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 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北京中轴线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静静矗立着钟鼓楼,它们宛如两位饱经沧桑的老友,默默凝视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往昔岁月厚重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钟鼓楼始建于元明时期,鼓楼在前,红墙朱栏、重檐歇山,透着古朴大气;钟楼在后,灰砖青瓦、形制庄严。鼓楼曾安置报时大鼓,往昔每日击鼓报暮,“挝鼓撞钟,以警朝夕”,那雄浑鼓声,伴着更夫吆喝,传遍胡同街巷,为京城生活定下暮归节奏。钟楼里的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清越,响彻四方,向百姓宣告黎明破晓、新日来临。</p><p class="ql-block">明清时,钟鼓楼是“官方报时中心”,精密的计时规制背后,是封建王朝对城市秩序把控。围绕它们,市井烟火蓬勃生长,胡同如脉络延展,百姓闻声起居作息、营生开市。老北京民俗在此扎根,春节、中秋等节庆,钟鼓楼盛装点缀,人群聚此祈福,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历经风雨战火、岁月侵蚀,多次修缮维护让它们留存至今。如今,虽不再司报时之职,可踏入这片古建区域,青石板路、飞檐斗拱、雕花门窗,依旧能“听”到历史回音。周边胡同藏着传统小吃、手工艺品店,老北京韵味流淌其中。钟鼓楼见证古都风云变幻,守望着城市过往与未来,成为北京文化长卷里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精神地标”,继续在中轴线讲述古老京城故事。</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日的北京,一下雪就美成了诗。</p> <p class="ql-block">登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二层悬挂的报时铜钟为明永乐年间铸造,重约63吨,是我国现存古钟中重量最重、铸造最早的,堪称“古钟之最”。钟体高大呈圆状,声音洪亮,且延展性好,延长音多。</p> <p class="ql-block">登上钟楼南望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登鼓楼</p><p class="ql-block">鼓楼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现仅存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p> <p class="ql-block">买钟鼓楼门票的时候,卖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鼓楼的楼梯高陡滑,问我上得去吗?我说没问题才卖给我门票。</p> <p class="ql-block">登上鼓楼南望景山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万宁桥</p><p class="ql-block">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古楼南侧,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与大运河交汇处,是两大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这里是元大都城的中心,是漕运船只进入什刹海和皇城的必经之地,桥上南北大街贯通,附近地区商贸旅游繁荣。一个地点,两种世界遗产标识,北京仅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p><p class="ql-block">什刹海边的烟袋斜街虽然没有附近的南锣鼓巷那么有名,但我个人感觉烟袋斜街更有韵味些。街上的大清邮局据说是我们第一座邮局,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边上还有座历史悠久的道观-广福观,也有一定规模,值得参观。是一条兼具烟火气和历史韵味的老街,如果您去什刹海游玩,推荐去那走走。</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夜景</p> <p class="ql-block">绮望楼</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北京中轴线的千年守望者,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这座承载着600余年历史的园林,不仅是俯瞰紫禁城全景的绝佳观景台,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内涵,被誉为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制高点和皇城兴衰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脉络:从皇家禁苑到市民乐园</p><p class="ql-block">- 永乐肇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修筑紫禁城的渣土堆积成山,初名“万岁山”,成为紫禁城的“镇山”。</p><p class="ql-block">- 崇祯悲歌: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景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自缢,标志着明朝覆灭,此处立碑成为历史地标。</p><p class="ql-block">- 清廷雅趣:清代顺治帝更名“景山”,增建五方佛亭、绮望楼等建筑,成为皇室登高、赏花、祭祖的御苑。</p><p class="ql-block">- 时代新生:1928年对外开放,2012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成为市民休闲与历史教育的公共空间。</p><p class="ql-block">二、园林布局:中轴线上的山水密码</p><p class="ql-block">- 五亭镇山:山顶依“五行”理念建造五座琉璃亭,居中“万春亭”为北京城中心点,东西两侧对称分布观妙亭、周赏亭、辑芳亭、富览亭,原供奉五方佛像。</p><p class="ql-block">- 一树倾城:东侧“明思宗殉国处”古槐虽为后世补种,却以铁链缠绕树干,无声诉说着朝代更替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牡丹国色:清代宫廷引种的名贵牡丹延续至今,每年4-5月举办牡丹文化节,重现“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盛景。</p><p class="ql-block">三、必体验亮点</p><p class="ql-block">1. 万春亭观景台:360度环视京城,南瞰故宫金色琉璃海,北望钟鼓楼晨昏暮鼓,西眺北海白塔映碧波,东观CBD天际线古今对话。</p><p class="ql-block">2. 