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日游

李雅俊

<p class="ql-block">齐文化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大道308号,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迁建,于2016年9月12日开馆。</p> <p class="ql-block">9:00不到,出租车费一百多元从桓台东岳国际酒店冒雨赶到齐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全国性的观摩活动,无疑是有吸引力,可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让同伴录音、录像现场,回头抽空“补课”,感受齐国故都文化、拜谒蒲松龄故居的热情,让我在酒店草草用完早餐,7:30义无反顾地冲进雨帘。</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还没开门,门口聚集着和我一样等着进馆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齐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是以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为基点,由历史陈列与专题陈列组成,基本陈列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八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厅,硕大的铜浮雕《海岱齐风》透出齐王的王霸之风,浮雕中人车马栩栩如生,似乎要破壁而出,透露出非凡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管子·轻重乙篇》记载,齐桓公依照管仲建议,对各诸侯国前来齐国交易的商人实行优惠政策,带着一辆马车来的,免费提供食宿;带着三辆马车来的,除提供食宿连马的饲料也包了;带着五辆马车来的,免费提供仆人。于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国一跃成为强国,齐桓公开创了春秋首霸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从公元前1046年太公望建立齐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齐王建灭亡,共经历了40位国君824年。这段历史分为吕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吕齐有32位国君,田齐有8位国君。在田氏代齐后,齐国的国号仍为齐,但国君的姓氏由姜姓吕氏变为妫姓田氏。</p><p class="ql-block">齐国的始祖是姜子牙,即太公望,他在公元前1046年辅助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并被封于齐地营丘,建立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p> <p class="ql-block">“齐”字的本义是指禾谷抽穗后整齐平展的样子,象征着整齐、一致。在古代,麦田的整齐生长象征着农业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先齐文化。</p><p class="ql-block">先齐文化主要指的是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距今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岳石文化,东夷人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p> <p class="ql-block">东夷族群构成和分布。</p> <p class="ql-block">东夷族首领民主推荐。突出的首领有太昊、少昊、蚩尤、舜、皋陶、伯益等。</p> <p class="ql-block">西周之齐。</p><p class="ql-block">西周之齐(太公封齐)。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的姜太公,以首功被分封齐地!</p><p class="ql-block">太公入齐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速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文化上采取因俗简礼,周文化与东夷文化并存,凸显了齐文化“开放包容”的内涵;经济上采取工商立国的政策,使经济迅速发达起来;政治上采取尊贤尚功,聚集一批人才,为国力强盛做了准备!</p> <p class="ql-block">太公介绍。</p> <p class="ql-block">协助武王观兵孟津,指挥牧野之战,兴周灭商。</p> <p class="ql-block">‌龙耳簋。西周晚期的一件青铜食器、礼器,被列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龙耳簋的造型独特,腹两侧饰有龙形鋬(把手),龙头向外,龙角向内,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加固了盖和身的弥合,使盖不容易脱落,设计非常巧妙‌。</p> <p class="ql-block">首功封齐,定都营丘,开启齐国。</p> <p class="ql-block">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p> <p class="ql-block">《六韬》,姜太公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总结。</p> <p class="ql-block">到了齐胡公时期,为防纪国暗算,齐胡公于公元前866年从营丘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在齐献公自立为君后,于齐献公元年(公元前859年),将齐胡公诸子尽数驱逐出齐国,并将都城由薄姑迁回营丘。还扩建营丘城,又因营丘临靠淄水,所以改名为临淄。</p> <p class="ql-block">人形足敦。1964年出土于临淄区河崖头村,系春秋时期的炊具 ,其独特的三人形足设计,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匠人的巧思。半园形,深腹,两侧各有一环耳,人形足,作跪状,双手置于膝上。盖微隆,上有4个环钮。腹、盖饰谷纹与蟠蛇纹,上涂绿色,底有烟炱痕。