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嗨,大家好,过完年了,俺也该继续更新自己的《博物馆探宝》系列了。要问老头儿为啥这么积极,原因有二:一是分享自己的快乐,老祖宗说的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第二个原因更单纯,那就是预防老年痴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脑袋瓜子经常活动一下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俺原来打算跳过“晋国博物馆”,因为好多重点文物都在省博说过,留在这里的是复制品。但有朋友留言想看真品与复制品的区别,那就满足一下吧,同时也尽量介绍一些没有上交省博的精品青铜文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三晋石牌坊,造型为三个“晋”字的组合,与晋国博物馆隔着一条公路,但仍是博物馆园区的一部分(远处背景为博物馆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三晋”,俺看到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 。这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后来发生了“三家分晋”,晋国因此灭亡。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全省、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北中部、陕西省北部和中东部、内蒙古中南部的广大地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晋作为地名是指韩、赵、魏三国故地,后来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说法是指现山西省境内的三个古代行政区划:晋阳、晋中、晋南。晋阳即为今天的太原市及周边地区,晋中指的是今天的忻州、临汾等地,晋南则是今天的运城、吕梁等地。通常泛指整个山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在博物馆园区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俺的老习惯,身份地位的标志不能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村——天马遗址范围大致在山西省曲沃县的天马、曲村、北赵、三张四个自村之间,总面积约十一平方公里,共发现晋文化遗址296处,近千座晋国墓葬和数万平方米的居住遗址。其中九组十九座早期晋侯墓就位于位于遗址范围的中部。晋国博物馆就是依托九代晋侯和夫人的陵墓而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晋国从公元前1040年左右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改唐称晋,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晋绝不祀”,历时660多年。其间曾灭亡吞并数十封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然而,对于晋国(虞唐)的始封地却一直是个谜,只有司马迁留下“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寥寥数字(由于老祖宗们不用标点,这几个字还可以直接读作“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在其后2000多年中,各路学者先后考证出了多个地方的可能性,直到曲村——天马遗址的发现,才结束了这场争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带说一句:该遗址的发现实际已证伪了太原晋祠里的唐叔虞祠及其封地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好,下面该进博物馆看看了。</p> <p class="ql-block">晋国博物馆前广场的石雕《晋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博物馆园区门前有一副对联:“华夏故国,三千载唐风犹在;风云春秋,六百年晋韵弥新。”(老头儿注释:这里的“唐”不是指大家熟悉的“李唐”,而是指周成王“桐叶封弟”所分封的“虞唐”。)俺觉得这副对联就可以完美诠释“晋魂”二字的含义。(对联照片不放了。)</p> <p class="ql-block">晋国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第一代晋侯燮父到晋文侯的九代晋侯共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晋穆侯有两座夫人墓)分布。图中“申”字形和“甲”字形的是晋侯及夫人墓(最左上角小方形的晋文侯夫人墓是个例外,为无墓道直坑式墓葬),长方形的是车马坑,每组夫妇墓一座,均在墓之东侧,中间部分的小方形为陪葬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处晋侯墓地在历史上一直保存完好。然而,从1987年开始,安然无损近三千年的墓地遭受了不幸。在1992年盗墓贼最猖狂时甚至拥有枪支武器和炸药,公然用汽车运送盗掘的文物,还发生过枪战。同年,在国务院并协商军方的强力干预下对盗墓团伙进行了严打,才遏止了这股盗墓风,但已有8座晋侯夫妇墓被盗,部分陪葬墓和车马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盗扰,损失文物难以计数。仅山西警方严打盗墓团伙追缴回的青铜器文物就多达万余件,现已移交收藏在太原的“山西青铜器博物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这里盗走的。