晨昏光影秀:日出时分紫禁城笼罩金辉,日落之际西山剪影映衬晚霞,四季轮转间捕捉京城最美天际线。</p><p class="ql-block">3. 古树生态圈:园内千株百年侧柏、银杏、白皮松构成“活的文物”,秋日银杏大道金黄铺地,冬雪覆亭如水墨画卷。</p><p class="ql-block">四、文化隐喻:中轴线申遗的“龙珠”</p><p class="ql-block">作为7.8公里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点,景山与永定门、正阳门、故宫、钟鼓楼形成“龙脉”序列,其制高点地位象征“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这里成为解码古都规划智慧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景山前街</p> <p class="ql-block">宫门是寿皇殿建筑群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寿皇门</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p><p class="ql-block">寿皇殿建筑群是清乾隆十四年修建,是北京中轴线上古建筑群中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也是景山的核心区域和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是景山公园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春节灯饰</p> <p class="ql-block">景山蜡梅开,扮靓中轴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山公园二月中下旬,</span>科普园内北侧蜡梅已开放80%,香气扑鼻。远远望去,金黄点点枝间俏,恰似繁星落凡尘。</p><p class="ql-block">绮望楼东侧的蜡梅迎来了盛花期,满树繁花似锦,金黄的色彩与绮望楼相得益彰,为古建添加了一份春的气息,更显古朴典雅。从南门入口处走进不远,就能闻到蜡梅的香气,轻轻走近,深深呼吸,淡雅清香,微卷的花瓣,色泽金黄,虽是八九,它却依然开放。</p> <p class="ql-block">景山春季牡丹</p> <p class="ql-block">登上中轴之巅,俯瞰故宫全景</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位于故宫博物院正北,其最高处万春亭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站在万春亭南侧,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故宫全貌,千亩大地,宫殿巍峨,红墙黄瓦,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向东眺望</p> <p class="ql-block">向西远观北海</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辽代的“金海”,后经历元、明的扩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后花园。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西岸景区组成,拥有永安桥、永安寺、小西天、九龙壁、承光殿等众多主要景点。园内的北海是北京城内最大的湖泊,白塔是公园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向北远观鼓楼</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白塔是仿照西藏喇嘛塔的形式修建而成的。这座塔高有36米,是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写的经文,在塔顶上还镶嵌着鎏金的宝瓶。白塔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的地标之一。在北海公园里面还有琼华岛、永安寺、团城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西侧是北海公园,观日落夕阳下的北京如诗如画,魅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琼华岛永安寺静憩轩园内腊梅</p> <p class="ql-block">卫星拍照的故宫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故宫中轴线,南起午门,北至神武门,全长约为1500米。故宫中轴线不仅是故宫的核心区域,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精髓。</p><p class="ql-block">故宫中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所在地。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包括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神武门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宫廷生活的庄重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p class="ql-block">故宫的核心建筑,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如登基、大婚、元旦庆典等。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庄重与威严,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礼制思想。太和殿的建筑布局、装饰细节均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故宫,是一座凝固的史诗。春日里,繁花似锦,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夏日中,绿树成荫,为这座宫殿带来一丝清凉;秋时,金黄的落叶飘落在宫道上,诉说着岁月的更迭;冬季,白雪皑皑,故宫银装素裹,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美得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角楼</p><p class="ql-block">在故宫护城河,你可清晰的看到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角楼美姿,你会被那独特的建筑结构、精湛的技艺而惊叹-歇山顶式组合、九条屋脊构造如此完美。</p> <p class="ql-block">北海南门出去左转不远,就可以去照网红照片了。北京最著名的摄影打卡地-故宫角楼。无论冬夏,只要天气好,这里总会挤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太庙戟门</p><p class="ql-block">在紫禁城前面东侧的是太庙,西侧是社稷坛,这两组象征意义极强的建筑是根据传统的“左祖右社”的形制来布置的。