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蚊子可在一两秒钟内完成吸血动作,这点我有切身的体验。有一次我眼看着蚊子落在胳膊上,立即动手将它拍死。但为时已晚,它的吸血动作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快如闪电的瞬间</span>完成了,我胳膊上迅速隆起一个瘙痒难耐的红包包,它出现的速度比微信群发红包更迅捷。在我看来,蚊子叮人跟医生抽血差不多,过程极简。</p><p class="ql-block"> 其实,蚊子叮人看上去很快,但过程并不简单,那是个较为复杂的五针刺步骤。首先,第一根圆头带齿的针,扎进皮肤破洞。其次,第二根针在皮肤内找毛细血管。再次,第三根最大的针,分泌血红蛋白,稀释血液。接下来是第四根针完成吸血。最后,第五根针分泌唾液,止疼,促进伤口愈合。没想到,蚊子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竟然切割出这么多细节。这让我想起许多有关细分的脚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1</p><p class="ql-block"> 记得许多年前去医院看牙,做根管治疗主要有两笔费用:一是就诊挂号费,二是治疗费,别无其他收费了。现在去医院看牙,情况已然不同。同样做根管治疗,已细分成许多收费环节。以三甲医院治疗一颗牙为例,挂号费10~30元,X光片/CT检查50~300元,局部麻醉20~100元,开髓及根管预备500~800元,根管消毒每次50~200元,根管充填500~1000元,根管充填材料100~300元,术后修复费2000~6000元。整个治疗过程下来要大几千元。治疗技术是先进了,而盈利手段则通过拆细分割,变得更加高明。</p><p class="ql-block"> 住院费用同样分得很细,例如三甲医院,住院费用构成有床位费,常规检查费(血常规、尿常规等),影像检查费(B超、CT、MRI),药品费,护理费,材料费,空调费,病历复印费等……</p> <p class="ql-block"> 银行也有收费细分的“剧情”。以前储户到银行存钱,只有银行给储户付钱(利息),没听说储户要给银行钱。改开后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手段,向储户收费,且细分得名目繁多。如某银行的收费项目有,小额账户管理费,借记卡年费,转账与汇款费,ATM交易跨行取款费,挂失手续费,对账单打印费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2 </p><p class="ql-block"> 在银行、医药等领域,项目制管理模式及精细化收费体系是舶来品,作为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它通过构建模块化项目管理架构,使业务流程实现全周期可视化管控,可以对项目相关方的权责边际进行精准界定。</p><p class="ql-block"> 在成本控制方面,精细化收费的动态模型显示,它实现了服务项目与收费科目的透明化,且对医疗费用结构进行持续优化,使资源配置效率与成本核算的优良表现得到同步提升。</p> <p class="ql-block"> 医疗收费项目的精细拆分也表现出明显的弊端,暗含误导消费意味。它通过将单一诊疗流程拆解为多个收费环节,人为制造工作量增加的假象。以口腔治疗为例,传统的根管治疗本属系统性医疗行为。但在项目细分体系下被拆解为初诊检查、局部麻醉、开髓引流、根管消毒、管腔充填、牙冠修复等六个独立收费单元,使治疗总费用较整体计价模式提升40%~60%。</p><p class="ql-block"> 这种计价方式存在三个方面的争议:首先,诊疗行为的必要拆分与过度拆分缺乏明确界定标准,存在混淆视听的嫌疑;其次,分段收费突破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性原则,违背"以疗效为导向"的医疗伦理;再者,专业性壁垒导致的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患者难以准确评估各治疗环节,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本质上,这是利用医疗行为的专业属性,通过分解动作制造溢价空间的定价策略,是增加医疗利润的一个小花招。</p> <p class="ql-block"> 这种将服务流程过度拆解为收费项目的做法,若任其形成各行业的商业范式,恐将对社会消费环境产生系统性危害。</p><p class="ql-block"> 试想当该模式渗透至餐饮行业:把一个菜品的制作流程采购、洗菜、切菜,备料、温油、翻炒、加佐料、勾芡、出勺等分解成一道道工序分段收费;食客点"清炒虾仁"时,餐单上赫然列着食材解冻费、刀工处理费、颠勺技法费,甚至装盘摆饰费等十余项附加费用;又或是在火锅店遭遇"汤底续费按毫升计费、电磁炉使用按时段收费"的消费陷阱。这不仅彻底抛弃了明码标价的商业伦理,更通过繁琐的收费名目,构建起新型的消费壁垒,最终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非理性攀升与消费者消费体验的全面恶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3</p><p class="ql-block"> 应该警惕资本运作对项目流程的精细化切割,将其变成牟利的工具。通过将整体服务拆解为数十项独立收费单元,资本构建起看似合理的价值链条,实则形成系统性逐利闭环。</p><p class="ql-block"> 需注意到,虽然整体定价与拆分收费的总额在金额上并无差异,但消费者心理感知却有显著不同:统一定价,消费者的价格敏感临界是直接的;分项定价,则每个子项目金额不高,被控制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认知舒适区间。再配合亲眼目睹的工作量,使消费者认同收费的合理性。这种营销策略的实质,是资本利用专业壁垒操纵消费者的价格感知,通过"服务透明化"的话术,强化消费者的价值感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攫取</span>超额利润。</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项目细分的商业模式在各行业呈现蔓延的趋势,其核心逻辑是将传统服务链条进行模块化拆分,通过分阶段收费重构价值分配体系。这种运营模式在旅游业和装修行业表现得尤为典型。</p><p class="ql-block"> 旅行社将完整的旅行服务拆解为交通票务、酒店预订、景点导览等独立模块,消费者在支付基础套餐费用后,往往需要额外购买导游服务、特色餐饮等增值项目。</p><p class="ql-block"> 家装领域则普遍采用设计费、施工费、主材费分割的计价体系,基础报价中可能仅包含标准化施工,个性化设计方案或高端建材需另行付费。</p><p class="ql-block"> 这种精细化运营策略背后,是一套双轮驱动机制:从供给端看,企业通过服务分解,既可降低准入门槛吸引客户,又能通过增量服务,创造二次盈利点;就消费端而言,虽然表面看模块化选择,赋予用户更大的决策权。但其背后潜藏着消费者价格认知偏差风险,初始报价的吸引力可能被后续不断叠加的费用抵消,最终支付总额往往远超预期。这种商业形态的恶性蔓延,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甲乙双方的博弈格局,可能会产生令消费者厌恶的不良市场后果。</p> <p class="ql-block"> 流程的细分,应该是科学效率与道德良心的双轮驱动,构建良性健康的推进轨迹。倘若一味地向资本倾斜,为贪婪烧香,给生意下跪,把它演绎成追逐利润的收费陷阱,这是良知的泯灭、社会的悲哀,既伤害消费者,也破坏公平的市场环境,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双输局面。</p><p class="ql-block"> 蚊子靠吸血生存,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对付蚊子不但要有蚊香,还须施灭虫剂。而面对资本就不那么简单了,如何将其控制导向至良性的轨道,扼杀其嗜血性,是智者勇者的双解题。(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