至于流失境外或私人手中的已无法统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都是晋国博物馆的背景资料,现在老头儿就请出最出名的晋侯鸟尊的真品和复制品,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对比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说一句,作为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如果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真品原件,就必须有所标注(不排除少数博物馆有作弊的),但老头儿好奇:有的博物馆标注为“复制品”,有的则标注为“仿制品”,在同等场合中,两者有区别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省博展出的晋侯鸟尊原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晋国博物馆展出的晋侯鸟尊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相比较,复制品的做旧痕迹明显,甚至刻意带上了黄色的泥土。老头儿觉得有点弄巧成拙了,青铜器再珍稀脆弱也是金属制品,收藏或展出时清洗掉上面的泥土应是基操,留在上面是怕别人认不出是假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真品这般丝滑则是另有原因。俺在“山西博物院”篇中说过,这件鸟尊曾被盗墓贼炸成一堆残片,是文物工作者花了大气力才修复的。也就是说,要像拼图一样把一块块残片拼接到正确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每块残片都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对于文物人员这手天衣无缝的修复技术,老头儿由衷地表示钦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头儿话痨的毛病算没得治了:这件鸟尊被修复并成为1/195的顶级国宝(以后遇到195件“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中的俺就这样表述了,省事儿),是文物界的幸事,但据俺所知,还有无数因盗墓损毁而无法修复的文物残片在博物馆库房中哭泣。记得1998年,国家曾在洛阳唐恭陵哀后墓前就地正法了盗掘此墓的盗墓贼,对盗墓贼形成了有力的震慑,但此举却被法律砖家强烈诟病而停止,唉……</p> <p class="ql-block">晋国博物馆中晋侯苏钟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俺在《博物馆探宝——山西博物院》中讲过关于晋侯苏钟的“隔空鉴宝”和回归、团圆的传奇故事,但这套国宝级(1/195呀)的编钟现分别收藏在山西省博和上海市博两处,是各自的镇馆之宝,普通人等闲难得窥其全貌。倒是这里的复制品,十六枚编钟看着整整齐齐,假假的一张“全家福”(笑)。而且,正因为是复制品,不必那么珍惜,所以运气好的游客可以听到博物馆小姐姐用它演奏的悠扬古韵(可惜俺不在运气好之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这件猪尊也是复制品,真品同样在省博。它高22.4厘米,长39厘米,器腹中空,器盖与器腹外底均铸有铭文“晋侯乍族飤”,也算是山西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但俺去省博的时候没看到,也许是俺漏过了,也有可能是“出差”巡展去了。这件复制的猪尊和之前的复制品鸟尊一样,也留下了不少泥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猪尊在商周时期常常作为贵族乃至王侯墓葬中的陪葬品,地位非常尊贵。目前各地出土猪尊文物数量不算少,但最著名的只有两件:一件就是山西省博的猪尊本尊,是西周时期的,造型活脱脱的就是驯养家猪;另一件是湖南湘潭出土的商代晚期豕尊,其形象凶猛拙朴,犬齿尖长,明显呈现野猪的特征。(参见老头儿的《博物馆探宝——湖南省博物院》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龙耳人足方盒(复制品)。做旧痕迹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点小遗憾:老头儿一时失察,把它和省博的人足方盒弄混了,以为在省博看到的就是其真身,其实它们并不是同一件。因此这件龙耳人足方盒的本尊俺并没有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俺在省博看到的其实是这件人足方盒(真品)。请注意两者的造型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复制品的话题就到这里,俺们还是看一下晋国博物馆收藏的真品文物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晋叔家父盘(一名“晋侯友父盘”)。这是留在晋国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此处的“晋叔家(友)父”是指晋穆侯之弟殇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叔”的背景故事:晋国早期的都城在山西翼城,是当代晋侯的居住地,宗室分支则往往封在曲沃,俺猜大概有看守祖陵的意思。到昭侯即位时,把曲沃封给其叔叔成师,人称“曲沃桓叔”。而随着分支势力渐强,经过几十年的博弈,最终在晋缗侯二十八年(公元前 678年),曲沃桓叔的儿子武公攻杀晋侯,夺取了晋国的最高权柄,又以举国之宝贿赂周釐王,获任命为新的晋国国君,并升侯爵为公爵,即晋献公。