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0日,广东省汕尾江夏文化研究会黄桂林会长,带领黄旭华院士家乡——汕尾市黄氏宗亲代表和亲属代表共20多人,代表汕尾市40多万黄氏宗亲,在武汉市参加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武汉市武昌殡仪馆</span></p> <p class="ql-block">参加送别仪式的各界人士</p> <p class="ql-block">院士家乡汕尾市黄氏宗亲代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送别仪式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10日上午,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黄旭华院士的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10时许,王忠林、李晓红、李殿勋、孙伟、李德仁、王国强、诸葛宇杰、李仲平、王艳玲、郭元强、张文兵、琚朝晖、邵新宇、蔚盛斌、贾海英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黄旭华院士遗体前肃立默哀,向黄旭华院士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并与黄旭华院士亲属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p><p class="ql-block"> 国家有关部委、有关地方、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海军和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黄旭华院士亲属、同事、生前友好、家乡代表,部队官兵代表等也前往送别。</p><p class="ql-block"> 黄旭华院士逝世后,送花圈或发唁电的还有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国防科工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协,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海军等有关单位和地方。</p> <p class="ql-block">党和国家领导人送花圈</p> <p class="ql-block">院士生前工作单位和亲友敬送花圈</p> <p class="ql-block">社会各界人士敬送花圈</p> <p class="ql-block">黄桂林代表家乡宗亲接受媒体采访</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汕尾市是黄旭华院士的出生地,近日来,家乡的宗亲以不同形式沉痛悼念他、缅怀他,汕尾江夏文化研究会组织黄氏宗亲代表,赶来武汉参加旭华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span></p><p class="ql-block"> 2月10日,武昌殡仪馆,由20多人组成的黄旭华院士家乡亲属团,专程从广东来参加黄旭华院士追思会,送亲人最后一程。 </p><p class="ql-block"> 面向三哥的遗体,六弟黄绍赞深深鞠躬,含泪挥别。“从1948年到1988年,我和三哥整整40年没有见过面,非常想念他。”黄绍赞回忆,2022年, 黄旭华院士回家乡探亲时,自己一直陪着黄旭华, 从广州到汕尾,再到揭阳,非常高兴。 </p><p class="ql-block"> “三哥,一路走好!”已是耄耋之年的黄绍赞在悲痛中坚定地说,“请您放心,您走后,我们一定会照顾好三嫂。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亲属,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传承您的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人民服务” 。“我们家族老中青三代的代表都来了,送别最受人尊敬的三叔公”。在汕尾市工作的黄旭华侄孙黄永祥哽咽着说,“老人家去世了,但音容犹在,他教育我们后辈的话语,永远不会忘记。” </p><p class="ql-block"> 黄旭华院士每次回乡,都教育后辈们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黄永祥说:“家族中好多正在读书的晚辈都想来。这次我是带着读初三的儿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一起来的,希望他们秉承三叔公的精神,好好学习,成人成才”。 </p><p class="ql-block"> 宗亲黄桂林记得,2019年10月19日,自己从汕尾市来到黄老在武汉的家,当时,他才从北京获颁“共和国勋章”返汉不久。黄桂林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拿出那枚沉甸甸的勋章仔细端详,还与黄旭华院士合影留念。 </p><p class="ql-block"> “他为人低调,十分亲切。”黄桂林回忆:“他生前热爱祖国,献身工作,还非常关心家乡发展。他出生的地方--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已从原来的小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开发区”。</p><p class="ql-block"> 黄桂林表示,宗亲们一定传承老人家的家国情怀,砥砺奋进,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市民自发带核潜艇模型送别院士</p> <p class="ql-block"> 黄旭华院士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中国工程院、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海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同志,院士家乡各级领导等,前往家中、医院探望或以各种方式对黄旭华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p> <p class="ql-block">院士生前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院士生前与母亲合照</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27日,黄旭华院士回到出生地——汕尾市城区田墘街道,时任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佑利,全程陪同院士一行,并向院士介绍家乡发展的情况。当天中午,院士一家在街道办食堂用餐,当他品尝到田墘特色小食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儿时在家乡的点点滴滴,他和家人齐声合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使整个大院洋溢着浓浓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4年4月院士携家人返家乡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 </p><p class="ql-block">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工程第二任总设计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他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和战斗力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任务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跟随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曾获得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和第一代导弹核潜艇研制两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 1988年初,中国海军核潜艇进行最后的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已经64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试验成功后,黄旭华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正是这一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p><p class="ql-block"> 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活动中,黄老的颁奖词是这样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院士生前题:江夏黄氏好家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海上悲风起,</p><p class="ql-block">人间共悼公。</p><p class="ql-block">持衡称大勇,</p><p class="ql-block">匿迹亦英雄。</p><p class="ql-block">家信卅年断,</p><p class="ql-block">忠心百载红。</p><p class="ql-block">尚余护国器,</p><p class="ql-block">出没海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黄旭华院士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三十载隐姓埋名,以忠为孝,研成潜海重兵,四海鲸鲵同觳觫;一万年豪言壮语,夺秒争分,挑起防秋大任,千秋人物自风流。</p><p class="ql-block"> ——陈少平敬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功绩长存 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汕尾江夏文化研究会办公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