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亚新广场 壹天聚乐部

潘祥康

<p class="ql-block">位于长寿路401号的“壹天聚乐部”亚新店是以“时光”为主题进行设计和打造的。</p> <p class="ql-block">壹天聚乐部亚新店有定格各个年代特点的照相馆场景。</p> <p class="ql-block">还有各种装饰</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个像框是“道具”,人站在像框后面,效果就相当于把人像照请人制作了一个像框。</p><p class="ql-block">当然也可以作为背景。</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个佈景就带有中国园林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孔雀(?)破墙而出了</p> <p class="ql-block">走廊上有不少可以引起老人对儿时回忆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我翻拍了一些,有些照片还加了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基本上是根据手机对照片的“提取(图中)文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地方?我似乎没有见到过。</p><p class="ql-block">噢!长寧區業余軍事體育學校跳傘塔。</p> <p class="ql-block">虹口大戲院</p><p class="ql-block"> 1908年,西班牙人雷馬斯在乍浦路上用鉛皮搭了一個 「鐵房子」,這一搭,搭出了上海、乃至中國的第一家正規影院-虹口大戲院。原本250個座位,在10年後擴建至710個,還裝置了暖氣設備,在當時的遠東實屬豪華級的電影院了。此外許多地方戲也在這裹粉墨登臺。記得滑稽戲《三毛學生意》嗎?1956年首演就在這裏一炮打響,最後又拍成了電影。 </p> <p class="ql-block">十六鋪新客運站</p><p class="ql-block">(1982-2004) </p><p class="ql-block">150年前的上海縣,將城廂內外劃分成了16個鋪,其中區域最大、最熱鬧的「十六鋪」,作為口耳相傳的地名被保留了下來,也見證了自己曾經「遠東最大碼頭」的歷史記憶。70年代改建後的十六鋪新客運站,也因擁有自動扶梯、攝像頭監控和7個漂亮的候船室這三大亮點轟動一時。</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 十六鋪碼頭再次提升改造完成,正式更名為十六鋪旅遊碼頭。</p><p class="ql-block">上海俗語中,「剛從十六鋪上來的人」特指對上海一無所知、不懂上海規矩的人,略帶贬義。但是,對於當時千千萬萬的靠水路坐船到上海的人来說,十六鋪可能就是他看到上海二字的第一個地方,也是到上海記住的第一個地名。</p> <p class="ql-block">上海體育宫</p><p class="ql-block">(1957-1997)</p><p class="ql-block">人民大道300號的上海大劇院,便是由上海市體育宫改建的,而體育宫的前身,則是人民公園西南角的跑馬廳看臺。1957年第一次改建後成了許多室內體育項目的訓練基地,徐寅生、李富荣、陳祖德、胡榮華等也都在此訓練。1982年,室外田徑場改成了溜冰場,除了熱愛旱冰的年輕人外,甚至能看見金發的外教指導紅領巾們飛馳。</p><p class="ql-block">1993年,體育宫搬道至普陀真如,原址建上海大劇院。</p> <p class="ql-block">曹家渡花鸟市場</p><p class="ql-block"> (2006-2017) </p><p class="ql-block">2006年開業的曹家渡花烏市場,有著普陀、靜安、長寧三區交界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它不僅吸引了眾多花烏愛好者,也有很多批發商長期光顧。可以說能想到的花、甚至稀有品種在這裏都能買到,而且價格親民,往往是其他花店的十分之一。所以自然成為老上海花烏愛好者的購物首選地。</p><p class="ql-block">過去許多不養花種草的年輕人也會來此地,因為結婚时用到的婚車會在這裹紮製。</p><p class="ql-block">不過對於大部分上海人最熟悉的,還是一樓的花市.