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放养记(三)——龙陵篇

晶晶儿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我们从腾冲坐长途车到达龙陵,主要是为了去瞻仰“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在龙陵客运站乘坐专线车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 ~ ~ ~ ~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百日,日军占领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西方援华补给线,乃分路进攻缅甸。妄图截断中国国际救援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实现其彻底征服中国之野心。</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上旬,日军进犯缅甸,缅甸危急。应英军统帅之请,3月上旬,中国十万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戌、密支那等地与日军激战,但因同盟国各方协调指挥失当,一再贻误战机,而致作战失利。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数万官兵喋血异域,长眠野人山。远征军饮恨,且战且退,分路撒离缅甸。日军狼奔豕突,于5月3日陷国门畹町。数日之内,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皆论于日军敌手。日军与我军隔江对峙至1944年5月。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奋起反攻。其间渡江作战、夺取松山,围攻腾冲、三战龙陵、涤荡芒碗,历时八个月,于次年1月20日驱敌于国门之外,后与从缅甸向南反攻的中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反攻滇西(腾冲,松山,龙陵)。松山之役始于6月4日,终于9月7日,历时三月又三日,付出伤亡7773人,歼灭日军1288人的慘烈代价,成功收复松山,为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松山锁钥一启,滇西反攻大门洞开。9月14日,腾冲被攻克。此后远征军大军云集龙陵。经过激战夺取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至龙陵交通。10月29日,远征军集中兵力,向城区发起总攻。经过激战,终于11月3日,将日守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p><p class="ql-block">松山、龙陵两役,共歼日军11900人,占滇西反攻总歼敌数的56%;远征军官兵伤亡35984人,占伤亡总数的53%。松山乃中国抗战成功收复之第一块国土,为胜利与自豪的象征,充盈着大国之魂的正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公墓原址位于大垭口街子,距公路约30米,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第8军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墓主碑圆额,高2米,宽0.9米,碑文记载松山战役中第8军103师歼敌、缴获物资及敌我伤亡情况等,落款为“师长熊绶春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芳名录。1947年12月,部分将士骸骨迁至保山易罗池畔。解放后,墓两次搬迁,第一次迁往大垭口小学旁,2004年再迁至松山主峰下老干塘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战争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碑,镌刻“松山主峰”标志。</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1986年被列为龙陵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修筑的补给车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把暗堡精心布置在险要之地,暗堡深入地下,构筑简单,正好扼守下方的路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暗堡表面有巧妙的伪装,隐蔽,地面及上空均不容易发现,飞机炸弹和轻重炮弹也不容易破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宾舍</span>有普通型和豪华型两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园内长长的木栈道两边,是日军的各种军事设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体上多见日军挖掘的战壕、掩体、兵坑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散兵坑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猫耳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交通壕是连接战壕、堡垒等的通道,供日军输送物资、信息及隐蔽的纵向(与战壕垂直)堑壕。平面形状多呈曲线形或折线形,选择较短路线构筑,壕内侧壁连缀大量散兵坑。交通壕多为露天的,部分有盖,日军有盖交通壕一般在特别暴露的地段或堡垒周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4年8月20日,在“</span>马槽洼头”小山上,我远征军与日军敢死队展开近战肉搏,并最终守住阵地。</p><p class="ql-block">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打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战壕里就有62对,阵地上肢离体解,肠肺狼藉,人手脚、耳朵、眼珠和肠子随处可见,场面十分骇人,因此,后人将此山称为“肉搏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封神秘的远征军信件。</p><p class="ql-block">1944年松山战役结束后,八0八村民杨仲和在滚龙坡一名牺牲的远征军士兵身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件抬头部位的标志和当时公文信件中的“梅花”标志相似,信件内容语言别扭,格式怪异,似乎是用某种暗语写成。</p><p class="ql-block">是家信?是密函?还是情报?七十多年来没有人能解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多联体堡垒,是松山日军独创的一种阵地防御形式,一般由多个可单独作战的地下堡垒纵向布设而成。当前一个堡垒遭攻击时,后一个堡垒始终保持静默;当前一个暗堡被攻破时,后一个暗堡立即开火,使我远征军淬不及防。这样的多联体堡垒,多布设在我远征军必经的一些险要通道上,曾给我反攻部队造成许多重大伤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帽坡战场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红帽坡是战后起的名字,原名“大脑子梁子”,为日军松山主峰的侧翼主阵地。</p><p class="ql-block">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为了夺取围攻松山主峰的落脚点,组织兵力对该山梁实施重点突击,经过双方惨烈撕杀及干百发炮弹的反复轰击,将该山梁阵地彻底翻犁了一遍,以致原来绿色的山顶全被夹杂着血肉的红土覆盖,象戴上一顶红色的帽子。人们为此将其改称为“红帽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在松山的阵地共有七个主堡,分布于松山主峰、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每个据点一两个主堡,主堡两侧又构筑若干个子堡,阵地前构筑侧射潜伏小堡,用交通壕(部分有盖)相连接。日军主堡入口一般在作战壕内侧,挖一个地洞,距主堡十多米,洞口宽度90厘米,需弯腰进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挖掘的“松山主峰爆破坑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采用坑道作业爆破,图中这一巨大的落坑就是子高地爆破后留下的两个落坑之一。