太庙与社稷坛在中轴线上的存在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太庙享殿</p><p class="ql-block">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北京现存仅三座金丝楠木大殿,另两座是明十三陵长陵的祾恩殿、北海公园内西天梵境的大慈真如宝殿。太庙享殿是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大殿。</p> <p class="ql-block">好美的太庙 于梁柱间感受皇家气韵</p><p class="ql-block">走进太庙,仿佛踏入了历史的幽深回廊。</p><p class="ql-block">仰头望去,粗壮的立柱撑起巍峨的殿顶,纹理间满是岁月的雕琢。殿内的彩绘绚丽夺目,龙纹栩栩如生,似在诉说着往昔皇家祭祀的庄严与隆重。</p><p class="ql-block">脚下的石板,被时光打磨得光滑,承载过无数尊贵的脚步。而那一排排陈列的礼器,静静伫立,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与兴衰。</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手可触摸、目能望见的真实存在。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嗅到昔日皇家的气息,每一道目光所及,皆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p> <p class="ql-block">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这是皇权世袭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社稷坛</p><p class="ql-block">坛上铺有五色土:东青土、南红土、西白土、北黑土、中黄土。土由各地州府送来,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 <p class="ql-block">晚秋的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五色土和北面的拜殿(今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位于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p><p class="ql-block">辽金时为兴国寺。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唐花坞的花展(春节)。</p><p class="ql-block">走进唐花坞,迎面闻到阵阵的花香。杜鹃花、桃花满枝头,各种颜色的海棠花儿开的最多,颜色鲜艳,分外漂亮。玉兰花一丛丛花朵特别大,粉色山茶花正当时。</p><p class="ql-block">鲜花盛开的唐花坞,让你流连忘返,不忍离去。</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4月中旬郁金香花展</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形成于明代并于20世纪中叶扩建,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天安门城楼上南观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前的玉兰花是北京春天独特的景致。那紫玉兰盛开的时候,就像给大剧院增添了一件华美的外衣。它们傲立枝头,在全国两会召开这个特殊时期,仿佛也在参与这场盛会。每次看到大剧院与玉兰花同框的画面,都觉得特别和谐。玉兰花的美是那种大气又不失灵动的,花朵的颜色和大剧院的建筑风格相互映衬。在城市的喧嚣中,它们静静绽放,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让路过的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p><p class="ql-block">前门其实是正阳门的俗称,是内城的南大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北京城充满了故事,就像它是“哪吒城”的传说:元代就有雏形,后来演变成“八臂哪吒城”。正阳门是脑袋,瓮城东西开门是耳朵,两眼井是眼睛,东西的八门是八臂,安定门和德胜门是脚,皇城是五脏,天安门是五脏口,中间平道是食道。这传说背后是朱棣迁都时,刘伯温和姚广孝为建城与孽龙对抗的故事。这些传说让北京城的建筑都仿佛有了灵魂。走在城中,路过那些古老的城门,就像穿越回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前门箭楼</p><p class="ql-block">正阳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北京老城城垣结构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登上正阳门箭楼,一览前门大街的繁华,远观永定门城楼,领略中轴线的雄伟与规整。</p> <p class="ql-block">箭楼里的每一扇窗,都是一处北京风景。参观体验感非常好,尤其里面的中轴线非遗展,非常适合娃儿研学。</p> <p class="ql-block">中国铁道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天安门东南面是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现为铁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步行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儿</p><p class="ql-block">冬天来北京旅游的朋友们,可以来步行街走走,逛逛两边的古香古色的店铺,很适合拍照打卡留念。这里有很多北京小吃,不过味道一般,作为体验还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栅栏在清末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有全聚德、都一处、瑞蚨祥、同仁堂等老字号,也是中国电影最早的诞生地。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想象出当年的繁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p><p class="ql-block">位于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接合处,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桥地区</p><p class="ql-block">天桥,明清时期既有之,位于天坛西北、永定门以北、前门以南的中轴线上,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此桥历经多次改建,于1934年全部拆除。为再现中轴地标,于2013年在原址南侧重建。