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佳霞霞侬(阿姐谢谢你!)

陈励

<p class="ql-block"> 回娘家过年的老阿姐从上海回到北京了,她一进门就神秘地把一个沉甸甸的食品袋往我怀里一塞:“伯侬!”(给你)</p><p class="ql-block">“撒么日?”(什么呀?)<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用沪语问道</span></p><p class="ql-block"> 人家噗嗤一笑指了指商标说:</p><p class="ql-block">“好莫日啊!侬睽睽(好东西啊,你看看)</p><p class="ql-block">散落在桌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袋绿色食品袋,</span>一个醒目的老上海30年代的大美女明星照片跳入眼帘。喔噻!这商标真够能糊弄人的我以为是进口货呢!再一看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咖喱】 【老上海】【中华老字号字样】哦,是国货!</span></p> <p class="ql-block">“侬晓得伐”(你知道吗?)老阿姐指着那神秘幽静的紫罗兰色彩的条幅上的一排字:【始于1840年上海家喻户晓的调味品牌】 </p> <p class="ql-block"> 在好奇心促使下我在网络找到一条信息,这是英国人镜头里的1930年上海:</p><p class="ql-block">繁华街市与诱人小吃摊。</p> <p class="ql-block">天呐!始于1840年距离今天2025年这是</p><p class="ql-block">个什么概念,准确的说【咖喱油】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了,难以置信有三代上海人尝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咖喱油】的味道,更让人惊讶是这个调料早已</span>走进了上海千家万户是家喻户晓的调味品牌。</p> <p class="ql-block">对天发誓我可不是“托儿”啊!我绝非是厂家请来利用【美篇】平台给产品做宣传的哟!凭良心说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亲友之间堪称【美食家】。</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四十年代老上海,是五十年代解放初期第一批迁居首都北京的“移民”是一个成长于皇城脚下的新北京人。随着岁月的变迁,我曾插队务农修过地球,西南边陲当过兵,与铁路结缘跑遍祖国大地,也有幸尝遍山南海北的各方美食,如今临近耄耋更加<span style="font-size:18px;">怀念童年在上海的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您如果感兴趣就放大图片看看商标吧!</p><p class="ql-block">特色美食驿站:上海站</p><p class="ql-block">咖喱原产于印度,随着上海开埠,率先在英租界流行并进入上海洋行界。彼时受英国人推崇的印度咖喱,经上海人巧妙改良,成就了独特的油咖喱。用其制作的咖喱牛肉粉丝汤,更是成为上海小吃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得感谢作为上海知名【宝鼎天鱼】致力挖掘充满烟火气的老上海美食文化,一款【咖喱油】完美还原了老上海人童年的味道。有个“馋痨胚”绰号的我 关注的不是好不好吃,而是感激因这条信息激发我写下了这段童年趣事。</p><p class="ql-block">好白相伐?(好玩吧?)</p><p class="ql-block">阿拉老开心哦!(我太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不瞒您说当年不满周岁的我就被人扣上了一顶无冕桂冠【馋痨胚】。当然这是在我懂事后妈妈讲的。</p><p class="ql-block">“馋痨胚”是上海方言中形容人特别贪吃的俚语,其中“馋痨”意为贪吃,“胚”则带有亲昵或调侃的意味,常用于长辈对小孩的戏称。</p> <p class="ql-block">妈妈说孩子断奶后开始加辅食了,那时我只要见到别人嘴里在动就盯着不放,眼里冒出一道绿光一副不掩饰的贪婪。 </p> <p class="ql-block">瞧瞧!弄堂里的家家户户过年时东忙些什么?鸡鸭鱼肉摆上桌,八宝饭家家做但绝对没有重样的,甜甜的熏鱼不可缺,升个小炉子包蛋饺,我最喜欢的是推小石磨,转啊转看细细白白的糯粉浆汁缓缓流出来,好白相(好玩),赤豆<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糕,猪油黑芝麻汤圆细腻粘滑,全凭这</span>细细水磨糯米粉呢!妈妈说过年的每道菜都不能马虎,<span style="font-size:18px;">讲究不仅为讨个彩头 ,更是为来年财源滚滚图个吉利,金灿灿的</span>蛋饺象征着大金元宝哦。</p> <p class="ql-block">👀,👀,👀!!一嘎宁切倪雅饭来赛伐!(看,看,看!一家人吃年夜饭多棒!)