由顽敌辻义夫大尉率领的75名日军士兵,爆破之后有四人震昏被俘,其余全部被炸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采用坑道作业爆破,图中是子高地爆破后留下的第二个落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拾阶而上去瞻仰中国远征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陵乃中国抗日战争滇西抗战主战场,载中国远征军和民众之记忆,彰显了民族团结之精神。松山战役遗址经70余年风雨如昔,英雄气概历久而益彰。建远征军雕塑群于松山正宜其地,壮共御外辱声威以腾飞恰逢其时。</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夏装士兵、秋冬装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战车、女兵、盟军、老兵、战马、将军、驻印军计12个方阵402座雕像,按1:1.2的比例塑成。群像兵种齐全、结构完整、情态逼真、气势弘恢,极具感染力与震憾力。</p><p class="ql-block">雕像由广东佛山雕塑艺术家李春华先生制作捐赠。雕塑群占地总面积约17400平方米的基础部分由龙陵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历时一年有余,于2013年9月3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装方阵共有51座士兵雕像,中国远征军官兵穿着的夏装比较单薄,一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装备主要是美式和英式。为了把日寇赶出国门,远征军将士奋勇杀敌,肩负保卫疆土,收复失地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装方阵有63座士兵雕像,冬装方阵有50座士兵雕像。秋装较厚,冬装厚实,战场上,这些士兵永远冲在最前面,他们最能吃苦耐劳,也是牺牲最多的。远征军数万将士的热血洒入了滇西大地,是那么的悲壮、惨烈,他们是所有国人都应该敬仰与铭记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阵由21座小兵雕像组成,这些远征军娃娃兵的形象是根据一张真实的历史老照片为蓝本设计的,雕像身上的装备也依据照片。照片是1942年远征军入缅抗击日寇时在滇缅公路边美军记者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约7,000名娃娃兵加入了抗日队伍,当年的他们,最小的9岁,最大的也只有15岁。起初,因为年纪小,只能在部队里负责后勤工作;后来随着战事惨烈战士阵亡而兵力不足,娃娃兵们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民族解放奉献了年幼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望着这些身材还没有枪高,穿着成人军装的孩子们,止不住泪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远征军小兵名叫李占红(音),贵州人,当时只有13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阵由30座跪射士兵雕像组成,士兵手里的武器是毛瑟手枪,又叫盒子炮、驳壳枪,由德国研制,中国仿制并在抗日战场上广泛使用,是一种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可单发,也可连发。连发射击,须将木制枪匣安装到枪身上,托枪以控制枪口上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炮兵方阵由30座炮兵雕像组成。中国抗战物资大部分靠外援,这些士兵操作的迫击炮由当时的盟友美国援助。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且有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适合在较复杂的地形或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由28座雕塑组成,每座雕塑代表一位在2013年9月3日前尚在世的远征军老兵‌。这些雕塑突出展示了如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在世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旨在表达对他们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历史的深刻理解,让后人铭记远征军的悲壮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瑟夫 • 史迪威 (Joseph Stilwel)将军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星上将</span>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瑟夫 • 史迪威雕塑则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上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孙立人</span>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中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霍揆彰</span>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陆军一级上将</span>黄杰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中将宋希廉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中将李弥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中将王凌云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车方阵由两辆威利斯吉普车雕塑徂成。威利斯吉普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研制的一款军用越野车,车身高度不超过85厘米,便于隐藏,选用低压轮胎、四轮驱动,吉碧车速度快、自重轻,便于运输、通过性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马方阵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光下的远征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纪念碑,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塑群园区一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怀着沉重、悲壮又敬仰的心情离开雕塑群园区,在出口处等待回龙陵县城的专线车。</p><p class="ql-block">眼前,蓝天白云,山峦起伏,山脚下一派田园风光,不禁想起名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这一切却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进攻松山,历时95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span>伤亡7773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慘烈代价</span>,歼灭日军1288人,最终艰难地成功收复松山,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用鲜血与生命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我们,只有铭记整个滇西抗战这段历史,铭记先烈,才能不忘初心,筑梦未来。</p><p class="ql-block">行笔至此,想到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花好月圆之际,缅怀先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甚</span>。</p><p class="ql-block">愿世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让战争走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垂注拙作的新老朋友们,恕我不一一致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先生的照片,为我的美篇增光添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