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声,英语绽放(第二期优秀作品展播)

婷婷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br>  十九中教育集团初一英语组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用英语传递非遗文化”活动,当英语遇上非遗,是文化的碰撞,更是传承的新篇!用世界语言讲述东方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非遗的深厚底蕴,让非遗之声响彻国际! 初一(15)班 申安琪 初一(1)班 徐子航 初一(16)班 张轩鸣 初一(8)班 侯铭淇 初一(22)班 时韵 <h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除了春节,你还知道我国哪些非遗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吧!~~~</h1> 初一(22)班 卢绮梦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br>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卓越才能‌。2006年,以榫卯结构为关键技术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一(12)班 廖雯朵 端午节 初一(15)班 廖涵朵 端午节<div>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br></div> <p class="ql-block"> 初一(5)班 崔羽熙 打铁花</p><p class="ql-block">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初一(11)班 商迪然 中国剪纸<div>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div> 初一(9)班 于瑞鑫 书法<div>书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2009年,中国书法成功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书法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实践,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融入了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心情志趣。<br></div> 初一(16)班 高玄译 宣纸制作技艺<div>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纸制作以青檀皮为主料,佐以沙田稻草,古法宣纸制作由108道工序组成。晒纸分为7个步骤,通过搀贴、盘贴、浇贴、鞭贴、做贴、晒纸和收纸,把纸帖变成了纸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div> 初一(6)班 王嘉硕 毛笔制作<div>毛笔制作技艺,上海市黄浦区和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地方民间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毛笔制作技艺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项传统手工制笔技艺,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再黏结在管状的笔杆上而制成。<br><br></div> 初一(10)班 杨佳宁 川剧变脸<div>川剧变脸作为四川地区民间艺人在表演中创新出的一种独特技艺,川剧变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div> 初一(2)班 郭云格 冰糖葫芦 初一(17)班 赵熙瑞 冰糖葫芦<div>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冰糖葫芦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具体级别因地域和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div> 初一(4)班 李梓睿 糖画 初一(17)班 国星琪 糖画 初一(7)班 米延麒 糖画<div>‌糖画,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还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它以熔糖为原料,通过加热熔化后,用小铜勺舀出糖液,在大理石板上作画。糖画的题材多样,包括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人物等,成品既是甜美的糖食,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糖画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r></div> 初一(18)班 王晞雅 古琴<br>古琴于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融合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情感,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它在古代被赋予了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古琴的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初一(4)班 韩灏泽 龙泉宝剑<br>‌龙泉宝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捶打、刨锉、磨光、镶嵌、淬火等5道核心工序,最终锻造成龙泉宝剑。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宝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其锻制技艺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非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英语是沟通的桥梁。在这次活动中,两者相遇,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英语讲好非遗故事,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