</p><p class="ql-block">天桥地区,因位于天桥附近而得名,非正式行政区划。清末民初,周边市井文化和往来商贸聚集,渐成北京特色风俗民情代表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国家自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地处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紧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p> <p class="ql-block">天桥印象博物馆对面是国家自然博物馆和天坛,相隔这条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元宵节之夜,一轮圆月同框祈年殿</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人月两圆,天气晴朗,一轮圆月如同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自北向南,缓缓升至祈年殿上空,自然与人文达到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最初名为大祀殿。清乾隆十六年改名为祈年殿,设计象征天空的圆满。是明清两代皇帝祈求丰收的圣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共有28根楠木大柱,中间4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外围12根檐柱代表12时辰。</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坐落在北京城南部,是一座集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观赏性于一体的大型公园,其占地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一、205万平方米的广阔天地,使得天坛公园有着恢弘的气势。一踏入公园,那宽广的空间感便扑面而来。从祈年殿到回音壁,从圜丘到斋宫,各个建筑之间有着合理且独特的布局。长长的神道仿佛是连接古今的纽带,引领着游客一步步深入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区域。大片的绿植与古老建筑相得益彰,在喧嚣的都市中独辟出一方宁静而宏大的天地。</p><p class="ql-block">1.建筑奇观</p><p class="ql-block">祈年殿无疑是天坛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那宏伟的三重檐攒尖顶,以其独特的蓝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殿内的28根大柱,象征着不同的寓意,结构精巧,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站在祈年殿前的广场上,人们无不被这座建筑的雄伟壮丽所震撼。</p><p class="ql-block">回音壁也是一大奇景。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的墙边,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对方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仿佛墙壁有了神奇的传话功能,让人惊叹于古人对声学原理的巧妙运用。</p><p class="ql-block">圜丘是古代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其最上层台面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名为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会显得格外洪亮,而且周围有层层叠叠的汉白玉栏杆环绕,整个圜丘显得庄重而圣洁。</p><p class="ql-block">2.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内古木参天,大片的松柏树郁郁葱葱。这些历经岁月的古树,有的树干粗壮得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在不同的季节里,公园有着不同的景色。春天,繁花盛开,五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在绿树之间;夏天,绿树成荫,为游客提供了清凉的避暑之所;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银装素裹的天坛公园又别有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3.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统的祭天表演重现了古代皇家祭祀的盛大场景,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装,遵循古老的礼仪程序,让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身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庄重与神秘。此外,还有民俗展览、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4.夜景魅力</p><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天坛公园在灯光的映衬下焕发出另一番迷人的光彩。祈年殿被灯光照亮,那蓝色的琉璃瓦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深邃神秘,与周围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灯光下的回音壁、圜丘等建筑也都像是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吸引着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这独特的夜景。</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以其巨大的占地面积、无与伦比的观赏性以及诸多吸引眼球的特色元素,成为了北京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景点。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建筑艺术追求者,还是普通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天坛圜丘坛</p><p class="ql-block">天坛在北京中轴线,气场强大,风景优美。篮瓦红墙艳丽炫目又不失庄重!古代帝王在这里祭天,为他的国他的民向天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旅游一定要来天坛走走,增强你的能量,接接地气,给你带来全年顺遂!