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日记 2025春节

常乐

<p class="ql-block">  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我今年是人们忌讳的年龄,也去烧了三炷香,拜了佛。说实在的,这个年龄段的人,大概对破四旧立四新记忆犹新,对牛鬼蛇神那是恨之入骨,记得把庙拆掉,批判那些有唯心主义的人。因为唯心主义害了中国人,让中国落后发达国家几百年,国土沦陷,被列强瓜分,大片国土被人家抢走。国家的耻辱就在唯心主义!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坚持唯物主义,使中国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建国7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300多年的历程,国家强大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奔腾洪流有逆浪,前进路上有坎坷。近年来沉渣泛起,烧香拜佛风起云涌!80后的人成为主力军。</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我在大潮之下应女儿之邀也去雍和宫烧香拜佛。</p><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人为烧第一柱香,头天下午就去排队,不顾晚上零下十几度的寒冷?真是鬼使神差!</p> <p class="ql-block">  雍和宫的主要佛祖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追求对“生老病死”的解脱而创立了佛教。</p><p class="ql-block"><b>雍和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雍和宫的建筑格局精美绝伦,融汇了满、蒙、汉、藏民族的宗教特色,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和经书等。</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到雍和宫烧香拜佛的人很多,人们排了三四公里长的队伍。我们没有想到有这么长的队伍,觉得队伍也就500米左右吧?没想到我们从雍和宫桥加入排队的行列,一直走了两站路到达北新桥,本想够远了,己经走了一公里多。</p> <p class="ql-block">跟着队伍到了北新桥,还没看到折反的拐点,竟然又从交道口头条向西穿行,心想上贼穿了,只能跟着队伍走,快到交道口时折出去到交道口大街,又折回北新桥。这段路有一公里多,又从北新桥返回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虽然不很大,但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值得你慢慢品味。</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雍和宫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那个红烟筒的屋子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出生的“如意室”。他在雍正帝的精心培养下,兼通满、汉文,遍习文武,并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顺利继承皇位,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p><p class="ql-block">游客们都想到那里走走,沾点喜气,也生个龙儿。</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长知识的是罗汉的故事,据导游说,罗汉本来就是16个,由于雍正皇帝执意要与罗汉一起护法,就站在罗汉之下,一个大臣一起对面陪站,后来演变成18罗汉。</p><p class="ql-block"><b> 这是雍和宫导游版本!</b></p> <p class="ql-block">初二,我们去了大观园参加红楼庙会。</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12号,为一个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其占地面积1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6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3年,因中央电视台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始筹备建造大观园。1984年,北京大观园开始建造,分为三期工程,1985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而后又于1986年、1988年相继完成二期、三期工程。期间,1986年10月,北京大观园在完成二期工程后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北京大观园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景区使用与命名</b></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观园由5处庭院景区、3处自然景区、1处佛寺景区、1处殿宇景区以及40多个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其主要有怡红院、曲径通幽处、省亲石牌坊、顾恩思义殿等景点。北京大观园的修建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为研究和弘扬红学提供实体,还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创造新的经验。</p><p class="ql-block">作为集古典园林外观、红楼文化内涵、博物馆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场所,北京大观园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又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另外,大观园还成为《还珠格格》《甄嬛传》《上错花轿嫁对郎》等热门电视剧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观园自明永乐年间起为“嘉蔬署”管理的菜田。此后历经清代、民国直至解放以后,此地仍是菜田种植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改建为南菜园苗圃。1983年2月,中央电视台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随后经中央电视台领导、红楼梦剧组导演组、美工组等部门的论证,开启建造北京大观园的计划。1984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在宣武区的南莱园公园内仿照《红楼梦》中的描写,建造北京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景区布局</b></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观园正门面阔五间,坐北朝南,门前有石狮镇守。进门后为“曲径通幽处”,假山石堆砌而成。过了假山“曲径”后,向北走数步便是“沁芳亭”,该亭位于大观园中轴线上,四通八达,又临池水。沁芳亭西,为翠烟桥、滴翠亭。与滴翠亭相对可见的是怡红院,为贾宝玉住所。沁芳亭向东,翠竹遮映的是潇湘馆,为林黛玉住所。秋爽斋及晓翠堂,在园内东南隅,为探春住所。稻香村位于园东部,为园内惟一稻草顶、黄泥墙建筑。暖香坞和蓼风轩在秋爽斋北,为惜春作画的地方。藕香榭正房三间,左右回廊,四面临水,南有竹桥接岸,东有暖香坞、芦雪庭,西有凹晶溪馆、凸碧山庄和嘉荫堂,为史湘云请贾母赏桂花的地方。红香圃在稻香村北边,面对牡丹亭,为史湘云醉酒卧睡芍药栏的地方。省亲别墅牌坊和顾恩思义殿为元妃省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初三,我们去了法源寺。</b></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是北京较古老的名刹之一。</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源寺的历史地位</b></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最初名为“悯忠寺”,后经过多次更名和重建,最终在清康熙年间更名为“法源寺”。法源寺不仅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还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与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源寺文化地位</b></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众多高僧大德修行讲经的地方,也是佛教经典与艺术的宝库。寺内藏有大量的佛经、佛像及佛教艺术品,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法源寺还是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所在地,收藏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文物,包括唐人写经、宋版《开宝藏》等珍贵版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源寺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法源寺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采用中轴对称格局,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寺内的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初四,我去了孔庙与国子监。</b></p><p class="ql-block">这道街的口上塑了一牌坊,名曰“集贤街”。