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王渔洋故居游

李雅俊

<p class="ql-block">会议最后半天,下午返程。可是,人在桓台,王渔洋故居不忍错过。利用中午吃饭和休息时间火速赶往一览。</p><p class="ql-block">王渔洋故居,又称冯家花园,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王渔洋曾祖王之垣始建,名“长春园”。清康熙二十四年,王渔洋增葺,名为“西城别墅”,后成为其故宅;总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王渔洋故居由三路建筑组成,分别为东路建筑、中路建筑、西路建筑。东路建筑为清代典型的五进四合院布局,南倒座、垂花门、过厅、屏门、宸翰堂、东西厢房、后罩房等;中路建筑为四进四合;西路建筑为园林区,包括明代建筑“半偈阁”以及复建建筑“双松书屋”“樵唱轩”等;王渔洋故居的西南侧为祭祀区。清末民初,西城别墅卖给济南盐商冯冠儒。冯氏在其故址上进行了部分改建,改建后的西城别墅具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称为冯家花园。</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7日 ,王渔洋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一代正宗”,康熙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入门处远景。</p><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自元末明初迁居新城,从明嘉靖至清道光共295年的时间,新城王家共出了30名进士,52名举人,158名贡生,出仕为官者多达100余人,其中四品以上朝廷重臣12人,有诗集和著述传世者50多人,著述167种820多卷,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清齐鲁第一进士家族、仕宦世家和文学世家。其中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就是王氏家族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故居简介。</p> <p class="ql-block">宸翰堂,王渔洋故居主要建筑,王渔洋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宸翰堂主堂正中屏风悬挂着一幅素绢大字中堂,是康熙临摹米芾的书法作品,题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内容为“惟正是视,玄黄匪惑,非礼不观,仪形是则,慎尔所觌,无愆斯德。”大意是教诲人们如何做人做事,是康熙对王士禛个人道德操守的勉励和鞭策。上方悬挂“清慎勤”的匾额是康熙御书,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自古就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把“清慎勤”当作为官从政的箴言,康熙赐王士禛“清慎勤”,是对他为政的最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时代特点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二层小楼双松书坞,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王渔洋为官45年,在康熙身边27年,深得康熙赏识,并被特旨提拔。康熙对他多有赏赐,包括御书匾额、诗作、珍品玩物等‌。</p> <p class="ql-block">王士祯交游广泛。</p> <p class="ql-block">王渔洋手稿。</p> <p class="ql-block">圣旨。</p> <p class="ql-block">王渔洋故居还是研究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王渔洋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齐鲁第一进士家族,被誉为“半朝王家”,其家族三百年来的仕宦经历,形成了家族优秀的家风家训、政德思想和廉洁思想等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随拍经典家规家训。</p> <p class="ql-block">渔洋祠坐落在王渔洋故居西南隅,是王氏家族为纪念王渔洋而建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王渔洋生平展厅。</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五年五月,王渔洋赴京参加殿试,中二甲第36名,赐进士出身,官中兵部,从此王渔洋的仕途之路开始。</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程式。</p> <p class="ql-block">明清官制表。</p> <p class="ql-block">王氏私塾。墙上的训导语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为文,开“神韵”之风,成文坛领袖。一生创作30余种560余卷,可谓著述等身,至老不倦,“蔚为一代正宗”。</p> <p class="ql-block">在长达40年的为官生涯中王渔洋官至清廷一品命官、刑部尚书。他廉洁奉公、勤于职守,实乃“一代廉吏”。</p> <p class="ql-block">《手镜》是王渔洋写给儿子的为官警言录。</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的西厢房是王士禛的书斋,斋号“信古斋”是康熙皇帝赐给王士禛的匾额。王士禛回归故里后,在这里著述不辍,完成了自传年谱、《渔洋诗话》等多部著作。</p> <p class="ql-block">结束观览,准备前往忠勤祠。</p> <p class="ql-block">路边餐馆招牌。</p> <p class="ql-block">忠勤祠是明朝万历年间为了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新城王氏家祠。王重光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是王氏家族30个进士当中的第一位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后来在贵州死于王事,嘉靖皇帝给予“忠勤可悯”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忠勤祠石刻,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齐鲁小碑林”之誉。</span></p> <p class="ql-block">王重光一生秉“忠勤报国”之志,并以此影响后辈。</p><p class="ql-block">作为王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王重光以身示范,立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忠勤报国”家训:“</span>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p> <p class="ql-block">来时,出租车匆匆右拐时就瞥见这一牌坊,直觉感受应是一个有来历的建筑。回程时让司机停车路边,下车观赏,结合网络资料稍做了解,暗自庆幸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四世宫保坊。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而敕建,并追封其曾祖王麟(前颖川王府教授)、祖父王重光(前贵州布政使左参议)、父亲王之垣(前户部左侍郎)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被称为“四世宫保”牌坊。</p><p class="ql-block">四世宫保坊是一幢集古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被称为“华夏第一砖坊”。2013年3月5日,四世宫保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