这里不仅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更有自然优美的风景,是北京城的绿肺,值得体验!</p> <p class="ql-block">天坛皇穹宇</p><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由于曾误以为是声波反射而形成。的回声,故俗称“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生态园(7月),展览的叶子花为主。</p> <p class="ql-block">十月花坛</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初三角梅展</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菊花展(十月底)</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太岁殿</p><p class="ql-block">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也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农场所。</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包括焚帛炉、拜殿、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等。</p><p class="ql-block">进入太岁殿建筑群院内,驻足首先映入眼帘的“焚帛炉”。该炉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时期祭祀太神诸神焚祭品的场所,在祭祀礼仪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接着游览院内的“地祗坛”,这是明清两代用以祭祀诸地神的祭坛。结构为坐南朝北,北设棂星门三座,东西南三面各设棂星门一座。史载,先农坛的祭坛是一个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称为先农神坛。 “先农遗迹在,岁久古坛荒。”这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的。说的是先农的遗迹还在那里,只是经过岁月的长久,古老的坛庙都已经荒芜了。</p><p class="ql-block">继续游览来到“观耕台”,它建于清乾隆十九年,是皇帝观耕之处。走近观察,但见台平面呈正方形,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云龙纹。“岁岁躬耕耤,勤农皇考贻。”据悉,每年仲春亥日,皇帝会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以此来祈求农业丰收。“播种藉田成大典,设坛祭祀拜先农。”先农坛明清时期的耕田活动,还包括明清两代皇帝在先农坛举行的亲耕耤田典礼,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接着来到“明清耕田”(一亩三分地),它位于观耕台正南,是明清时期皇帝行亲耕礼的田地。“一亩三分地,八方四海天。”据介绍,乾隆帝耕地时最为热闹。他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户部侍郎播种。此时,仿佛听到乾隆皇帝扶犁执鞭的吆喝声。这里就是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能让人感受到古人对土地的深情。</p><p class="ql-block">继续游览来到“拜殿”和“太岁殿”,这里是祭祀官员们祭拜太岁神的地方。太岁殿,是先农坛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太岁信仰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体崇拜。气势恢宏的建筑,表现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让我感受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此时,来到复原的太岁祭祀坛前,仿佛听见岁月低语,似乎这里的古建筑,都在诉说着自己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从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出来,来到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外面东侧的神仓建筑群,它是先农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参观介绍显示,神仓建筑群整体布局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收谷亭、圆廪、祭器库,以及东西两侧的碾房和仓房。2024年,是移仓建设200年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进入神仓建筑群院内,院中间一个醒目的亭子存放了稻、黍、高粱、大豆、谷在内的五谷,并在亭内每个方向做了标识。 神仓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其主要功能是储存皇帝“一亩三分地”亲耕田地收获的谷物,用于皇家祭祀活动提供粮食祭品,故神仓被誉为“天下第一仓”。</p><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仓里的展览内容主要包括“神仓历史文化展”,通过文献、照片、模型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详细介绍了神仓的历史功能和文化内涵。展览设有碾房和仓房体验区,公众可以参与多个互动展示项目,了解耤田收获五谷“入仓”过程,认识古代农业工具和量器的变化,感受古人智慧。</p><p class="ql-block">穿梭于神仓建筑群,感受着神仓的厚重历史,似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庆成宫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先农坛神仓建筑群,步行到先农坛外坛东侧的庆成宫。庆成宫原名“斋宫”,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庆成宫是明清帝王在祭祀先农前斋戒的场所,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庆成宫首次面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进入庆成宫建筑群院内,但见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外宫门、内宫门、正殿、后殿,两殿中间院落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配殿。在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成果展》。