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由陈德虞、吴鸿飞撰写的一篇进疆回忆录,文章祥细介绍了1958年,为适应兰新铁路建设急需人才的要求,将天水铁路工程学校搬迁到乌鲁木齐,成立新疆铁道学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陈德虞、吴鸿飞是我的同事,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同时又是原学校毕业留校工作的校友。他们亲身经历了学校搬迁的过程,所以回忆录写的真实可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之前,我转发了校友赵振铎的长篇自述《新疆铁路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新疆的朱坤老师在他的《朱坤老铁路故事》微信平台上,分九次转载了这篇回忆录,反响热烈。在此向朱坤老师致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两篇回忆录,都描写了学校搬迁的过程,可以互相印证,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16日 星期五 乌鲁木齐 校园绿化劳动。照片左起,任秋霞、程克山、陈德虞、乔耀。)</p> <p class="ql-block">1958年秋,为了修建兰(州)新(疆)铁路,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铁道部决定我校-天水铁路工程学校随第一铁路工程局迁往乌鲁木齐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为迁校的首批学生--机械专业二三年级学生 120余人在老师的带领下于同年8月26日在天水车站登上了西行的列车。次日凌晨便到了甘肃省会兰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兰州站舍是简陋朴素的平房,车站通往市内的干道天水路还是石子马路,兰州大学门前还是浮土飞扬。我们就暂住在刚组建的兰州铁道学院院内,即现在我校东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日傍晚我们又乘上了西去的火车。第二天醒来,列车已过武威,列车播音室反复播送着“我们新疆好地方呀!天山南北好牧场……”同学们有说有笑,心情都很振奋,充满着建设边疆的自豪感。欢快的歌声渐渐驱散了离开天水将奔向远方的惆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晚火车停在了峡东站-兰新客运终点站。第二天我们改乘汽车向新疆进发,下午六时到了新疆的东大门-哈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映入我们眼帘的排排笔直的白杨,纵横交错的清澈而甘冽的渠水,漂亮的维吾尔妇女的服装和绿洲深处散落着的峰峰骆驼……这使我们这些来自东北、华北、江南的年青人对这异域风情既陌生又新奇还有一丝神秘。</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维吾尔族小姑娘提着半筐葡萄向我们兜售,我们一看绿绿的前萄个头有小姆指头大,顿感口里要流出酸水,小姑娘像看透了我们的心说:不酸,不信你尝尝,一位同学真的摘了一颗丢在嘴里,高兴的说真的不酸,很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花了两角钱美餐了一顿,撑得我们连晚饭都不能吃。离开哈密经过一天半的行程终于到了乌鲁木齐。汽车停在市区西郊黑山头的一片旷野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在哪里?周围几百米并无建筑物,离我们七八十米远有老乡在筛沙子,领队老师带了两个同学前去问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同学问老乡,天水铁路工程学校在哪儿?老乡茫然,同学又重复了一遍,老乡还是摇头不知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带队教师突然意识到这样问路方法是荒唐的,在乌鲁木齐怎么问天水铁路学校在哪儿呢? 遂改口问:老乡,这附近有铁路学校或铁路单位吗?老乡仍摇头,又想了想才指着千米开外的一幢大楼说:那是铁道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才知道,新疆当时全境还无一寸铁路,唯一-家铁路单位就是第一设计院一总队,所以当地人对铁路这个词十分陌生,难怪对一总队这个唯一铁路单位称为铁道部。我们驱车来到一总队楼前找到了迁校打前站的王子俊教务科长。我们也就借住在这楼的五楼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一总队大楼,也是当时北京路上罕有的大楼一直保存至今,楼上还有1957年建的标示。后面北京路上的公交车是苏式大轿车,也就是后来的2路车,当时只通到医学院。可以看出路面还未铺上沥青还是砂石路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日下午吃晚饭又闹了一个大笑话,把食堂主任吃怕了。我们先遣队师生临时在水利厅招待所食堂搭伙,由于同学中午未吃饭,大家都很饿了抬出两筐馍(一人平均两个)一人拿一次就没有了,炊事员又抬出两筐,十分钟不到又没了不少同学还伸手要馍,食堂只好把准备第二天早饭的两筐馍拿出来才基本满足了大家的需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等同学们离开饭堂,主任就向老师提出不干了,这顿饭形均每人五个馍一斤面,像这样下去他得赔死了。后经领导和带队老师的再三解释,问题才算解决,同时,学生们吃馍实行了限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在哪里?王科长指着离一总队约三百米远离地面约一米的房基说那就是学校的教学楼,大家不觉哇了一声学校何时能建成呢?王科长接着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了早日建成学校,第二天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建校劳动。在大跃进气势的鼓舞下,人人参战个个争先,有的和泥、有的筛沙、有的从汽车上卸砖、挖排水沟……是工地上的标准小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建筑工人在师生们冲天干劲鼓舞下也快马加鞭。楼房一天天拔高,终于在当年12月建成了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宿舍,同学们在 1959年元旦前搬入了新校舍。</p> <p class="ql-block">楼是造好了,但楼内所需的课桌椅和木床家俱还在离学校约 20 华里的水岩沟木器厂。由于运输紧张和节约经费,学校决定发动同学们搬运,于是上千师生又投入搬运家俱的战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两人一张床,一人一个单人课桌或一把椅子,早饭后由学校出发,下午回来,每人发三角钱,中午在街上买个馕吃。每到中午,市区友好商场的那段大街上都是我校搬家俱的大军,浩浩荡荡长流不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经过同学们一周的努力,整个学校教学生活所需的家俱都基本搬回来了,学校在12月下旬终于全面上课了。</p> <p class="ql-block">1959 年初在全国形势的影响下,全校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活动:有的班正常上课;有的班参加社会的“大炼钢铁”。机械专业的学生分批到校简易的实习工厂生产劳动,参加制造剪羊毛机、喷雾器的各道工序中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开春后,桥隧建筑两专业的同学在“烧砖炼人”的号召下分批参加烧砖劳动,每天和泥、托坯、装窑、焙烧、出窑、背砖,劳动虽然十分苦累,但大家精神还是很愉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天下来满身泥土满脸油污,但大家觉得在劳动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学校增加了收入。据说一年下来勤工俭学收入达到 40 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学校搬迁到兰州后,乌鲁木齐铁三中搬入了该校址。交地方后,现在是乌鲁木齐第七十中学。这张图片是乌市七十中的校园,其中有红点的是原铁道学院的一栋教学楼(中)和两栋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尽管学习紧张,劳动苦累,尤其生活处于困难时期,但大家的精神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学校党团组织关心师生生活,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革命歌曲比赛、诗歌联唱、文艺汇演、各种体育比赛,基本作到了“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晚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少节目获得了局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学校篮球队经常与一工局代表队比赛,学校排球队则是一局排球赛的冠军。这段日子是我们学校从发展走向辉煌的创业初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起:程克山、吴鸿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