</p> <p class="ql-block">晏婴介绍。中国历史上与管仲并称的贤相。</p> <p class="ql-block">河崖头东周大墓葬。殉马之多,世所罕见。考古专家认为是齐景公之墓。</p> <p class="ql-block">兽形柄豆。造型奇特,做工精巧,五条盘曲的蛇上有一个坐姿的虎,虎的前肢托举着镂空莲瓣纹盘。让人惊叹于古代匠人的创意和技艺。</p> <p class="ql-block">兽钮鼎。</p><p class="ql-block">这个鼎高34.4厘米,口径31.2厘米。鼎腹扁圆,鼎盖中央有衔环,盖沿均匀分布着三个兽形钮,盖面饰虺龙纹、叶形纹及龙纹,鼎足为浮雕兽面纹蹄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工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齐威王介绍。</p> <p class="ql-block">鹰首壶。器口和壶盖为双目圆睁的鹰首造型,壶盖随着鹰喙的开启而打开。这个设计真是巧妙至极,既实用又富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五国相王故事。</p> <p class="ql-block">蒜头壶,战国时期的酒器,以麦口部似蒜而得名,展现出古代酒器的独特设计。</p> <p class="ql-block">雁足灯,1992年出土于临淄区稷下街道商王村,为战国时期青铜灯具。灯盘为凹槽圆形,直口,浅槽,平底,内有三锥形烛柱,底盘一侧为雁足形柄,雁足三趾向前,一趾在后,立于梯形底座之上,膝部和足刻画细致逼真。底座上面阴刻“於陵夫人”4字铭文。一般认为这只雁足灯是当时贵族女子的婚嫁用品,古人认为,大雁是最能表示爱情忠贞的动物,因此自周起,大雁就是婚礼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礼物。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青釉蟠螭纹瓷罍,出土于临淄区辛店街道安乐店村。这件瓷罍保存得非常完好,通体覆盖着青釉,胎骨坚硬,造型优美。</p><p class="ql-block">瓷罍的盖和腹部装饰着蟠螭纹、菱形纹和乳钉纹,这些纹饰在黄河流域极为罕见。它的发现为研究北方陶瓷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齐国纺织。</p> <p class="ql-block">齐国漆器。</p> <p class="ql-block">齐国玉器。</p> <p class="ql-block">齐国刀币。刀币从春秋时期即流行于齐国,种类很多,厚大精美。从面文、形质看,越早形体越大,制作越精。而至后期,铜质渐粗糙,形体变小。大约到战国中期威、宣之时(公元前378-前324年),齐国国势达到鼎盛时期,齐国境内的刀币皆统一于“齐法化”的形式。</p><p class="ql-block">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牺尊。错金银镶嵌铜牺尊,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被誉为“国宝牺尊”。‌这件牺尊仿牛形,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文,庄重华丽。,出土于淄博临淄区稷下街道商王墓地,出土时间为1982年。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全身错金银丝,组成几何形图案,头顶、鼻梁、眉毛以及盖上的绿色部分由绿松石和孔雀石铺填。牺尊的设计巧妙,牛背上有一个盖儿,盖儿是一只长脖子扁嘴巴的禽鸟,鸟的脖颈向后反折,嘴紧贴在背上,形成半环形的盖钮。</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高超手工业技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郾王剑。这把剑是在1997年7月在临淄的淄河河滩上偶然发掘出来的。剑长59厘米,宽4.2厘米,重1千克。剑脊上铸有“郾王职作武跸旅剑”八个铭文,“郾”通“燕”,这把剑是燕昭王姬职赐给前线武将的宝剑。剑身挺拔庄重,茎为扁圆形,在茎的两面各有一凸起的棱深入剑身。这柄锈迹斑斑的剑是战国燕昭王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六国大军伐齐的存世实证,也更正了《史记》中对燕昭王名为姬平的误载。</p> <p class="ql-block">五国攻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4年,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秦国五国联合攻打齐国的战争,五国在短时间内攻下齐国70余城,直入齐国都城临淄。五国伐齐对战国整体格局影响巨大,此前实力超群的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秦、齐两强东西对峙的格局也转变为秦、赵两国的争锋。</p> <p class="ql-block">矩形大铜镜,呈竖长方形,背面中心和四角各有一个柿蒂纹座的拱形三弦纽,其间饰云龙纹,线条刚劲流畅,栩栩如生。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厚6厘米,重56.5公斤。其形制之奇与形体之大,前所未见。其用途可能有如今日之穿衣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汉时期铁甲。</span>如果不是经由文物修复师的巧手,我们很难想象眼前这堆鳞甲的结构及样式。</p> <p class="ql-block">丙午带钩,汉代,长16厘米。上端曲首兽形钩头,钩身饰有浮雕禽兽纹。钩尾镂一勾嘴长冠,双爪抱鱼体,翅从肩部伸出似鹰鸠;钩首镂一双爪撮鱼尾,口含料珠。背嵌银质“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隶书铭。通体嵌金银丝,做工非常精美,是带钩中的精品,也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金鐏。鐏是古代兵器戈木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这件金鐏纯金制成,225克,将近半斤,两千年来,光亮如新。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纯金鸳鸯装饰的铜戈,现存于国家博物馆。一般的鐏都是青铜的,而拥有金鐏铜戈的人,应该有较高的军权和尊贵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银豆。1979年出土于汉齐王墓。高11.0厘米,口径11.4厘米。子母口带盖。顶置三个铜制兽形钮。