</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建筑群组合体,北端为钟鼓楼,南端为永定门,全长7.8公里,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即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经逾7个世纪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庆成宫作为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之一,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p><p class="ql-block">参观完申遗成果展,就来到庆成宫正殿门前,映入眼帘的庆成宫建筑巍峨壮丽,红墙配绿瓦,与屋顶处的精美雕塑和墙壁上的图画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庆成宫正殿前“日晷”,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具有象征皇权和天地一统的意义,可以显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这个庆城宫殿前月台螭,又称为“龙头”,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继续参观,来到建筑布局恢宏,装饰精美的庆成宫正殿内。正殿的屋顶为皇家建筑等级最高的庑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梁枋采用金龙和玺彩画,窗花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图案,殿内装饰采用抟龙图案天花,处处彰显出明代皇家建筑的气派。殿内一把仿椅,据说是皇帝去先农坛祭祀前斋戒时的座椅。正殿参观出来,来到正殿之后的后殿参观,后殿通常用于存放重要的文物或进行特定的仪式。</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我感到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先农坛里识五谷,一亩三分阅古今。”先农坛,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神的崇拜。见证了中国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拜殿</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观耕台</p> <p class="ql-block">神仓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十年,位于太岁殿建筑群东侧,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建筑群内陈列“神仓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时的皇帝在京城设立祭拜神农的先农坛,内设观耕台,作为春季皇帝检阅大臣们农耕的地方,观耕台前大臣们耕作的农田有一亩三分地。后来“一亩三分地”被人们引申为“自己的小地盘”之意。</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体系,以土木为始,一脉相承,既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用材主流,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工匠在材料选用、结构设计、构件加工、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积累了完善的方法和技艺,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与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在原有的先农坛基础上规划建设的。博物馆内的隆福寺天宫藻井和盘龙藻井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寺内的正觉殿和毗卢殿内均安置藻井。1976年,隆福寺正觉殿和毗卢殿因地震损毁拆除,部分藻井构件被保留下来。其中,正觉殿明间方中套圆、圆中见方特殊形制的藻井成为明清藻井中独具特色的孤例。</p><p class="ql-block">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外框为方井,方井内雕刻云纹构件。方井之内悬吊的圆井,由六层主框架叠落而成,每层主框架均细雕云纹图案。整座藻井上立若干楼阁宫阙廊庑,工巧至极,使殿堂空间似乎无限向上延伸直至苍穹,顶心明镜处有一幅沥粉贴金的彩绘天文图,绘有1400多颗星星,更是将观者视线引向更加苍茫无垠的宇宙。“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交木如井,画以藻文,藻井—— 抬头仰望的中华美学</p><p class="ql-block">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华丽的木构藻井做了细致的描绘:“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绿房紫菂,窋咤垂珠。”“方井”为木条搭建的天井,“圆渊”为天井盖板上的圆形装饰,表面绘以荷蕖装饰。</p><p class="ql-block">交木如井,画以藻文,在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等穹顶之上的华丽藻井,以精彩绝伦的工艺尽显中华建筑的瑰丽。</p><p class="ql-block">华美穹顶 千年乐章</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藻井起源于古代穴居顶上的通风采光口,古代先民用树枝或石块在穴居中央堆叠形成的穴居顶部,可能是藻井的原始形态。</p><p class="ql-block">藻井的演变过程,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为初始期,隋唐为发展期,宋元为定型期,明清则为繁荣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丰富,制作工艺不断提升,藻井经历了由实用性建筑构件到装饰性建筑构件、由简单到繁复、由疏朗到繁密、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目前最早的藻井实物见于汉代画像石墓中,有覆斗式和斗四两种形式。所谓覆斗式藻井,其特点是整体呈向上隆起状,中央为方形结构,四周以数条线条分割出多个区域;而斗四藻井的形制结构则是在方形框内套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方形结构,于中央方格中心绘制或雕刻莲花纹、菱格纹等作为装饰。汉代斗四藻井并非只有室中央一个,而是有多个甚至多组成排分布,更接近现在的天花板。在四川乐山汉代崖墓发现有覆斗式藻井,在山东沂南、河南新密、天津蓟州等画像石墓中,则发现有斗四藻井。</p><p class="ql-block">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藻井的形制仍是斗四造型,但在图案纹饰上出现了忍冬纹、飞天等具有西域艺术风格的新纹饰。