</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前的下马碑</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六月,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孔庙与国子监的建筑,是沿用庙学一体的传统而建。东面是孔庙西面是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圜桥教泽‌”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横额,位于国子监琉璃牌坊的正面。‌“圜桥教泽”寓意着辟雍四面的环桥带来教化,惠泽九州‌。这里的“圜桥”指的是国子监内的环桥,象征着教育的通达和惠及四方;“教泽”则表示教育的恩泽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国子监琉璃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牌坊采用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设计,木构架部分均贴有花色琉璃,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绿色琉璃斗拱装饰其间。整个建筑形制精致、大气、华美,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教育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子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国子监的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个琉璃牌坊是中国历史上皇帝赐给教育界唯一物证,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子监的标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学海节观‌”是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上的题词之一,由清乾隆皇帝御笔书写。‌“学海节观”的字面意思是学习内容如同浩瀚的大海,没有尽头,同时也有节制的意思‌。乾隆皇帝通过这一题词,告诫监生们学习应有所节制,专攻专长,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学海节观镶嵌在北京国子监太学门内第二进院的琉璃牌坊背面。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始建于隋朝,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象征着皇家对教育的重视。牌坊正背两面分别刻有“圜桥教泽”和“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展示了古代崇文重教的理念和对知识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解释</p><p class="ql-block">‌学海无涯‌:学习内容如同浩瀚的大海,没有尽头,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p><p class="ql-block">‌节制听课人数‌:在古代,天子临辟雍讲学时,听课人数众多,为了维护讲学的秩序和皇帝的安全,需要节制听课人数,环水为界,防止不相干的人捣乱。</p><p class="ql-block">‌专攻专长‌:乾隆皇帝的题词也提醒监生们在学习时要有所节制,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国子监简介</b></p><p class="ql-block">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p><p class="ql-block">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p><p class="ql-block">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p><p class="ql-block">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p><p class="ql-block">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是国子监的核心建筑,是皇上讲学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国子监的演变</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初五,我与玥去厂甸(流璃厂)</p> <p class="ql-block">厂甸店铺里主要是卖字画,纸墨笔砚;街道上到处是卖小吃与各种饮料,玩具。</p> <p class="ql-block">玥玥买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玥玥买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初六,玥玥去后海滑冰场,我去了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我去了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几个恭王住的地方,和珅只是粘他女儿的光,住过几年。拍电视剧把他搞玄妙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恭王府基本概况</b></p><p class="ql-block">北京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清代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王府。它不仅是一座豪华的住宅,更是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恭王府历经清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共历25位皇帝,见证了200余年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绿顶子建筑是核心</b></p><p class="ql-block">银安殿是古代亲王或诸侯王的宫殿,多见于小说和戏曲(与皇帝的“金銮殿”对应),形制在《大清会典》中有规定,亲王是面阔7间,郡王是5间,亲王的前墀(月台),郡王的则没有。贝勒以下正殿称堂,不设前墀。前墀环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郡王府基高五寸,但现存王府建筑中还未见到有栏杆的实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为恭亲王奕欣所建,原名“奕欣庄”。然而,在咸丰十年(1860年),恭王府不幸被英法联军焚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恭王府得以重建。1914年,府邸更名为“恭亲王府”,并在1948年由恭亲王奕欣的后人将府中的珍贵文物献给国家。如今,恭王府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恭王府作为一座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府邸设计精巧,分为三路,每路都有多进的正厅和后罩楼,以及东、西厢房。其中,有一座以金丝楠木修建的大厅,名为“恭王府三眼井”,因其位置特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花园部分则分为东、西、北三部分,布局巧妙,景致宜人。花园内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仿佛一个缩小的自然山水世界。尤其是那些雕花的门窗和精美的石刻,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底蕴与传统活动</b></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著称,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府内收藏有大量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品,都是当年名家的杰作。此外,恭王府还承载着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和理、恭亲王奕欣等,他们的传奇经历为这座王府增添了更多的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恭王府,游客还可以体验到许多传统活动。春节期间,府内会举办热闹的庙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此外,恭王府还会定期举办书法、绘画展览等传统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发展与展望</b></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恭王府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虽然历史悠久,但经过精心的保护和修缮,恭王府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未来,恭王府将继续在保护历史的同时,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多游客对恭王府的评价都非常高,认为这里的氛围特别好,既能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又能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展望未来,恭王府将继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座充满魅力的王府。</p> <p class="ql-block">初七,我与玥去了尤潭庙会。</p> <p class="ql-block">玥玥进门就买了一剑,还抽奖得到一个布艺兔子。</p> <p class="ql-block">买了一个孙悟空打妖怪的帽子。还给人家把“上书房”牌匾的腿给搞断了,自己买回来了事。</p> <p class="ql-block">龙潭湖西北门</p> <p class="ql-block">龙潭湖真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