曲沃桓叔一脉成为晋国大宗,史称“曲沃代翼”,由此也可看出“晋叔”这个称呼的分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文物本身:这个盘长45cm、宽42.5cm、口径35.7、高20.5cm,是贵族用来洗手的。盘的四边是4条龙,其中张口的(图右侧)的龙是倒水的龙口。根据博物馆介绍,使用时由一个仆人(奴隶)捧盘,另一个拿一个“彝”从龙口倒水,贵族用中间的活水洗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晋叔家父盘细部特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盘底是一圈鱼,围绕着中间的青蛙,当水从龙口注入时,能感觉到青蛙在转,鱼在游,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器物。不过呢,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那只青蛙,看到四周那几条张着大嘴流着哈喇子的龙(别说,样子还挺萌),你又作何感想?(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到设计新颖、作工精美的程度,这个盘在国内同类文物中可排进前三。在它之上的另外两件分别是山西青铜器博物馆的“晋公盘”(从盗墓者手中追回)和上海博物馆的“子仲姜盘”(境外爱国商人捐赠),都是他们的镇馆之宝。遗憾的是老头儿到目前尚无缘得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晋侯“臣斤”(pi)簋(gui)。通高38cm、通宽44cm、腹径27.3cm,口径25c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俺本系列其他文章的朋友是不是对这个“臣斤”字还有点印象,没错,在山西省博展出“晋侯臣斤壶”也是同一座墓中出土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青铜盉(he)。通高38cm、通宽44cm、腹径27.3cm,口径25cm</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兔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晋穆侯墓中出土了四件青铜兔尊,两大两小,看似幸福美满的一家子。这是其中一件大兔尊,长36.6cm、宽13cm、高20cm。</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件青铜小兔尊。其中一件长20cm、宽8cm、高11cm,另一件略有差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晋侯墓地共发现七件兔尊,其他三件出自晋穆侯之父晋献侯墓(貌似这父子俩对兔子情有独钟),现存山西省博,其中一件背上为漏斗形(参见俺之前的文章)。所有七件兔尊内部都有酒类痕迹,据此判定兔尊的用途为盛酒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青铜壶。不知道具体名称,但依老头儿多年的观展经验,凡能在展厅中间单独占据一个玻璃展柜的展品,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定要高于靠墙成排展示的物件。这个青铜壶就是件独门独栋的展品,想来是珍品无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青铜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国博物馆在展品标牌方面做得很随意,像上面这一对展品,标牌名称就一个字“壶”。(别的展品也一样,得亏老头儿功课做得好,才勉强补上全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的展台。各种西周和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密集陈列,俺都看不过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说鼎和簋吧,按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规定中的诸侯七鼎六簋,是指“公”级诸侯,而此地所葬的九代晋侯都只是“侯”爵,墓中只能使用五鼎四簋,不过他们的夫人也可享受三鼎二簋的陪葬待遇。单独看并不多,架不住人多呀,整体算起来怕不得有七八十只鼎和五六十只簋,即使刨去被盗的、受损的和流散在其他博物馆的,这里展出数量也相当可观。至于其他爵、觥、尊、彝、盉、壶……等各类青铜器就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不会白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本来该去看博物馆的陵墓现场部分,但考虑到现在还是节庆期间(还没过正月十五),就不发照片了,避邪!俺只提示一点,这里的晋献侯车马坑是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陪葬车马坑,采用车马分葬的方式,总计葬有105匹马和48辆车,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秦陵已发现的车马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放几张关于中国早期姓氏和分封制的知识介绍,都是文字展板照片,大家自己看好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好了,晋国博物馆就到这里吧,下一篇去哪个博物馆还没想好,但应该离开山西去别的省看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下篇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前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