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蒙蔽‍——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月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够在二月写一本书的读后感让我很开心,总算让这一直有的愿想有了新的进展,这本书是学校布置的寒假阅读任务,我习惯于通读一遍做好标记再抄写读书笔记,这让我能够再次回忆书本里的内容,很多时候在读的那刻思如泉涌,合上书本的那瞬间就留下一声长叹。这是在我个人阅读书目里不会出现的书籍,因为更为地“专业化”,针对性也更强,与我喜爱阅读的内容不同,里面的观念需要消化与吸收,有些甚至读几遍仍是懵懵懂懂,我们习惯了快餐式和多巴胺阅读,不花费过多的力气去解读文本,去思考存在的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于停滞了思想,甚至从不去思考存在的合理性。这本书让我对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本书分为三部分,由“精神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组成,每一部分里面又包含很多的小分支,并且运用了很多的例子来阐述观点,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他认为“儿童的世界中蕴含生命的秘密,它能够解开人性的谜团,以未知的力量解决成年人遭遇的自身或社会的难题。”曾经看过一段话,一旦有了孩子,那么我们就会跟着孩子重新成长一遍,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生活中我经常在不经意间就回到了过去,为了避免过去我们所受到的伤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得不小心翼翼去控制自己的言行,然而很多时候情绪就像洪水无法控制,在崩溃的时候大吼大叫,留下一脸诧异或者同样情绪失控的小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当你认识到“在儿童能够按照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形式之前,他们会依循自己的目的而行动。”你就会对孩子一些无理取闹的行为感到释然了。这让我想起之前小儿子把电视柜上的摆件一件件搬到茶几上,再搬回去,重复往返几遍,即使我打了好几下他的手心,但是他到现在仍然没有停止对那几块摆件的好奇,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就会马上去搬动。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只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初次尝试。而我们的不安与情绪失控来源于我们对儿童的控制欲,几乎每次的吼叫都来自于他们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麻烦”,比如自己吃饭时候满地板的饭菜,满衣服的污渍;画画时候小手,衣服 ,桌子地板和墙壁也跟着被涂了几遍;出门玩耍时候勾破的衣裤和满裤兜的小石子;还有那一不留神就满屋子的碎纸片…,我们内心的保护欲驱使着我们千方百计打断儿童慢吞吞的动作以及只希望他们“乖巧懂事”(不给自己添加任何麻烦),然而却不知,我们给予他们无用的帮助是儿童精神压抑的起源。“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儿童的意志之上”对他们形成了软性束缚,然而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活动没有章法可循。而我们却在迫切希望他们长大的同时压制了他们的成长,所以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冲突发生的原因,意识到“儿童的反抗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我成长而必须的自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蒙台梭利认为“理解儿童就是解放儿童,乃至揭开儿童身上的秘密。这就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但是要做到这点有多么地不容易,虽然我们从儿童长成了大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遗忘令人不愉快的往事,当孩子出现了令人抓狂的行为,当下只会怒气冲天,先训斥一顿,不会去顾霞此刻儿童的心理需求。就如姐姐的“行为退化”:当弟弟的出生对姐姐带来了“威胁”,他们的争宠大战时刻在发生,姐姐会学着弟弟说叠词,需要别人喂饭,哭闹着抱着走路等无理的需求,我们往往更多的是不耐烦与发脾气,过后又会内疚,作为兄弟姐妹众多的我们何尝不明白她的想法,而一旦没有控制好情绪,那么在她的心灵中必定也是落下一道道疤痕,即使我们重复着口中对他们俩的爱相同,在她的世界中依然是天平的倾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在书中一次次地劝告着我们尊重儿童,注重儿童的精神世界,遵循儿童的选择,作为人师,不必苛求完美无缺,如果我们想要教书育人,就要做到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而无法克制的愤怒是妨碍我们理解儿童的最大敌人。我想这不单纯于适用在教育者身上,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当我们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睥睨孩子,削弱手中的“权利”,或许就不会有《宝贝计划1》中的孩童校长为了追求家长手中的权利而不惜一切代价培养高智商儿童,控制家长来夺取权利。也不会有《哪吒》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申公豹一次次走入歧途,只有爱与信任才能让孩子在这个本就危险重重的世界里散发自身的色彩与香气,当他们满面春风地置身于人潮之中时,眼中是美景与欢愉,不是禁锢与混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至此夜已深,孩子还在等着妈妈哄睡,以这浅显的感悟作为警示,多一些理解与观察,少一些责骂与误解,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