花市價格便宜.往往是外面花店十分之一的價格,原因是信赛就是很多花店的進貨地。</p> <p class="ql-block">吳淞路閘橋</p><p class="ql-block">(1991-2009)</p><p class="ql-block">为了缓解外白渡桥的交通矛盾,同時又要兼顧防汛要求,蘇州河上的第三座閘橋--吳淞路闸桥在1988年動工了。全長838.26米的整橋雖然在1991年通車後僅僅服役了18年,卻成功擋潮23次。台風來襲時,也曾抵擂住5.72米這個歷史最高潮位的侵襲。隨著外灘隧道的開建,外白渡桥的车流壓力得到缓解,吳淞路閘橋<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10月</span>「功成身退」,從虹口和黃浦境內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滬西工人文化宫</p><p class="ql-block">1961-2016</p><p class="ql-block">1961年、上海人口中的【西宫】正式对外开放。作為工人俱樂部,這里有湖心岛、影剧院、甚至人工湖,小朋友可以在这里划船、打游戏,玩激流勇进;年轻人来看看电影、河滨旁谈谈朋友、还有舞厅、弹子房、溜冰场;中老年人打牌、下棋、唱戏;小商品市场里挤滿了放学的學生,淘文具、买衣服、做美甲、吃小吃。这样不分年龄,老少皆宜的地方,现在也不多見了。</p> <p class="ql-block">人民广場大屏幕</p><p class="ql-block">(1994-2002)</p><p class="ql-block">1994年設立在人民廣場的大屏幕,不僅是「申城第一屏」,更是當時全中國最大的一塊LED屏,滾動播放新聞、廣告甚至流行歌曲的大屏自然成了顯著的碰頭地標。“人民廣場大屏幕下見!” 這是當時年輕人最常約的方式,大屏幕還配有分貝顯示,當時每次上海申花隊比赛,屏幕下總是人滿為息,平時80左右的分貝,到了進球時,總能飆到180分貝。</p><p class="ql-block">在2002年。人民廣場進行了改造,矗立在那里有8年之久的大屏幕被拆掉了,很多人都為它的消失而感到可惜。</p> <p class="ql-block">虬江路市場</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2021)</p><p class="ql-block">還沒有電商平臺的年代,想要組裝個半導體收音機,或者電器需要换配件,跑一次虬江路總沒錯。作為上海最早的跳蚤市場,虬江路市場分為三大塊,上海音像城、電子数碼商廈,和中間一排破墙而開的小店。由於產品都缺乏售後保障,「卡頭」好像也渐渐成為虬江路商品的代名詞。至於價格,問起来都是最低價,買起來都是原價。能撿到皮夹子,算你有真本事!</p> <p class="ql-block">五角場環島花園</p><p class="ql-block"> 1929-2003 </p><p class="ql-block">1929年的「大上海」計劃,將淞滬、翔股、黄興、四平、邯鄲路,這5條馬路交會,從中心廣場向外輻射,猶如五只觸角,「五角場」由此得名。80年代的五角場一帶集中了海陸空三大軍種,周邊又有復旦、同濟、財大等高校,馬路上曾經都是軍人和學生,加上楊樹浦工廠雲集、住宅成片,以及黄浦、盧灣大量動遷戶的湧入,五角場始終川流不息、人潮湧動,無論怎麼改造,市井又随性的五角場都總能喚醒上海人的「集體記憶」。</p><p class="ql-block">2006年,由已故視覺藝術大師,陳逸飛領衡設計的五角場巨蛋建成。</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6日,幻彩景觀燈正式亮燈。</p> <p class="ql-block">大千美食林</p><p class="ql-block">(1981-2001)</p><p class="ql-block">衡山路、華山路、漕溪北路、虹橋路、肇嘉浜路這五條馬路交匯的路口,有一棟7層樓的建築,裏面囊括几十家全球美食餐廳,可容納4000人同時用餐,它就美食王國-大千美食林,也是上海人的美食回憶,除了吃飯,許多人慕名而去還為了乘一乘升降電梯欣賞到整個徐家匯的景色。</p><p class="ql-block">1999年,徐家匯商圈競爭愈發激烈,大千美食林選择退出·</p><p class="ql-block">2001年太平洋数碼二期正式開業,地址是已人去樓空的大千美食林,徐家匯的商業也開啟了邁向數碼時代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南京路西藏路環形天橋</p><p class="ql-block">(1985-2003)</p><p class="ql-block">1985年,聯通市百一店、新世界百貨以及精品大廈等人氣最高的商廈的「上海第一天橋」落成。