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

魏敏彩

美篇:86351917<br>文.图:魏敏彩<br><br>&nbsp; &nbsp; &nbsp; &nbsp; 2025年1月28日除夕我们自驾到达襄阳。第一站游览古隆中。古隆中距襄阳城西约20里,是襄阳的代表景点之一。因诸葛亮躬耕、刘备三顾茅庐而著名。 <p class="ql-block"> 古隆中石牌坊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正面中匾上阴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两中柱上雕唐代大诗人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两边横匾上雕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古训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二龙戏珠等图案。背面中匾上方刻“三代下一人”,两边柱上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对联及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整个雕刻精良大气。</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197年~207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p> &nbsp; &nbsp; &nbsp; 三顾堂主体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nbsp;三顾堂前厅三间,后堂五间,均是硬山起脊建筑。门口的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中,“两表”指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两侧回廊镶嵌历代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br> &nbsp; &nbsp; &nbsp; &nbsp;明朝吴绶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武侯祠。诸葛亮死后被封为忠武侯,所以他的祠庙都叫武侯祠。武侯祠是明末清初建筑,距今400余年,四柱三房排可式门楼,这样悬挂式象征诸葛亮极高的地位。左右书:掀天&nbsp; &nbsp;揭地 ,形象地描绘了他出山之后的丰功伟绩。 &nbsp; &nbsp; &nbsp; &nbsp; 古隆中景区内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碑亭内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汉武侯像”,即诸葛亮的画像。‌这块石碑不仅记录了诸葛亮的历史贡献,为后人了解诸葛亮形象的提供了重要参考。‌ &nbsp; &nbsp; &nbsp; 诸葛亮以其智慧,三分天下,鼎足立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敬仰。 &nbsp; &nbsp; &nbsp; 这两句出自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希望他能修身养性、勤学立志。 &nbsp; &nbsp; &nbsp; &nbsp;武侯祠大殿。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写尽了诸葛亮精彩的一生,不愧为天下奇才。 &nbsp; &nbsp; &nbsp; &nbsp;草庐在隆中山畔三顾堂后坡上,为仿汉式建筑,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初建时是草亭,民国年间改为瓦亭。是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呈六角形,双层飞檐,碧柱红瓦,亭中一块大石碑上刻有“草芦”两个大字,字体苍劲端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曾在此拍摄。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草庐碑刻为祭祀石碑,正面刻“草庐”二字,背面刻“龙卧处”,寓意诸葛亮在古隆中的隐居地。石碑造型和细部处理甚为精美,为清嘉靖进士江汇题。 &nbsp; &nbsp; &nbsp; &nbsp;六角井,相传为诸葛亮旧宅中的生活用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 <p class="ql-block">  铜鼓台,清同治年间铸造,1933年重修。亭内放置一铜鼓,相传为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战鼓。</p> &nbsp; &nbsp; &nbsp; &nbsp;隆中书院是三国文化的展览馆,书院内陈列着大量历史文物和珍贵文献,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一生,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到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事迹和思想。 &nbsp; &nbsp; &nbsp; 腾龙阁建成于1998年8月‌。腾龙阁位于襄阳古隆中山顶,是整个古隆中景区的至高点,通高34米,地上十层地下一层。登上高塔可以眺望汉江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