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清晨的阳光漫过广州汕尾的街巷,凤山旧居前蜿蜒的长队让我在手机屏幕前数次湿了眼眶。2月7日这个寒夜,无数家长牵着孩子,手持素菊,在黄旭华院士故居前静静守候。队伍里有稚童踮脚献花的专注,有少年鞠躬时的庄重,这一幕幕让"追星"二字在寒夜里焕发出最温暖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黄旭华院士的离去,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价值选择。当五岁孩童学着父母的模样将白菊轻放,当少年对着科学家的遗像深深鞠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追思,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些在院士故居前学会鞠躬的孩子们,正在用最纯净的方式定义着"偶像"的内涵——不是镁光灯下的浮华,而是实验室里经年累月的坚守;不是社交媒体上的流量狂欢,而是深藏功与名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回望近年文娱市场的喧嚣,"明星"二字被资本与流量异化得面目全非。某些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综艺舞台上,拜金言论竟能成为"金句",猎奇炒作反被奉为圭臬。当"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的价值观通过电波扩散,当娱乐至死的精神渗透孩童的认知,我们是否该反思:究竟要把怎样的精神食粮端给正在成长的幼苗?广州街头的这支送别队伍,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牵着孩子冰凉的小手,却在传递最温暖的价值火种。这让我想起莫斯科红场新婚夫妇向无名烈士墓献花的传统——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说教里,而在躬身实践的传承中。当叙利亚外交官在联合国孤独的身影刺痛人心,当加沙孩童惊恐的眼神灼痛世界,我们更应懂得:一个民族对科学家的敬意,就是对自身未来的投资。</p><p class="ql-block"> 黄老书房里那盏长明的台灯,曾照亮多少攻关的深夜;南海深处的惊涛,见证过多少隐姓埋名的岁月。从钱学森到黄旭华,正是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国之栋梁,铸就了今日中国面对风云变幻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当俄乌战火未熄,当气候危机迫近,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告诉下一代:真正的偶像,是那些让祖国挺直脊梁的人。</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深,手机屏幕上的画面依然清晰:寒风中,献花的队伍还在延长。队伍里,有父亲低声讲述核潜艇故事的剪影,有母亲握着孩子手指认院士照片的温情。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的话:"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光芒,它们只是在自己的位置闪烁。"在这个需要精神灯塔的时代,愿更多孩子能在这样的寒夜里懂得:最亮的星,永远闪耀在科技报国的苍穹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