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树下是岷江》:一首颂扬蜀南风情与人性光辉的悠扬赞歌

龚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黄桷树下是岷江》这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点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蜀南风情的多彩画卷,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那淳朴而炽热的民风民情。作为长期在黔南生活和工作的我,对这里的苗族风情了解颇多,小说的第七章特别描绘了黔南的故事,读起来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心田,深刻地揭示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人性中温暖的力量。作者在这一章节的叙述,无疑是对黔南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p><p class="ql-block"> 作者运用匠心独运的技巧,深入探索儿童的心灵世界,潜心研究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将黔南苗族妈妈“阿芙都比”与小孩“耶里都比”等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这一章节中,戟建功之子戟荣光的贵州从军经历成为了贯穿始终的主线。他与战友李为民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偶遇一群翻山越岭、不畏艰难求学的苗族孩童。尽管生活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艰辛与困苦,但孩子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对知识的无尽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戟荣光与李为民被这份坚韧与乐观深深打动,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将自己路上的干粮——馒头分发给孩子们,甚至戟荣光还亲自背负起腿部受伤的小男孩耶里都比,一步步艰难地走下山来。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苗族孩童的深切关爱,更是对苗族同胞深情厚谊的真挚表达。返回部队后,戟荣光与李为民并未忘记这份情谊。他们忍饥挨饿,只为将小男孩的困境及时传达给连长和指导员。得知情况后,连长和指导员迅速作出反应,决定派人前往苗族村寨为小男孩医治伤腿。戟荣光与部队卫生员梁新的三次往返奔波,不仅是对小男孩生命的拯救,更是对苗族同胞生活困境的深切关怀与积极援助,彰显了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与无私大爱。除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外,小说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苗族同胞的村寨风光、传统文化、风情习俗以及他们为摆脱贫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苗族同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但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始终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 《黄桷树下是岷江》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辉的一面。它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有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厚与重要。它提醒我们: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军民情谊,携手共进,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在《黄桷树下是岷江》的引领下,共同谱写一曲人性光辉与民族大爱的悠扬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