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味里的烟火气,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感,一种记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写一副春联,满满的全是吉祥,挂一盏灯笼,照亮的全是幸福,送一段祝福,饱含的全是真诚……</p> <p class="ql-block">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明朝习俗新年祀神,要溶就糖霜,印铸成各种动物和人物作为祭品,可观可食,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又称“糖影儿”“糖饼儿”。</p> <p class="ql-block">缙云南乡馒头 炉火旺旺,年味飘香:每逢南乡馒头的制作工艺遵循传统制作方法,依然保持着千年前的老味道。</p><p class="ql-block">首先,将大米熬成稀饭,等稀饭温度降到40摄氏度左右时,按比例加入“酵娘”(老面)和酒曲搅拌均匀。接着,时间和温度两位魔术师,在两三天之内,让稀饭、“酵娘”和酒曲互相作用、充分发酵。</p><p class="ql-block">当空气中漂浮着微酸的气味时,南乡人连夜将面粉倒入过滤好的“发酵水”里,搅拌揉透,然后放在面缸里,让面团充分发酵。经过一夜的发酵,面团变“胖”了。这时,再揉面团,将面团里的大气泡挤出后,搓成条状,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将之揉搓成圆柱状后,放入蒸笼中完成二次发酵后蒸熟。家人们聚在一起做馒头。</p><p class="ql-block">南乡馒头面粉和“发酵水”的比例由祖辈流传至今,约为50公斤面粉加入27.5公斤“发酵水”。这样的比例堪称黄金比例,因为在揉搓小面团的时候,不再用干面粉“辅助”,小面团不粘手不发干。“你看,做了这么久,我们的双手还是清清爽爽的。</p> <p class="ql-block">“点红”。</p><p class="ql-block">南乡人习惯趁热在刚刚出笼的馒头上“点红”,听说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年味,就在嬉笑和忙碌中以及蒸笼冒出的热气中酝酿着,飘荡着。而南乡馒头香甜的味道和弹牙的口感,早已经在南乡人的味蕾中刻画下来,成为年味的一大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