在南京路成為步行街前,天橋是無可替代的地標,每天都有無數行人走過。除了能在天橋上俯瞰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之外,有能力在這座天橋上打廣告的,也都是当时家喻后晓的品牌。</p><p class="ql-block">1999年由於南京路建成步行街,東西向不再通車.加上地下的通道建成,這座天橋已經於2003年被拆除.跟随一起的還有市百一店斜對面精品商廈以及曾經的音樂書店,變成了地鐵2號線出口。</p><p class="ql-block">多少人还记得当年「荣华楼」的金利来广告牌。</p> <p class="ql-block">上海電视塔</p><p class="ql-block">(1971-1998)</p><p class="ql-block">始建於1971年的「上海電視塔」,也曾是「中國第一高塔」,210米的高度,是國際飯店的兩倍半。在高樓大廈寥寥無幾的時代,很多地方都能一眼看到它。80年代高樓拔地而起,電視信號因為建築阻隔,市民家中的電視熒幕上總是「雪花飄飄」。1998年4月30日,伴隨上海人走過九千四百多個日夜的電視塔功成身退,接力棒至此交給了東方明珠。</p> <p class="ql-block">華亭服装市场</p><p class="ql-block">(1984-2000)</p><p class="ql-block">有「上海小香港」之稱的華亭路服飾市場於1984年開業,高峰期400多個攤位的攤主各顯神通,讓當時的華亭路做到了與世界服飾潮流同步:喇叭褲、太子褲、健美褲……無論你聽到什麽有關服飾的新名詞,都可來華亭路淘實物。款式新、價格低,造就了屬於華亭路時代的时尚传奇。</p><p class="ql-block">曾有調查结果顯示,每100個光顧華亭路的人中至少有40個是老外。許多香港人、日本人随团來滬旅遊.特意點名要去华亭路購物。不少欧美人只要一到上海,華亭路必定是他们一個重要购物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亞洲第一彎</p><p class="ql-block">(1997-2008)</p><p class="ql-block">建於1997年的延安路高架至中山東一路下匝道,被稱為亞洲第一彎。雖然短短幾十米,但視野穿過兩边狭窄的高層建築之後,豁然開朗,黄浦江及浦東陸家嘴金融區毫無遮擋地呈現眼前,驚嘆之余左轉,又被瞬間出現的萬國建築群與車流匯聚的燈光所震撼。</p><p class="ql-block">2008年2月23日:為配合外滩隧道工程,此段下匝道永久拆除。消息引来了無數上海人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自鳴鐘</p><p class="ql-block">(1924-1959)</p><p class="ql-block">1924年建於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與小沙渡路(Ferry Road今西康路)路口中央。塔高14米,為當時滬西第一高度,每隔十五分鐘必鳴,聲震數裏,遠近可聞。逐漸成為此區域標誌性建築,方圓幾公裏區域皆被稱為大自鳴鐘。1959年大自鳴鐘因嚴重阻礙長壽路交通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梅龍鎮伊勢丹</p><p class="ql-block">(1997-2024) </p><p class="ql-block">1997年梅龍鎮伊势丹在南京西路亮相,從外觀到內部都讓當時的上海人彈眼落睛。商場裏多是其他地方見也見不到的海外品牌,一件童裝就能賣到1000塊。還有些獨家招攬的日本品牌,店門口會有日本禮儀小姐,坐電梯下樓营業員會向顧客鞠躬,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作為上海最早的高端商場,在馬路上拎著伊势丹的購物袋是非常洋氣時髦的。</p><p class="ql-block">華亭伊势丹是中國內地的第一家伊特丹門店,於1993年開業,店裏匯集了较多上海人喜歡的品牌,以銷售女装為主。</p><p class="ql-block">2024年因租约到期,離开了南京西路。