隋唐时期,藻井逐渐由平面的斗四造型转变成凸起的宝盖式,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保存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藻井的优秀实例。</p><p class="ql-block">宋代和元代的藻井以斗八形式为主,也就是由八根角梁组成八棱锥顶,相较此前形制更加繁复。宋代藻井以浙江保国寺大殿藻井为代表,其顶部为弧形穹隆顶。元代藻井以山西芮城永乐宫藻井为代表,其特点是斗八藻井的形制更加规范。</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藻井在宋元藻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除了斗八藻井外,还出现了圆形、外圆内方等多种特殊形制,如北京明代大高玄殿乾元阁、清代天坛祈年殿以及河北承德普乐寺旭光阁等。明清藻井在装饰上普遍采用龙、凤以及卷云、植物花卉等纹样,并大量贴金,呈现出雕刻精美、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古老藻井 现代绽放</p><p class="ql-block">作为传统建筑的典型装饰元素,藻井起到了提升建筑中心位置的作用,使空间看起来更高更大,突显建筑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建筑中式化思潮的兴起,藻井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部装饰,其风格就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三十一窟藻井,加以现代建筑的结构和功能需求,用石膏浮雕的形式,展现出人民大会堂特有的“中国风”。在江西吉安,高铁主站房顶棚的藻井造型,取材于吉安乡间的宗祠藻井构筑,寓意继往开来、吉祥平安。</p><p class="ql-block">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对藻井工艺的创新运用,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如今在装置艺术、服饰图案、工艺设计等方面也都能见到经典的藻井元素。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同样是由常沙娜参与设计创作的《年锦图》,从敦煌藻井中提炼基本构图,选取汉代云气纹、唐代瑞狮纹、宋代植物花卉纹等吉祥纹饰,通过解构、打散、重构、重组等手法,巧妙构成边饰带,既保留传统纹饰的造型规范和美学特征,又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款以隆福寺藻井为原型的冰箱贴爆火,该冰箱贴共有五层,每一层都可分开,高度还原隆福寺藻井精美的构造,底层还专门设计夜光效果,经阳光照射后光芒微闪,犹如夜空中的浩渺星海,尽显“可得四时景绪,能纳日月星河”的审美旨趣。借由精美的文创产品,藻井不仅走进现代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传统建筑构件的美学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北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意义非凡。它始建于1553年,历经多次修缮与改建。从康熙南巡由此出发,到后来被破坏又复建,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1957年的时候,北京永定门城楼因为“挡道儿”被拆掉了。这座城门从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有了,意思是希望北京能“永远安稳”。它可是北京城里最标志性的老建筑之一,但也没能挡住现代建设的步伐。过了48年,永定门终于又开始重建了,还成了“北京城头一个重建的城门”。</p><p class="ql-block">早在1953年,北京城里就开始大规模地拆老建筑了,永定门也在拆除的计划里。为啥呢?就说它妨碍交通,影响城市发展呗。可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两位建筑界的大师坚决不同意,他们特别喜爱这些有年头、有味道的老建筑。林徽因那时候身体都不好了,但还是到处去跟人讲道理,着急地说:“你们现在拆的可是真家伙,以后想再建,也就只能弄个仿的了!”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一个叫做“梁陈方案”的想法,他们觉得应该保护老城区,另外建个新城区。但这个方案被狠狠地批评了一番。有位官员直接就说:“你俩太保守了,以后北京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你们那些牌坊、宫门不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吗?”还有好多领导觉得没钱建新城,所以“梁陈方案”就被否决了。</p><p class="ql-block">当永定门被拆掉的时候,梁思成难过地大喊:“等50年后,你们就会知道我是对的!”但那些主张拆城墙的人根本不相信,还笑话他。没想到,快50年后,永定门真的又被重建了。</p><p class="ql-block">永定门能重建,多亏了咱们国家申奥成功。为了恢复这个宝贝,政府决定在原地方重建永定门。但重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国内最厉害的建筑师们加班加点地研究,最后带来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永定门”的石匾找回来了;另一个是,在一个破仓库里发现了4000多块老城砖。2005年国庆节快到的时候,消失了好多年的永定门城楼又建了起来。不过啊,除了那块石匾和四千块老城砖是真的,其他的地方都像是林徽因说的“新做的老东西”。新的和老的放在一起看,更让人心疼那些年被拆掉的老建筑了。</p><p class="ql-block">新盖的永定门看起来是挺漂亮,但终归是少了些年月积累的味道,就像是个历史的小复制品。不过还好,永定门的重建算是给大家提了个醒,让大家开始重视保护文物了。希望咱们宝贵的历史文物能在现在的发展中不被忘掉,继续展示它们独特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城楼南面</p><p class="ql-block">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这条中华文明的瑰宝,于2024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分布着众多令人难忘的景点。从北到南,依次有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和永定门。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还有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值得一去的场馆和老城区,大栅栏商业街、烟袋斜街、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国家自然博物馆、天桥印象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