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无法代替的触动

清欢

<p class="ql-block">  那天在购物平台上突然看到《读者》42周年典藏版,我心头一热,便买下了。</p> <p class="ql-block">  不知怎的,一看《读者》、《意林》这类杂志,无论是关于生活的,还是哲理的,又或是亲情的,一个个故事都能让我陷入我这几十年人生的实景中去。平凡如我,但在这平淡安逸的几十年生命历程中,我倒是实实在在地感受着生活的每时每刻,被迷茫过无数次,被焦虑过无数次,被阻碍,被打击……当然,也被感动过无数次,被温暖过无数次…… 一次次自愈回来,最后回忆起来,就是觉得:生活,其实真的挺好的。正是认真地生活过,所以读到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又或是作者的一篇篇内心剖白、深切感悟,总觉得那么真实亲切,心里共鸣不已,且不可思议的是,读时脑海中总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经历过的种种相似画面。怪不得总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是多久没看《读者》了?不记多少年了,只记得少年读书时期,并没有多余的钱买新出版的,读上的要么是借来的,要么是买的二手的,但并不影响我深深地喜欢上它,因为那里面的内容实在动人,阐述的生活哲理足够深沉打动人。年少时,父母奔忙于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没有时间跟我们讲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道理,多亏于我们还是幸运地生于能读上书的年代,这些好的书倒是成了我们健康成长的精神粮食。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真的看着书懂得许多道理,然后突然间懂事了,长大了。</p> <p class="ql-block">  拆开快递,翻开《读者》的那一刻,我内心的某个地方久违地又热腾了起来。读完几篇文章,我的手又有了熟悉的冲动,迫不及待地寻来纸和笔,我又冲动地想写点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  笔一动,灵思泉涌,但又来得太多,来得太急,我突然又不知道先写点什么,只好让笔随心动,记下的是什么便是什么。不管是什么,都是此刻我被触动的最真实的感受吧。</p>