</p> <p class="ql-block">  那年春节举家出动给亲戚家拜年,第一次面对那么热闹的场面,这么多人,这么多美食着实让一个孩子看傻了眼,据说小时候我像个男孩子,睁开眼睛就笑从不认生 ,谁抱都可以,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个“人来疯”,那天的餐桌上我成了一道风景线 ,是上上下下逗乐的活玩艺儿, 无比亢奋,呀呀学语扭动的小身板儿挣脱妈妈的怀抱直扑餐桌,全然不顾爸爸妈妈的脸面惹的满桌亲朋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一个阿姨从妈妈怀里抱起我说:“来,囡囡,阿姨抱让妈妈吃顿安稳饭吧!”</p><p class="ql-block">她抱起我刚一转身,“哇”的一声哭声表达了一个不会说话孩子的抗议,阿姨顺手捞起腌多鲜中咸蹄膀🦴头塞到我的小手中,巨响的哭声嘎然而止,只见我津津有味地吮吸着有咸味🦴,阿姨见后忍不住笑起来,乘我不备迅速抽走🦴 ,这下子麻烦惹得更大了,气得我直打挺儿……</p><p class="ql-block">一番哭闹仅为了一根腌肉骨头🦴,于是“馋老呸”的外号这这样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图为1948年上海居民排队抢购粮食。</p> <p class="ql-block">妈妈说我断奶时恰逢抗战胜利,在八年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大都市上海正处于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战败的日本兵急待返回岛国,盟军美军也纷纷撤离,有许多军事剩余物资包括食品都在上海码头出售。据说满大街都有美军大兵军大衣,打火机,食用的罐头,压缩<span style="font-size:18px;">饼干,奶粉,巧克力还有女人喜欢的玻璃丝袜等。据说在四川路、南京路附近的“中央商场”都成了“洋百货”市场,在那里能抢购到美军原装的奶粉。</span>能淘获到几个高质量和高热量的奶粉罐头对一个急需补充营养的孩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疑是雪里送炭哦!</span></p> <p class="ql-block">说起封我个【馋痨胚】的绰号也不冤枉,毕竟小时候在上海的弄堂里吃过见过各种诱人的美食,至今那些熟悉的味道仍让我记忆犹新,每天姐姐带着我往返于家和幼稚园之间,我们要经过一条弄堂和月福寺,在回家的途中我时常被美食绊住脚,见到刚从油锅里捞出滋滋冒着油珠儿的一块块臭豆腐就缠着姐姐给我买,眼巴巴的看着小伙计用马莲草穿成串儿再淋上红红的辣糊酱交到我手中时高兴坏了,为显示自己胆子不怕辣就把一块块烫烫的挂着红辣椒酱的臭豆腐塞进口中,结果辣得我眼泪直流,<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烧火燎</span>稀稀溜溜直跺脚。</p><p class="ql-block">上海童谣中描绘的“嘟嘟买糖粥三斤葡萄四斤壳儿就是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的传统甜品桂</span>花赤豆汤,那甜而不腻的味道也是我深最爱,每逢桂花盛开时弄堂里会传来“笃笃笃”小贩敲竹筒的响声,我会第一时间跑出房屋,直奔散发熟悉香味,烧得红通通小火炉竹扁担挑子……</p><p class="ql-block">弄堂里还有外焦里嫩的萝卜丝油墩子和刚从铁桶炉里拿出的烘山芋(烤红薯)烫得我连连吹着在手里颠来倒去。小小的弄堂里总藏着各色各样味道不一样的美食宝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离开上海前我们姐妹仨和邻居于叔叔韩家二姐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超爱吃炸臭豆腐,还有外焦里嫩的萝卜丝油墩子。</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弄堂充满了市井烟火气,也教会了我许多烹饪技能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家庭好厨师👩‍🍳,我做的酒酿酒香四溢从来没有失败过,我炸的【油墩子】永远是保留节目,我拿手的酒酿圆子蛋花汤和黑芝麻汤圆敢与名厨沈大成媲美,陈氏熏鱼和四鲜烤麸的味道绝不输于稻香村的高手名师,尤其是端上一锅热腾腾的压轴节目【腌笃鲜】只要您喝上一口“啧啧啧”能鲜掉您的眉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且不说自己是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馋痨胚】。但必须</span>谢谢老阿姐给我带来的【咖喱油】它们让我即将老化僵硬的头脑加速旋转,促使我努力敲开记忆的宝库,挖掘出尘封已久的宝藏,为此才能用文字呈现出童年弄堂里回味无穷的美食。记忆中老上海,弄堂,美食…是我童年最珍贵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恰似一颗颗珍珠穿起来的项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