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季人”聊起

潘作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三季人”聊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潘作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季人”一词,源于下面这样一段文言故事:“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  这则看似寓言的故事,虽以孔子和其弟子子贡为主人公,却并不见于任何古代典籍,应属后人假托之作。大意是说,一个客人前来拜访,问子贡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贡答四个季节,而客人却坚称是三个季节,二人讨论不止。后孔子闻声而出,了解情况后,告诉客人是三个季节。子贡在客人走后也问这个问题,孔子则答有四个季节,并告诉感到奇怪的子贡说,此人“碧服苍颜”,应是田间的蚂蚱,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冬天,当然认为只有三个季节。你这样与其讨论,三天也讨论不清。据网络上说,这段文言故事为台湾作家柏杨所做,也有人说是台湾教授曾仕强撰写。不管其作者为谁,其故事含义其实都不新鲜。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思想家庄周,就已经在《庄子·秋水》篇中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整段话就是比喻有的人因受时间或空间以及教养等局限而见识短浅,不懂得大的道理。上面关于“三季人”的文言故事,显然是以这段话中第二句的意思为基础演绎撰写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说“三季人”这个词,居然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也是一个“三季人”,因为自己的知识和见闻实在过于浅薄。后来认真读了《庄子·秋水》才意识到,从认识世界的角度讲,可以说每个人都只是、也只能是“三季人”,谁也不可能成为懂得所有知识的“四季人”。因为每个人都因受制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不可能了解和懂得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在这个无限大的世界上,各种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及所处空间则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不可能了解无限的知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了解世间所有的知识。《庄子·秋水》中有论述,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衡量没有不变的标准,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也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①在这段话中,庄子对天与地最大的看法发出质疑,提出了大与小都没有穷尽的观点。这种观点包含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深刻道理,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一般都认为,“宏观世界无限大”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乔尔丹诺·布鲁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而实际上,从哲学上提出这一思想的完全可以说是庄子。虽然庄子的表述非常简单,没有做出详细的论述,但其思想的表达则是明确且毋庸置疑的。布鲁诺生活在距今约44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而庄子则生活在距今2400多年的中国战国时期,从时间上看,庄子这一思想的提出远远早于布鲁诺。仅就这一点来讲,庄子对于人类思想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 在提出宏观世界无限大的同时,庄子也提出了微观世界无限小,以及时间的延续没有止境的观点。庄子“微观世界无限小”的观点,后来被毛泽东主席加以阐释和发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在同杨振宁、钱三强等科学家的谈话中,不止一次谈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不可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上”的思想。他明确指出:宇宙是无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从宏观上说是无限的,从微观上说也是无限的。原子可分,电子可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他认为应该将“一分为二”的观点贯彻到底。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认识能力将不断提高,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毛泽东在谈到这一观点时,就曾引用《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见,庄子思想对后世影响之大。令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的这一想法后来居然得到了证实。在1977年的第七届夏威夷粒子物理学年会上(此时毛泽东已于1976年的9月9日逝世),美国的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提议,将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表达对毛泽东的纪念,并对其哲学想法致敬②。在物质无限可分这一问题上,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体现。而仅从这一点上,即可深刻体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博大深邃,亦可见毛泽东对于唯物辩证法坚持得非常彻底。</p><p class="ql-block"> 当然,庄子的观点也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他认为,“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显然含有一定的消极思想,不利于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聊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深奥道理,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和智慧。当然,我们说“三季人”一词并非柏杨或曾仕强的原创,并非否定这一提法的意义。把那种既缺乏知识与见识又固执己见的人加以形象化,并取了一个全新的名字,让人们一看到这个词语,就联想到这一类人,进而意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并同时认识到整个宇宙的无限,这,应该就是提出“三季人”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我还真见识过这种“三季人”。日前,在某网络文学平台上就出了一位“高人”,一会儿批评这篇文章有毛病,一会儿又指责那位思想有偏差,弄到高潮时竟然与群友相互攻击直至对骂,什么爹、妈、祖宗、舔狗、疯狗之类词语全都端上了桌面,还搬出了前文提到的庄子那句“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名言。一时间,闹得群里鸡飞狗跳,群友们纷纷抱怨。最后还是群主劝其退群,方才平息了这场风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庄子·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p><p class="ql-block"> ②毛粒子(Maons),又译毛子。为美国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在1977年提议的一种粒子命名法。谢尔登·格拉肖和史蒂文·温伯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接见,双方就基本粒子还能不能继续分割作讨论,格拉肖方的立场当时倾向于不能,毛泽东则认为对立统一的哲学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和更小的物质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直到无限。后来更小物质确实发现,中方科学界称为层子,美方科学界称为夸克。毛逝世后不久,在1977年的第七届夏威夷粒子物理学年会上,格拉肖提议将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悼念毛泽东并致敬其哲学想法。见网络“科普中国.科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