器身及盖面均捶揲两圈尖瓣形凸泡饰,尖端相对,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鎏金熏炉。通体鎏金,带透雕龙纹盖,肩部有铺首衔环。炉腹錾刻铭文“左重三斤六两”和“今三斤十一两”。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工艺的精湛和严谨。</p> <p class="ql-block">莲勺宫熏炉。西汉时期的熏香器具,制造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该熏炉高24厘米,口径26厘米,炉柄设计为两段嵌套式,方便取下炉身清理香灰。</p><p class="ql-block">熏炉的托盘口沿上刻有铭文,不仅记录了熏炉的重量和制造日期,还提到了制造者和监督者的名字,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管理制度‌。</p> <p class="ql-block">银盘,西汉初期王室器皿。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一号器物坑出土。同类器二件,侈口,平沿外折,折腹,平底。</p> <p class="ql-block">临淄故城的变迁与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齐国故城考古遗迹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p> <p class="ql-block">稷下学生守则《弟子职》。</p> <p class="ql-block">博士制度。</p> <p class="ql-block">高等大学堂。</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临淄城,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都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经过长达五年的抢救性挖掘、清理和修复,山王庄兵马俑终于得以面世。总计有516件兵马俑,它们作为齐国贵族墓中的陪葬品,属于西汉早中期时期。这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批综合性兵马俑。至今为止,全国共出土了八处兵马俑坑,其中除了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外,其余七处均属于汉代兵马俑,分别是:甘肃武威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俑群、陕西咸阳杨家湾兵马俑坑、陕西汉阳陵俑坑、山东济南危山汉墓、山东青州香山汉墓、江苏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以及山东临淄山王庄兵马俑坑。</p><p class="ql-block">山王庄兵马俑群以其建筑、人物、车辆、动物和器具等呈现出的生动场景,展示了西汉早期贵族出游的情景,同时也还原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和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齐文化博物馆播放的齐文化宣传片。</p> <p class="ql-block">两个多小时匆匆结束齐文化博物馆观览,打车前往管仲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管仲纪念馆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展示天下第一相——管仲生平事迹、《管子》思想以及历代宰相文化的专题纪念馆,是国家3A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雨如注,馆内无人。考虑这里较偏远且下雨,出来不好叫车,让师傅在馆外等候。</p> <p class="ql-block">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民为邦方、札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这对联以气壮山河之势书写后人的感怀。</p> <p class="ql-block">廊道介绍。</p> <p class="ql-block">管仲纪念馆。有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五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宰相馆。</p> <p class="ql-block">管子祠。</p> <p class="ql-block">管子祠大门楹联:</p><p class="ql-block">九会扬威,霸业当兴说仲父;</p><p class="ql-block">群峰吐翠,牛山有幸伴高贤。</p> <p class="ql-block">祠内诸多楹联。</p><p class="ql-block">一朝名相尊王攘夷,以匡天下</p> <p class="ql-block">四海游人溯古追史,自悟春秋</p> <p class="ql-block">掌紫纶,居紫阁,丰功长耀春秋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尊王室,攘狄夷,霸业永垂齐鲁天</p> <p class="ql-block">广场雕像。</p> <p class="ql-block">姜太公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永建年间。目前的建筑是1993年依托姜太公衣冠冢复建的‌。大门上的“姜太公祠”四个大字由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门柱上的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灭纣传佳话,辅周论封神”‌</span>由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撰写。</p> <p class="ql-block">“天齐至尊”牌坊,仿古的木质牌坊,四柱七楼,具有浓厚的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丘穆公祠”牌坊,四柱三楼的白花岗岩冲天牌坊‌。查资料辨识对联:太公穆公祖德昭百代,华域外域宗胤遍五洲。</p> <p class="ql-block">“太公在此”,神上之神,驱邪诛乱。</p> <p class="ql-block">姜太公祠主殿。</p> <p class="ql-block">让师傅等我从姜太公祠出来,再送我到蒲松龄故居。这估计也是师傅一路等我的原因。