</p> <p class="ql-block">銅川水產市場</p><p class="ql-block">(1996-2016)</p><p class="ql-block">1996年占地2.6萬平方米的海鮮批發市場開業,第二年就收回了全部的投資。</p><p class="ql-block">除了市民们能在那里买到价廉物美的水产品以外,普通的食客,晚上还能在那里吃上夜排檔:只需批發價和少許加工費,就能享受鮮活的海味,從撈出到上桌的一氣呵成,這樣現點現買現做現吃的海鮮記憶.只屬於銅川路。</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传呼电话</p><p class="ql-block">1952年,上海開始試行傳呼公用電話。两三平米的亭子,4部電話、3位接話員,是最原始的傳呼電話亭配置。改革開放以後,做生意的、外地出差的、留洋的人多了起来,上海幾乎每條弄堂口都出現了公用傳呼電話亭、叫一次3分,打電話4分。叫戶的電話員,沒有一個嗓門不大的。</p><p class="ql-block">90年代,随着每戶都可以申請一部家庭電活,公用傳呼的生意就慢慢冷清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老虎灶</p><p class="ql-block">老虎灶是供應熟水(開水)的地方,報載上海最後一只老虎灶於2013年消失。據說燒水大灶一天要燒掉三、四百斤柴爿,上海話喜歡把損耗大的叫老虎(如電老虎),所以就有了「老虎灶」的叫法。當時的老虎灶都有自己專門製作的竹籌子,大家會買一大把放在家裏,泡開水時帶一根,泡一瓶。如果早上來不及生灶子、燒開水的,老虎灶泡一瓶,將隔夜的剩飯搗碎沖泡,放上兩根蘿蔔幹,一碗正宗泡飯下肚,色色一一的去上班。</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糧油店</p><p class="ql-block">80年代的老上海,每個人的記憶裏,離家不遠處都有個熟悉的糧店。這些糧油店多以數字命名,「第一糧油」、「第二糧油」……不同區域的人絕不會搞錯自家附近糧油店招牌上的數字,比門牌號更管用。「糧店隔壁」、「油醬店樓上」曾是周圍鄰居們約定俗成的方位指代。許多人建保留著【零拷醬油)、【拎米袋買米]的共同記憶。</p><p class="ql-block">由于粮食制品是定量供应,那个时期除了要带上米袋或柃桶,購糧證和糧票也必须帶上。你递上去錢數、糧票和購糧證,由糧店职員在購糧證內页表格上填寫購買日期和数量,盖個红章然後还给顧客。</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時髦穿衣經</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之前,上海是引領服飾時尚的橋頭堡。那時但凡有人來上海探親出差,身邊的親朋好友必定拜托他買點衣服回去:西裝首選培羅蒙,皮衣必定第一西伯利亞;女装有鸿翔、朋街,男裝茄克衫不是人立就是開瑞;女鞋有藍棠,男鞋有博步,運動鞋有回力。而平日裏上海人穿衣,往往以時髦得體、華而不貴讓全國人民羡慕,即使是六七十年代,全國服裝一片「藍灰色」,大家也會通過一些「小修飾」和「小動作」,為單一的服裝添上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確良」過去的襯衣多為棉布,工藝簡单製作的也比較粗糙,穿了幾次後就皺巴巴的。的確良作為當時新出現的化纖紡品,不容易起皺,結實耐用、色彩鲜艷、質地挺括,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布票,幾大優勢讓它迅速攻占市場,成為了時髦和洋氧的象征。當時的青年人上穿「的卡」上裝、下穿「毛的」褲子,被稱為「上的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领子」 又稱「節约領」,即用的確良的零頭布料,製成一種只有襯衫领子而無大片衣袖的衣飾,既節约了大塊面料費用,又節省了製作以及清洗之成本,穿在外衣裹,只露出一只漂亮挺括的领子,襯衫的功能與神采絲毫不減,可謂一舉数得也。</p><p class="ql-block">「假領頭」的發明,不僅體現了老一輩上海人的聰明與狡點,還顧及了自己的錢袋與體面,翻行頭全靠假領子。有些外地朋友時常納悶,老是見上海人的襯衫不斷翻新,心生羡慕:「上海人真是又小開又小資啊!」,殊不知上海人的襯衫,一天一個樣,其實都只是一只「假領頭」在變戲法。</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乘风凉</p><p class="ql-block">上海話裹沒有「乘涼」這詞,只說「乘風涼」,特指夏季晚上在弄堂口、馬路邊借乘一些「穿堂風」納涼。