途记录了大量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并拍下了大量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伊莎贝拉·伯德非常热爱写作,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秘书长约翰·斯科特·凯尔蒂(John Scott Keltie)和先驱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的鼓励和教导下,她最终成长为非常成功的作家。伊莎贝拉·伯德回国后的第二年即1899年,根据沿途的所见所闻,在伦敦出版了《The YangtzeValley and Beyond》(即《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一书(中文译本为《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内容长达560余页,并配有作者拍摄下的113幅珍贵照片,为晚清末季内陆腹地的四川保存了一部全真的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她60 岁才开始学习摄影,在大部分人即将退休的年纪,她却进入了一个新的职业领域,成为一名杰出的旅行摄影师,在摄影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早期加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女性成员。她一生漂泊,但意志坚定,虽然生来体弱,常常被疾病所困扰,却并没有妨碍其对于旅行和探险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她以执着的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扬名天下,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波斯、库尔德斯坦、摩洛哥、朝鲜、日本、中国等等。她虽然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但勇于挑战社会规范。1854 年,23岁的伊莎贝拉开始第一次旅行,1901 年,70岁的伊莎贝拉开启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无论在她所处的年代还是当下,这些经历都颇具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过去了,伊莎贝拉·伯德所写的中国旅行日记,已经成为新一代旅行者们的中国旅行参考录。一幅幅生动的历史风俗画卷,值得我们去回味与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