一个多小时后,来到马路边标有“聊斋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聊斋城”,“中国”,巨大石刻,“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气派!</p><p class="ql-block">出租车司机估计也不太熟悉这里的路,在外面让我下车了。踩着满地积水,冒雨一路走一路问才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指示很清晰,墙体很文艺。</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村落蒲家庄村。</p> <p class="ql-block">雨幕中静默的村舍和村道。</p> <p class="ql-block">路牌下醒目的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蒲氏泽后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880年,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由蒲松龄第八世孙蒲应下建造,1947年2月23日,一司令员指挥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中一举歼敌7个师56,000人,2月24日,陈毅司令员进驻蒲家庄做为期一个月的休整。蒲世泽后堂就是当时的华野整军司令部旧址,曾留下了陈毅将军在蒲家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该房屋建造风格独特,体现江北之建筑风韵,传承了谱氏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现在房屋的主人是蒲先蓬,蒲松龄十二世孙,蒲松龄后代都保留了书香门第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故居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塑像。</p> <p class="ql-block">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于一九八零年建立的。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p> <p class="ql-block">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的前身是蒲松龄故居。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抗日战争期间,故居毁于日军战火,仅剩残垣四堵。故居曾在1938年遭日本侵略军焚毁,蒲松龄九世孙蒲文魁弃家出走东北。济南解放后,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非常重视蒲松龄故居及其文物的保护工作,派员了解蒲松龄故居及墓园损毁情况。</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著述展。</p><p class="ql-block">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二百余万言。该展室大致介绍了蒲松龄著述的版本和传播情况,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件等共三十余种近百册。</p> <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上半部手稿影印件,原件收藏于辽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手稿复印件。</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不同语言的版本和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专著。</p><p class="ql-block">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竞相传抄。《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20世纪以后,不仅《聊斋志异》仍为人爱读,而且其中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现在已有日、美、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近20余种语言的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馆藏名人字画展。</p><p class="ql-block">主要展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当代文化名人创作的一大批题咏蒲松龄的字画作品,如郭沫若、老舍、田汉、叶圣陶、胡厥文、王昆仑、刘海粟、俞平伯、钱伟长、赵朴初、阳翰笙、聂绀弩、吴组缃、端木蕻良、王力、吴作人、启功、范曾、周而复、张友渔等,共六百余件。该展览采取周期轮流展出的方式,定期更换。</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词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王力题词。</p> <p class="ql-block">老舍题词。</p> <p class="ql-block">熊伯齐题词。</p> <p class="ql-block">白描蒲松龄像。</p> <p class="ql-block">书画。</p> <p class="ql-block">馆内风光。</p> <p class="ql-block">冒雨参观的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画像。该幅画像,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的。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该像原由蒲氏后裔世代相传,1954年捐于故居。1961年由故宫博物院揭裱修补。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将此像定为一级文物藏品。</p> <p class="ql-block">出门雨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等车时再拍庄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