吃完晚飯,一個小板凳,一把蒲扇,幾個老鄰居,聚在弄堂口乘乘風涼,解解暑,嘎嘎山湖,一晚上就過去了。在一些有庭心(天井)的弄堂,熱心的鄰居還會從井裏打兩桶涼絲絲的井水,把暴曬了一天的水門汀澆一遍,降低地面的熱氣。在那個居住環境局促的年代,酷暑盛夏,於弄堂口乘風涼甚至過夜,不失為老上海們一種經濟實惠的避暑妙招。</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差头牌子</p><p class="ql-block">老上海作為一代經典車型,是那個年代上海的出租車主力軍之一。</p><p class="ql-block">1991年11月25日,最後一臺上海牌轎車從上海汽車製造廠下線,走下了歷史舞臺。</p><p class="ql-block">機動三輪車是另一種思路,七、八十年代,外罩统一新「馬甲」的它雖被戲稱作「烏龜殼」,跑起來可不比兔子慢,加上廉價靈活的優勢,是當時除公交車外上海公共交通的主力軍。</p><p class="ql-block">1988年,魔都人在未來幾年最愛的兩廂夏利誕生了,市民親切把這輛紅紅的小車稱為「小夏利」,10.8元的起步費讓很多打車的人毫不猶豫地舍棄了14塊4的普桑而選擇夏利,據說,第一批開夏利出租車的的哥在那個年代被列入[富人」行列。</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上海出租車車型選擇多,價格也分檔。</p><p class="ql-block">起步費10.8元的有夏利、波羅乃茲、莫斯科人、拉達(東歐及前蘇聯生產汽車);</p><p class="ql-block">起步費14.4元有日產公爵、皇冠、三菱格蘭特、雪鐵龍等,</p><p class="ql-block">此外還有比較少見的起步費為8.1元奧拓、老上海,</p><p class="ql-block">起步費為13.5元的捷達、富康</p><p class="ql-block">起步費為18元的奥迪100、福特天霸等,品類繁多。</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飲料老牌子</p><p class="ql-block">紅寶橘子水在當年孩子們的心裏可是代表著愛馬仕般高檔的「橘子水」。它不像正廣和玻璃瓶的汽水那麼低廉,用的是現在依然流行的「利樂磚」式的包裝(但當年應該利樂公司還沒進中國,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新潮的技術),而且吸食方便又衛生,加上大小適量。所以大人們在春遊的時候都會給孩子準備一包,翻看小時候照片,也有不少同學們排在一起喝紅寶的鏡頭。</p><p class="ql-block">烏梅汽水、鹽汽水、幸福可樂、莱蒙....在很多老上海人眼中,去弄堂口的小煙纸店裏買上一瓶正廣和汽水幾乎就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喝汽水的「儀式」也是很「神聖」的,從老板手中接過汽水,很多人都舍不得立刻喝,一定要走回弄堂,在小夥伴面前「顯擺」一會,才依依不舍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嘬著喝完,最後把瓶子換回煙纸店.....</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吆喝声</p><p class="ql-block">沒有電喇叭和門面的年代,想讓弄堂裏的居民光顧你的生意,只能靠吆喝。好嗓門必不可少,但也是有訣竅的,哇啦哇啦肯定不行,嗓子很快就啞了。一番設計後,各行音調優美又朗朗上口的吆喝聲便钻進街頭巷尾,成為揮之不去的曲調。</p><p class="ql-block">「阿有啥壞額棕繃修伐?阿有啥壞額藤繃修伐 ? 」</p><p class="ql-block">老上海人喜歡睡棕繃床,大概是因為身上頸椎、腰椎的毛病會比睡軟乎乎的席夢思少很多。因為彈性好,當時的小朋友就喜歡在棕繃床上跳,跳得不好,棕繃就容易塌陷。以前的門都比較窄,去修棕繃還得用繩子把床從窗口吊下去,十塊錢是跑不掉的。修棕繃的以紹興人居多,所以這吆喝聲也常常帶著股紹興酒味兒。而修的時候鄰居也都喜歡圍觀,手藝好的話,立馬就會有新顧客預約「下單」。</p><p class="ql-block">「削刀磨剪刀!」</p><p class="ql-block">這是小辰光弄堂裹聽到最多個吆喝之一。随著一聲聲的吆喝,可以看見磨刀師傅在弄堂裹,穿來穿去的身影。