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大同古韵

与你同行

图文原创:与你同行<br>美篇号:3781763   正月初九,我开启了大同三日游,大同古城的独特魅力令我印象深刻,城内几处建筑更是别具风情。   首先要说的是四牌楼,它曾是古城大同的标志性建筑。最初的四个牌坊是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城、炫耀功德而建。每坊中辟正门,左右设便门,高约三丈,宽约五丈余。   四个牌楼里外正门上首均装有大幅坊额,东为“和阳街”,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蓝底金字,每字二尺见方,乃清代重修牌楼时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整个建筑结构精美牢固,十分壮观。   1952 年,四牌楼因妨碍交通被拆除,非常可惜。好在 2012 年 9 月得以复建,复建的四牌楼宽 19.2 米,高 14.43 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建筑为实木结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牌坊均有三个门,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并覆瓦。四根朱红色的通天柱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枋额上依旧是王德馨书写的欧体街名,风采依旧。   再来说说清远门。清远门是大同古城的西门,大同古城呈现传统的棋盘式里坊格局,这是其显著的城市风格和特色。古城四门所对四条大街一一对应,东为和阳门对和阳街,西是清远门对清远街,南名永泰门对永泰街,北称武定门对武定街。   清远门在大同古城的整体布局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它并非单一的一道门,而是由里外三座门构成,分别是主城门、瓮城和月城‌,且三座门并不完全正对,这种独特的设计蕴含着古人巧妙的军事防御智慧。   最外侧的主城门作为进入古城的第一道关卡,迎接八方来客;中间的瓮城门与外侧门形成错落之势,进一步增强了防御层次;内侧月城城门则是进入古城内部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古代战争时期,当敌军来袭,即便突破了第一道门,进入瓮城区域后,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三面受敌,守军可以从各个方向对敌军进行攻击,从而有效地消耗敌军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中间的瓮城宽敞开阔,面积较大。瓮城不仅是防御的关键区域,在和平时期也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临时的物资集散地,或是人员聚集等待进城的缓冲地带。   大同古城城墙高大宏伟,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气势。沿着城内右侧的台阶,游客能够轻松登临城墙,开启一段独特的城墙游览体验。城墙的宽度令人惊叹,其上非常宽阔,甚至可以行车,这种规模与西安古城墙有相似之处,都彰显了古代城市防御工程的浩大与坚固。   城墙正对着城门的位置建有城楼,城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仅具有实用的瞭望功能,更是古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站在城楼上,城外的景象尽收眼底,能感受到当年守军居高临下、警惕防御的紧张氛围。   城墙上每隔不远就建有城楼,南北两段还建有角楼,角楼的设计独具匠心,造型精美。角楼与城楼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大同古城城墙完整的防御与景观体系。站在这高大宏伟的城墙上,极目远眺,大同古城的风貌可尽收眼底。城内古建筑鳞次栉比,古街古巷纵横交错。   钟楼位于大同古城清远街中心,周边古迹众多,东邻清真大寺、南邻纯阳宫,西邻华严寺,是该地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可惜在 1951 年,因所在街道人潮拥堵、交通阻塞而被拆毁,当时还遭到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的批评。   2015 年开启复建工作,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以“四原”原则(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实施。设计依据梁思成先生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和保存的旧照片,样式为明代建筑风格。   新复建的钟楼是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立面三层三檐,总高度 27.24 米,楼体四面悬挂着“声和击壤”“至大中正”“大音铿咙”“昭光振曜”的牌匾。   魁星楼地处大同古城区以北武定街街口中心,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西钟楼相互呼应,西邻五龙壁,东邻玄真观。它曾是大同县文庙的魁星楼,如今楼中设有魁星文化博物馆,是该地区重要标志性建筑。   始建于明代的魁星楼,历经明清时期的重建与修缮,见证了大同文化的变迁。2012 年启动复建,新复建后的魁星楼为明三暗二盔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十字穿心通街,平面呈正八边形,通高 33.26 米。复建后的魁星楼成为古城新地标,充分彰显了大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保护成效 。   大同古城的这些古建筑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这些复建建筑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历史风貌,让古城的历史脉络得以延续。   游客徜徉在大同古城,欣赏着这些古建筑的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大同的历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现在的大同古城是一座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兼具丰富建筑文化景观的城市区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