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传奇,中华医圣﹣﹣张仲景

佳君

<p class="ql-block">张仲景(约150一219),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涅阳县(今张寨村)人,伟大的医学家。他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张仲景医德高尚,仁爱为怀,济世救人,被后世人尊为"医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时,每月初处理政务,大开衙门,立端坐在大堂上,专为百姓治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人称为"坐堂大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张仲景与同郡的何颙一同游历洛阳。何颙对同行的张仲景的学识非常佩服,称赞他的医术比张伯祖更为精湛。他能够准确地诊断出刚萌发的疾病,即使是超乎常人的神秘病症,也难以逃过他的眼睛。因此,张仲景被誉为当世的神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曾经会见王仲宣时说到四十岁的时候你会生病,眉毛会脱落,脱落后半年必将死去。最好预先饮用五石汤,就可以避免。王仲宣当时二十多岁,听了他的话觉得十分不高兴,虽然勉强接受了药方,却不饮药。过了几天,王仲宣又看见了张仲景,于是假装说到:"五石汤已经饮用了。"张仲景说:"看你的气色,不是饮药后的样子,怎么能这样轻视生命呢?"仲宣觉得更加不高兴了。后,王仲宣果然得了疾病,眉毛都脱落了,过了一百八十七日死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仲景不仅能够准确地诊断出各种疾病,还能够针对疑难杂症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他深入研究病理机制,将自自己的临床经验与古代医书的知识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妇女,哭笑无常,疑神疑鬼。家人以为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看了病人的气色和形态,对她的家人说:"病人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了'热血入室',根本不是鬼怪缠身,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他用针刺治疗,没过几天,妇女的病就好了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瘟疫流行,张仲景非常同情患病的百姓,下决心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借鉴,不断实践总结,用大慈大悲之心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中有一篇名为《瘟疫论》的章节,详细介绍了瘟疫的病理特点、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张仲景认为瘟疫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咳嗽等症状。他根据瘟疫的不同类型和病情轻重,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仲景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了草药的使用和针灸疗法。他认为草药可以清热解毒、祛除病邪,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列举了许多草药的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瘟疫。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一种名为"救瘟汤"的特殊治疗方案,用于治疗瘟疫病情严重的患者。这个方案包括了多种草药的组合,能够清热解毒、祛除病邪,并且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救瘟汤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p> <p class="ql-block">《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真正做到了"医者仁心"。人们不仅尊崇他的医术,敬重他的医德,更敬仰他勤政廉洁和一心为民的精神。至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百姓依旧拜谒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仲景提出“辨证论治”原则,强调根据病症的不同表现进行个性化治疗,开创了中医诊疗的新纪元。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医学理论,更在于其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他的医术和医德,至今仍被中医界所推崇和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