磨刀師傅的標配,是一年四季都不换的一件外套,老老厚,還有交關補丁;師傅還戴一副同樣的袖套,一年四季都戴著,這袖套倒是藍得發黑,藍得發亮。正宗磨刀人,腔勢絕對要緊:拿一條長凳扛在肩胛上,長凳頂上绑了一塊磨刀磚;兩只分開的凳腳,一前一後,當中有不少橫木條撐著。來了顧客,便放下凳子,一頭著地,一頭頂牢肚皮。開始磨刀之前,總習慣性地往兩只手心裏各吐一口「饞唾水」。勿管是菜刀,還是剪刀,師傅儕要擺在眼睛前瞄一瞄,再朝磨刀磚上灑一點水,這樣才能正式開工。</p><p class="ql-block">「修~~~~洋伞!」</p><p class="ql-block">修-洋伞!阿有啥格坏格皮鞋修伐!迭格也是个老行当,换伞骨、补伞面、修皮鞋。搞熟勒,就会立勒弄堂口外头,找一个伐影响宁(人)车走路格地方,摆上个固定格摊子,就会经常有固定格客人跑来光顾。</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票證時代</p><p class="ql-block">1955年,第一套全國糧票發行。票證,可以說是計劃經濟的縮影,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大家吃穿用都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購買憑證,可以說買什麼都需要「憑票」。像彩電、收音機、自行車、缝纫機等一些大小電器的票證,更可算得上那個年代有錢都換不來的「奢侈品」。1993年票證全面退出,整整39年,「票證」見證了經濟發展和歷史變遷;告別票證,也就是告別了它所代表的物質匱乏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票證時代(二)</p><p class="ql-block">經濟發展的轉機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随著改革開放,物资慢慢豐富起来,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製度越來越松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给的範圍。到1983年,由國家统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雕立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之後,全國各地先後放開糧食及其他產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1993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長达近40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票證時代(三)</p><p class="ql-block">為了落實僑務政策,1978年10月,面向歸國華僑、僑眷的上海華僑商店,遷址到南京東路(現七重天賓館)。曾經避之不及的「海外關系」這時候成了「香饃饃」,來自海外的外匯匯入境內,僑眷、僑屬們兌換成人民幣後,就能按比例得到僑匯券。上海華僑商店憑「入場證」進入,服務對象就是面對持有僑匯券的僑胞,在商品供應上實行特殊照顧。比如自行車、電視機、冰箱、照相機,這些現在都不足為奇的商品,那時候需要在工作單位抽簽排隊才能買到,或者得靠「批條子」、走後門的緊俏商品,在華僑商店都能買到,無非就是除了人民幣價格外,還標註收取多少張「僑匯券」。</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股票認購證</p><p class="ql-block">1992年1月19日上海首次發行股票認購證 每張面值30元,後來認購證翻160倍。不少人靠這張認購證賺到了第一桶金。</p><p class="ql-block">1992年3月2日,股票認購證首次搖號揭曉,全市中簽21.4萬張。</p><p class="ql-block">1995年后股票发行改用全电脑上网定价发行方式,股票发行也实行了无纸化,从此股票认购证成了绝版的“现代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2.5.25豫园商场股票价格达到10.024元,</p><p class="ql-block">以后收藏界曾把1992年的认购证炒到12,000/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